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增洋,张士杰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8年3月10日,由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安徽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第二期)”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山西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开忠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教授,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程必定教授,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教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郭爱君教授,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江曼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儒煜教授等与会学者,围绕城市群与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区域、城市发展动能转变和中国城镇化道路转变,城市群结构、绩效评估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
十九大之后,着力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解决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关键窗口期,尤其是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东中西发展差距,还表现为南方和北方的发展差距。孙久文认为,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从过去的经济增长的单边突进,转向突出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推进,来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协调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看,应构建覆盖全国的区域规划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和构建精准的区域政策体系。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认知城市群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的影响?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含了城市群战略。肖金成认为,城市群是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重要支撑,城市群规划要强化中小城市发展,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城市群之外的地区应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程必定认为,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是区域发展空间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空间结构战略性调整,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到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再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是在全国范围对区域不协调发展进行的治理;中国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已发生了三次阶段性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转型,出现了城市化,第二次转型是城市化发展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转型,出现了城市群,第三次转型是城市群发展由单中心、层级化向多中心、网络化的转型。
广西大学李红教授认为北部湾城市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下当地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两个湾区之间的企业合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必要在“一带一路”等新背景下从区域与城市层面对企业联系程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研。郭爱君认为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融入一带一路,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重要节点支撑作用,以城市群增长极带动产业带形成。屈凌波认为中原城市群要加强产业分工合作,防止核心城市郑州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张学良认为中国最成熟的城市群是长三角或者珠三角,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合作的双重作用,使得城市群外部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其他处于发展中的城市群应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推动城市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通过要素驱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理解一个区域吸引和留住创新要素的内在逻辑,是区域经济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理论框架的创新成为新的焦点领域。杨开忠认为传统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难以解决创新空间在哪里的问题,这就需要创立新空间经济学,阐释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新逻辑。他指出新空间经济学和传统空间经济学有4个方面的不同:(1)新空间经济学强调供给侧,而传统空间经济学强调需求侧;(2)新空间经济学强调“投资追逐人才”“人才区位决定企业区位”,而传统空间经济学强调“人随投资走”“企业区位决定人才区位”;(3)新空间经济学强调人才追逐地方品质、人的旅行成本,而传统老空间经济学强调产品运输成本;(4)新空间经济学强调地方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吸引力,而传统空间经济学强调可贸易品部门的比较优势。赵儒煜在空间异质性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全新的市场原理,并倡导结合空间要素打造全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他提出,以亚当·斯密为原点的经济学存在基本的漏洞:第一,吉芬商品泛化了,价格失去了指导意义;第二,商品从来没有出清过,其结论错误;第三,原理存在两个理论范式,说明这个理论本身在哲学上不彻底。亚当·斯密提出的一般商品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机制,前提和结论是自相矛盾的。真正的市场原理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的决定力量是需求,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是人们在有限理性下的预期。而市场必然是失衡的,调整市场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供给对需求在时间、数量、品质、个性等方面的最大接近,这就是市场最佳状态。由于大数据的存在,这种供给对需求逼近的管理可以趋于实现。
李刚认为以空间集聚为表现形态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采购方式将呈现出逐步弱化的态势,而小型协作化的生产形式将不断形成,新的供需方式(如电商)将日益活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将会打破传统的“物理空间限制”,形成“信息化链接”;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和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也产生了“智慧链接”。在此背景下,作为生产和居民聚集区的城镇的发展动能将会“从工业革命的需求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转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将有助于破解交通拥挤、房价偏高、环境污染等传统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智能化”产业,利用大数据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打造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周加来认为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转变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些转变包括:一是由传统落后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二是物的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转变;三是城镇化量化过程向同化过程转变*量化过程指城镇化追求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同化过程指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文明的普及、扩散与推广,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四是以行政干预为主向以市场为主转变;五是人口往大城市集中向往城市群集中转变;六是城市病集中发作向城市病预防与治理转变;七是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土地制度、保障制度等城乡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
《辉煌中国》纪录片第三集《协调发展》提到这样一个变化:中国的传统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概念正在中国迅速普及。张学良早在2013年主编的《中国城市群的崛起与协调发展》一书就指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由带状经济、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张学良强调,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实践,给出城市群的中国概念、确定中国标准、讲好中国故事;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城市群内涵、结构、演化、发展战略、发展绩效,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江曼琦认为城市群的重点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城市群内涵及范围界定,第二是城市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第三是城市群内城市间分工与合作形成机制与优化路径,第四是城市群整体效益的优化调控。程必定认为,城市群结构不是简单的“中心—腹地”关系,还包括网络关系,城市群结构包括群核、群网、群集和群力4个方面;在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背景下,把握群核、群网、群集、群合、群力的生成规律及其联动与融合趋势,对于城市群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提出市场与各级政府的博弈以及和城市定义的二元悖论导致了当前城市群规划和研究中的混乱与莫衷一是,并提出综合集成经济地理3D分析和城市体系网络分析的城市群定量分析与评估框架,并结合实际的研究与规划案例对城市群的边界、结构和功能进行了量化评估。最后他提出城市群的科学定量研究要从现状的描述评估走向系统运行的绩效评估,应基于经济绩效、社会公平和环境友好等不同维度对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效果进行及时的政策评估,还应该基于不同的发展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城市群开展空间扩展与生态环境的模拟耦合研究,并利用开放数据和在线可视化网站供公众检验以及城市规划决策,这些都是当前城市群研究的国际重要前沿与方向。
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地方城市群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战略选择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王雅莉教授认为传统经济体制、地方产业链没有形成、核心城市功能不突出,是辽中南城市群集聚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提升辽中南城市群集聚力的重点是打破行政垄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产业链条形成。西南民族大学钟海燕教授认为成渝城市群发展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中心回流效应大、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断裂、重庆和成都两核心城市协调问题。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范围较大,在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社会经济联系尚不够紧密的情况下,导致三省政府协同推进城市群发展还缺乏意愿。江西师范大学钟业喜教授认为,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点区域是在赣抚平原,但却一直没有被重视,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骨架是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城市,九江市、新余市和抚州市为重要支撑点的“人”字形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林芳莹助理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应该考虑区位、资源、环境、技术、人文与湾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调整。考虑城市职能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推动港深莞惠城市圈、湛茂阳城市圈、潮汕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广佛肇城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湾区内城市圈内、外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路网密度与降低通行时间。齐力提升各城市的社会基础设施,做到医疗、教育与生活品质的质与量的并重发展。协同沿海各城市,发展“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格局。湖南师范大学彭鹏副教授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体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部分产能明显过剩,行业的外向度、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皆比较低,破解这些问题,必须三市统筹,突出协调呼应,进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新疆财经大学刘雅轩认为,天山北坡城市群是绿洲城市群,其发展要重点解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兵地融合,以及跨行政区域政策协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