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茶旅结合与茶业绿色振兴的思路创新及对策研究

2018-03-19 15:53赖瑞联罗旭辉刘朋虎应朝阳陈义挺张文锦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茶业茶园山区

陈 华,赖瑞联,罗旭辉,,刘朋虎,应朝阳,*,陈义挺,张文锦,翁伯琦,*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是多山的省份,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地域总面积的85%以上,除了发展山区林业之外,主要发展山地果茶产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超过380万亩,总产量接近45万吨,茶叶总产值超过23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50亿元[1]。实际上,茶业开发已成为山区农民的重要开发项目,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区域生态产业化,是深化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乡村绿色化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2018年6~7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福建省农技协组成科技扶贫调研组赴武夷山市与大田县等地考察山区精准扶贫与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与经验,分析了山区茶园多样功能挖掘与利用潜力,总结了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与成效,提出了山地茶园多样性发展与助力精准扶贫的思路及其若干对策,以求为山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参考借鉴。

1 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可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发展山区茶业,并如何在产业扶贫发挥积极作用?这是项目组赴大田县调研的主要议题。大田县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的茶旅结合与休闲观光复合产业发展,开创了新一轮绿色产业扶贫与多样功能开发的探索。实施传统的山地茶园改造升级,在完善茶业生产的同时,优化设计并配套设施,构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发展的新型运营体系,其不仅注重生产绿色茶叶产品,而且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逛茶山、赏茶艺、品香茗,陶醉于漫山遍野的绿色景色之中,“树-茶-花-草-景”的优美组合,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是一座充满绿色的茶山,大田县内洋村农民的新经营理念使得茶山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从过去远近有名“空壳村”蝶变为“富有村”,2017年村财收入突破20万元[2]。

