冯留建 王雯雯
摘要:促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构建动力机制、健全引导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构建动力机制,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认同的情感动力,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以理论的科学性增加认同的思想动力;健全引导机制,需要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完善保障机制,需要壮大经济基础,突出利益认同;健全民主政治,增强政治认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认同;夯实民生基础,巩固社会认同;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认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8)03018109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环节。所谓认同,不仅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还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构建内外联动、着眼长远、有机统一的动力机制、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机制。
一、构建动力机制
增强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关键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情感、信仰、价值以增强认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时代提供基本遵循和价值引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使命担当、主体关怀和理论品质,也是增强人民群众思想认同的动力源泉。
(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认同的情感动力
近代以来,中华大地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相结合,浴血奋斗,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國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13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积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总布局,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方位,构成了其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统领并贯穿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时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民族梦与个人梦密切交织、密不可分。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最终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新时代激励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凸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鼓励更多人把自己的梦想融入这一伟大进程之中,是让人民群众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标方位、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基本途径,也是增进群众认同的重要途径。
(二)以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
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2]13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主要受众。人民群众对思想理论的认识、理解是与自身的利益诉求、生活实践、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的基本诉求,思想理论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戴维·伊斯顿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他认为:“利益本身是一个概念上含糊不清的术语,它通常涉及到政治生活中个人或集团的基本价值体系、基本目标、希望和追求。”[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5,使人民群众在诉求或利益满足中切身感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更好促使人民群众增强学习与认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全部治国理政活动中,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把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方向,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为着力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三)以理论的科学性增强认同的思想动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历史实践经验的总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8。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拉斯维尔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的引导者能“使全社会达成高度等效的启蒙,使普通人对重要关系的看法和专家、领袖的看法比较一致”[5]。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促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想,是增进认同的前提。为此,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增强学习宣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另一方面,应结合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联系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用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语言和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创新、在实践上的科学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为增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奠定必要前提。
二、健全引导机制
健全引导机制,必须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舆论导向和阵地建设等,不断完善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机制。
(一)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需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41-42。理论研究是强化理论武装的重要支撑。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人民群众认同的重要途径。为此,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6]345-346。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力度,联系群众身边事例,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推出一批有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的图书文库、网络平台、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为理论的学习宣传提供方便快捷的平台。二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为契机,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不断丰富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6]345。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理论指导、方向引领和载体凭借。三是围绕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设立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一般课题,要“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6]347。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调动广大理论工作者研究阐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
(二)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
马克思曾经指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丰富多彩的每日事件,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7]报纸的传播意义是新闻舆论效用的代表性体现。十八大以来,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宣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阐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深入人心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新时代,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效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方略、根本要求,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是增进人民群众认同的关键途径。因此,习近平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42提高新聞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首先,要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工作大局来把握现代化传播手段建设的基本方向、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
要“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使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与认同[8]。应以体现并反映党在新时代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遵循,以人民群众的关注焦点、基本诉求、切身利益为依归,以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为形式,不断增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报道的深刻性、生动性、真实性,既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者,也成为其传播者、推动者。其次,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深入,利益多元化、价值多样化、需求差异化不断增强,需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6]333。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深入推动多种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增强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汇聚新闻舆论工作各方面人才组成宣讲团,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在基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培育新闻舆论工作人才。“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6]333。因而,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严格人才选拔、提升人才待遇、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积极发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6]334。
(三)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对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人民群众形成对国家、社会、工作以及人生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推动下,这种影响愈发广泛。因而,互联网是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6]325互联网成为加强阵地建设的主要方面。加强互联网阵地建设主要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41-42。健全互联网内容建设,关键是要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大局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穿于互联网管理全过程,以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与互联网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等相关人员线上、线下沟通为着力点,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互联网内容的构建与传播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要求相一致。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完善互联网领导管理体制,为将网络空间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主阵地提供基本的体制机制保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诉求,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慎重看待、积极解答,对网络所存在的攻击党的领导、散布不良言论、发布虚假信息等现象,应依法管治、正确引导。同时还要积极推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开放,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纪念活动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方发力,加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建设,为促进人民群众的认同提供平台凭借。
三、强化保障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拓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机制,迫切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一)壮大经济基础,突出利益认同
经济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物质保障和基本前提。随着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演化,必须“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35。这不仅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从经济质量和效益上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从发展成就中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长效性和实践性,从而增强学习、了解、认同自觉性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则要充分认识创新发展是动力构筑、协调发展是整体把握、绿色发展是长远追求、开放发展是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是公平关注,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则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制造与智造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战略支撑,夯实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支撑,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加强创新型人才保障;以乡村振兴为重要切入点,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改革和新型农民培育为重点,加快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保障,深化制度改革、政策调整、资金支持,形成东中西依托自身区位优势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开展城市群建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为基础,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化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
(二)健全民主政治,增强政治认同
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6]103。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益、人民创造活力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的基本体现,这些诉求的满足会有效激发學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认同度、忠诚感。迪韦尔热说:“制度不仅影响到组织的结构,还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和规范体系。”[9]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可以在对承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规则、法律体系、方针政策的密切接触中,深化认识、加强把握、增进认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通过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基本权利和享有广泛自由提供领导保证。其次,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体制、机制、程序等改革创新,增强人民群众权利保障、创造性精神积极发挥的制度供给。尤其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沟通人民群众感情、引导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纽带作用,既为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也从制度层面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制度建设的认识。再次,发展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积极开展乡村自治、社区自治,加强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障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1]38。以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最后,要坚持依法治国,努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以司法正义、执法公平、用法审慎等思想认知,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三)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还可以培养人民群众民主、法治、平等的思想,也可以涵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精神,促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诉求、情感倾向、精神需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脚点高度一致,为增强认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奠定坚实的文化支撑。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文化阵地的有效管理,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坚持文化自信,还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准则,对前者的认同可以有效促进后者的认同。需要遵循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基本原则,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有机整合、相互协同、整体推进,构建起一个相互衔接、贯通一体的有机体系”[10],以新闻媒体作为主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传播途径,积极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
(四)夯实民生基础,巩固社会认同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仅是增强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也更易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更加重视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的新闻信息。因而,“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6]103,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要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民生,也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应加大对基础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46,以教育公平和国民素质提升,增强人民群众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能力,加深“以为民为中心”的价值认识。二要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应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改革人才流动体制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水平。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四要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完善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五要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通过体制机制完善,加强医药、食品、卫生安全,通过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实施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保护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全。
(五)推动绿色发展,提升生态认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393,生态环境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诉求、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体认“五大发展理念”、认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长远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一方面需要建立有助于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制的市场化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51为依托,着力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做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工作,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轮休轮耕工作。同时,还要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侧重点,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配套措施,促进生态文明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此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50,使人民群众明显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而言之,增强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学习宣传贯彻这一思想的主要环节。我们应以认同机制构建为契机,引导人民群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3]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5]哈罗德·拉斯维尔.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0.
[6]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5-116.
[8]代金平,秦锐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七个维度[J].探索,2017(4).
[9]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4.
[10]白强.理论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心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147-154.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ENG Liujian, WANG Wenwen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 R. China)
Abstract:
It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to promote the peoples identific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o build a dynamic mechanism, we need to arouse the emotional power of identification by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as to enable the people to get more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and enhance the interests of identification, and increase the ideological impetu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theory. We should improve the guidance mechanism, take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support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mechanism with correct public opinion as the guidance, and improve the guid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osi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we need to strengthen our economic base and highlight interest identification, improve democracy and enhanc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dhere to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nhance value identification, consolidat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onsolidate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nd expand ecological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