在福建省大田县屏山乡,正是有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多功能绿色茶山,承载着产业耦合发展与乡村绿色振兴的重要使命。也因有一片具有深刻内涵的多样性茶园,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目标。新兴的“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发展,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地处偏远山区的大田县,2017年累计接待了127万人次游客,乡村旅游业年收入超过了10亿元,带动农家乐发展60多家。据统计,仅2018年1~4月份,屏山乡的“茶美人”景区就接待了12万人次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2]。实践证明,新的思路,将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产业,也将拓展新的格局。有资料显示,早在《康熙字典》中就有对大田茶叶生产的注解,其详细记载着大田县悠久的产茶历史。古老产业如何焕发新的活力,茶企与茶农们都在进行新的探索,如今全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近10万亩,产值近10亿元,涉茶人员近10万人,2010年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高山茶之乡”。边远的山区,清醇的自然;叠翠的峰峦,缭绕的云雾;甘甜的溪水,清新的空气;正是洁净的环境滋养了美人茶;也正是良好的生态形成了独特景。过去的茶农,忙着种茶、制茶、卖茶,没想过发展茶园旅游。生产与生态有机融合、生态与生活相得益彰,尤其是将良好生态融入绿色生产,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其多样性功能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大田县山区茶旅融合发展,新思路催生了新产业,致使乡村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人气越来越旺。因为优质茶叶的生产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青睐独特的高山绿茶;也是因为充满活力的绿野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进烂漫的生态茶园。就大田县屏山乡“三生”耦合茶园建设而言,主要经验与成效有8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山区茶园多样功能,让良好生态焕发新的生机。大田县屏山乡山地茶园平均海拔超过1000 m,光照适宜,四季风光各异;气候怡然,常年多雾凉爽;一天早晚景色两样,既是文学创作与艺术摄影的好去处,更是静心修身与健身康养的好场所。茶旅结合,耦合联动,使贫困的内洋村变为了集体收入每年达21万元的富裕村。二是因势利导构建茶旅融合的新体系,让更多百姓享受绿色产品。人们围绕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发展目标,在生产绿色茶叶的同时,注重设计并研发茶香肉骨、茶油蒸兔、美人茶叶等高山系列精品与茶香美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带走的是令人回味清甜。如今富有山区特色的“大田高山茶”和“大田肉骨头”两大美食品牌已闻名省内外,可让海内外游人感受不一样的福建山区舌尖味道。仅以景区里一家乡土饭店为例,其一次可以接待200多人同时用餐。仅2018年夏季(6~8月)在茶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2万人,毛收入超过60万元,同时带动了当地茶叶、竹笋、菇类、水果等绿色产品销售,三是因地施策开创产业生态化开发新格局,让生产生态更加紧密融合。一座座茶园以山为景,层层梯台有序延伸,青绿葱茏;一片片山地因茶闻名,绿野深处清香幽幽,清新怡人;如今大田屏山的“大仙峰·茶美人”景区已被正式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要解决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问题,除了绿色理念与科学设计之外,还需要强化茶旅结合的基础投入,完善设施,让游客体验到休闲轻松,还需要注重优质服务的素质提高,创新机制,让人们感受到康悦有益。四是因需添景构建富有特色的山地新茶园,让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发挥。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田县屏山的数亩山地茶园,没有实施茶旅结合,其依然只是一座座独立的绿油油的山头。如何发挥传统茶园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观念创新之外,需要合理设计并配套相应设施,例如因地制宜修建漫步栈道、观景凉亭、休闲山塘、民宿木屋等,注重构建并完善山地茶园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为生态茶园旅游观光提供硬件条件。力求通过总体科学设计把生机盎然的散落山头串联成绿莹的新景观及其大平台,力求通过优化整合布局把山区茶园建设成为富有多样功能的“生态+”基地,进而有利于将山地茶园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挖掘与开发利用。五是因茶建园促进一二三产业链接式发展,让产业优势得以叠加发挥。要顺应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着力发展山区智慧生态茶园建设,进而要依靠政府引导,企业有效参与,农民入股创业,加强茶旅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以企业为主导、以茶农为主体,通过优化耦合,才能加快山区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现场调研,人们发现要让当地的农民获得更多的生态‘红利’才能调动积极性。例如将木屋与茶园“联姻”,其叠加优势就得以显示。屏山乡内洋村生态观光茶园,就是从建造两幢木屋的创业开始,如今引入企业参与集成开发,建成了山地“茶家大院”、茶园“古堡客栈”等星级民宿体系,在各个茶山优化布局了11幢小木屋(内含128个床位),成功打造富有高山特色的大田县乡村民宿群,仅仅每个月的民宿与餐饮营业收入就超过50万元。六是以旅兴茶有助于促进高质量融合发展,让“三生”茶园起到引领作用。山区茶旅结合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而且带动了生态旅游发展。大田县屏山乡依托“山区茶业+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不仅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优美风景而且让久住城区的居民享受清新氧吧,同时还可以轻松感受到采茶、制茶、品茗之乐趣。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有助于产业“接二连三”的联动发展。大田县除了屏山乡拥有远近闻名的生态茶园外,吴山、济阳、谢洋、广平等乡镇也有大面积茶园。如何因地制宜的将山区茶园进行连片改造,按照“生态+”模式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总体布局与建设实施,力求形成全域型茶旅结合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大田县之前并非乡村旅游县,实施山区茶旅融合项目开发,有助于促进大田县“生态+”乡村游成为热点区域。亦茶园亦旅游,亦生产亦观光,亦休闲亦健身,当人们置身于茶山之中,满眼的绿色茶园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丝丝的清新微风吹过发端,沁人心脾。正是由于以茶助旅,正是因为以旅兴农,才能赋予平凡的山地茶园建设的新内涵,才能诱发传统的乡村茶业发生新的变化,让这一片平凡的传统茶园成为人们热诚向往的绿色之地。七是以文带旅有利打造山区生态旅游品牌,让人们更好传承优良传统。“山、茶、树、花、草、水、路、屋、亭、台”等资源要素与旅游设施优化组合并各具功能,优化形成“茶园产业+生态旅游”新兴模式,一方面生产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吸引各路游客。以茶产业为发展载体,以茶文化为传承内涵,创立一条以茶促旅并以旅兴茶的“三生”耦合茶园的持续发展之路,其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山区“三生”耦合茶园之所以引发人们兴趣,除了游客向往绿色原野与热爱自然风光之外,更大的兴趣是在休闲中体验农耕文化,更多的爱好是在观光中传承优秀传统。进而在组织山区“三生”耦合茶园项目建设之时,尤其要注重弘扬农耕文化,搭建文化展示载体;注重挖掘茶源文化,构建科普教育平台;要在保护生态之中,造就山地绿韵茶园;要在开发茶业之中,延伸养生休闲旅游,以求深入探索山区茶园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集成发挥的新途径。八是强化系统整合促进茶园的多功能统筹,让农耕文化发扬光大。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同区域的茶文化积累各异,形式多样,挖掘丰富的内涵,感受深刻的本质,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要让更多人认识茶文化宽容的品位与和谐的真谛,这需要挖掘与整理。大田县建立高山茶文化研究所,聚集人才搜整茶叶发展史料,梳理人文思想与优秀传统。大田县还成立了福建省乡村文艺示范基地,茶艺居和茶艺馆,培养茶艺人才,举办高山茶文化节、茶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并以系列活动为契机,组织富有地方特色的南音戏、山歌会、高甲戏、布袋戏等当地民俗文化进村子入茶园。借鉴先进文创理念,传承优秀文化;依托独特加工工艺,普及科学技术;举办茶道系列活动,记忆良好传统;开发茶园休闲观光,丰富旅游内涵;实施采摘加工体验,培养勤奋作风;进而全面打造集茶事体验、劳动精神、作风传承、亲子互动、娱乐科普于一体的体验式茶园文化教育基地。

2 以旅兴茶与山地“三生”耦合茶园体系建设思路

实践证明,生产-生态-生活与诚信-匠心-创新是山区“三生”融合茶园发展的主题。发展绿色生产是关键,实施生产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是重要载体。就茶旅融合发展而言,关键在一产二产三产的相互交融,是茶业生产、茶耕文化与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和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新举措的高度融合。“融合”是粘结剂,其体现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增收致富”的山区茶园生产目标,而且是体现“精行俭德” “清敬和美”的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更是体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华生态文化观。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优化构建与创新发展要肩负时代担当,坚持文化自信,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的文化精神,迸发出深沉且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通过参加武夷山市茶业发展的调研,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互为促进,取得良好成效,其成功经验予以我们深刻的启示:

就建设与发展思路而言,要坚守“三种文化与精神”:(1)“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茶旅深度融合发展,要坚守诚信文化。诚信是最有效的生存之策与发展之道。很显然,一诺千金与戒欺不二;一不为善与众美皆无,这既是人道也是商道。常言道:“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值得弘扬光大的诚信文化。(2)“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茶旅深度融合发展,要弘扬匠心文化。匠心是一种品质与一份专注、更是一份严谨与一种态度。匠心意味着对精雕细琢的爱岗和敬业之恪守,也意味着对精益求精规则与规矩之尊重,也是对高品质茶产品与优秀的茶文化极致责任感和自豪感。(3)“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茶旅深度融合发展,要坚持创新文化。创新是求新求变的主要追求目标,也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科技与机制创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山区茶园不断完善的需求侧,而且也是传统茶业持续发展的供给侧,有长不扬就是短,有短补上则为长。敬畏自然生态,敬重优秀文化,关注乡村民生,追求和谐发展,无疑是科技与机制创新遵循的原则。

就创新与创业经营而言,要把握“四个要点与环节”:一要创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机制创新是“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茶旅融合发展的保障;政府主导,民众同心;企业运作,共赢共荣;是茶旅融合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茶旅融合发展舞动得更加精彩动人,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福祉。二要创新管理,科学规划、精准实施。科学规划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茶旅有机融合发展,注重理念为先,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统筹为要;注重因地制宜,别具匠心;追求优质,丰富内涵;注重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人才为本,精准管理。精准实施则要体现团队精神,优质服务;营造绿色、便利安全;快乐益智,树立品牌;力求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三要创新品牌、突出特色,发挥优势[3]。要从茶叶走向茶业,从茶农成为茶师,从茶园连接市场;构建从线下通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体系,力求将山区小茶业、区域小品牌变成乡村新业态、大茶业新品牌,成为游人的向往之地,让品牌唱响国内外市场,让茶香飘向四面八方。四要创新文化,传承精华,发扬光大[4]。如今,许多游客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一方面经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一系列休闲体验,另一方面感受博大精深且闻名于世的“千载儒释道”文化韵律[5]。十年前,武夷山市就建成了一座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的中华茶博园。从2010年开始,通过海峡两岸茶博会,武夷山市每年举办禅茶文化节,进而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感受武夷山禅茶加持的传统仪式。实际上,“万古山水茶”的茶旅结合已成为武夷山旅游新亮点[5],融茶于生活之中,泡茶、喝茶、论茶,体验有茶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

众所周知,武夷山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自古盛产名茶,创立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当地茶农将茶叶制作经验予以系统总结并不断完善传承至今;“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2006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区“三生”耦合茶园建设与运营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武夷山旅游接待总人数2017年超过730万人次(收入突破115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15%以上,其中乡村体验扩展游,均比增36%以上,不但丰富了区域旅游内容,而且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今茶旅融合不仅成为武夷山乡村旅游新的发展方式,而且茶旅融合的繁荣则带动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6],全市32家规模茶企税收达4460万元,比增9.5%。其中,武夷星茶业和正山茶业,分别纳税2005万元、1185万元。2010年,武夷山创新了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大红袍”,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7],同时还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心,休闲方式的转变,使武夷山旅游呈现出崭新的格局。武夷山不仅用洁净的水土培育了武夷岩茶,良好的生态催生了正山小种红茶,而且更以武夷山的开阔胸襟接纳了中国多彩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武夷山市正在重点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开辟茶叶生产与弘扬文化的专线旅游,组织推出“魅力茶园”寻源之旅;同时根据山区不同的季节变化、自然风光、生态景观、人文条件,组织游客到著名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武夷茶韵”的绿色漫游,参与采茶体验、制茶活动,唱响茶歌、跳起茶舞,饮茶之乐,参与度假区、茶博园、大红袍、星村镇等主要旅游线路采风活动并进行征文竞赛,在茶叶艺术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交流体会与展示产品。武夷山旅游者的脚步渐渐地“新”了起来,进而要让更多的人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武夷山的山之俊、水之美、茶之韵。

很显然,借助武夷山得天独厚、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打造“三生”耦合茶园平台与茶文化特色旅游的新兴休闲方式。要注重把握3个要点:一是发展绿色茶业。在旅游核心区所在乡村,成立了2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纷纷参股入社,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和“种茶-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开发链。二是促进茶旅结合。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如何解决旅游景区内的乡村农民的收入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保护生态与增加收入如何有机统一,武夷山市坚持实施“旅游反哺农业”发展策略,每年从旅游总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鼓励农民发展茶旅结合项目,促进茶业生态化发展,取得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茶旅文化。世界遗产地茶文化应运而生,许多游客来到桐木,可亲身体验采茶之趣,在加工车间参与制茶过程,还可将自采自制的茶叶带走,别有一番乐趣。例如正山茶业董事长亲自讲解红茶的历史文化,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品味“正山小种红茶”。从红茶文化到茶叶品鉴,每一个环节人们都积极参与互动,使茶文化体验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3 以山区茶业绿色振兴促进转型升级若干对策研究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充满希望。向往和追求绿色,是人类生命的本能[8]。就植物学知识而言,茶为南方之嘉木,在生长形态上,或灌木丛生,或乔木傲立,连接成漫山遍野的苍翠茶园。尤其构建山地“三生”耦合茶园,营造周边有林,园中有树,坎间有草,路旁有花,涧中有水,时生云雾的生态环境,使之衍生出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和谐性、茶业高效性[9]。茶园吐故纳新,净化空气;茶园固土纳水,涵养大地;茶园四季常绿,赏心悦目;其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其也是返璞归真的新境界,健康养生的绝妙地;其既是生态的结晶、自然的内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环境美好的象征。回归自然与茶旅融合新发展,走进绿色生活新时代,坚守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更本质地理解乡村大地,涵育人地伦理的生态文化,又要彰显古老传统文化根基,汲取中国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的智慧源泉,从生态底色上描绘“三生融合”新天地,在茶园风光中呈现红脉绿韵新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既给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物质享受,又使人们浸润身心愉悦的精神熏陶。

就山区茶业绿色振兴与转型升级而言,就是要实现“六茶共舞,三产交融”之目标,这也是“三生”耦合茶园体系的丰富内涵。“六茶共舞”,即种茶、知茶、赏茶、喝茶、用茶、懂茶[10]。“六茶共舞”是丰富茶生产自身空间的重要内涵,也是是丰富茶业态、提升价值链、彰显茶特色根本体现。就技术对策而言,需要把握八个环节:(1)拓展茶叶种质资源征集与利用,深化优良品种选育;(2)因地制宜创新茶园设计与建设,充分发挥多样功能;(3)因势利导保育茶园土壤与生态,实施生草覆盖种植[11];(4)全面推广双减双替代实用技术,防控茶叶生产污染;(5)深入研究茶叶栽培技术与农艺,提高高优生产效益;(6)着力发掘茶叶特异成分与开发,强化茶叶开发价值;(7)注重茶园标准化与智能化管理,减轻生产劳动强度;(8)深化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创立区域特色品牌;

强化“三产交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传统茶园转型升级与现代茶业创新发展的新命题。如何做大做强茶业生产与加工,人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2]。就福建省茶叶一二产业发展而言,主要生产与经营管理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一是注重产业规划与有序拓展;二是注重品种更新与有效替代;三是注重绿色栽培与技术创新;四是注重加工提升与品牌培育[11];五是生态茶园建设与多样开发[13]。然而,在山地茶园建设与生产方面,也显现着3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山地茶园不同程度存在水土流失,有部分茶山则较为严重;其二是大部分山区茶园种植形式比较单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其三是山地茶园多功能效应未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相对滞后。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实施山区茶园建设与生态环境状况的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汇总分类,因类施策,实施整改。显而易见,没有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是难以生产优质茶叶产品的。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山地茶园生态恢复与整治这一重要工作,为山地茶业绿色发展提供厚实的基础。

就实践意义理解,“六茶共舞”重在三产交融,而三产交融,则需跨界拓展,全价利用;贵在科技支撑,文化引领;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以茶旅融合新发展为例,其顺应了城乡居民旅游休闲和健康养生提供多姿多彩的消费要求,拓展“雅、俗、尚、乐”情趣的茶空间,融进博大精深茶文化的心田里,享受自然生态、风味文化、怡养性情、养生益智的茶境界。茶旅融合新发展可作为富民强业的催化剂,就此需要着力打造茶旅文一体化的生态健康茶乐园,如美丽茶园、休闲茶庄、农家茶乐,茶文化观光体验园,茶文化博览园,茶器具展示(卖)厅,茶文化传习演示厅,乡村茶餐厅,茶乡养生所,茶园运动地,茶香小镇等。同时要致力丰富茶旅养生文化,创新茶旅康养活动项目,内容和方式,融进本地人文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风民俗、民间故事、地方戏剧歌舞等乡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以多彩茶韵为中心的种茶、用茶、品茶、赏茶、知茶、乐茶的体验内容。同时要着力营造风光秀美的“观养”瑰丽地,环境怡人的“住养”清净地,有氧运动的“动养”多彩乐园,厚重人文的“文养”熏陶地,绿色茶肴的“食养”风味地,养心健身的“茶养”休闲地,亲(友)情浓郁的“情养”舒心地等。让城乡居民住得下、玩得好,乐无穷、回味深,达到称心如意、陶冶情操、亲近自然、养心益智的目的。实际上,茶旅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以茶业为主题、以茶园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顺应需求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注重将山地茶园建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融入绿色理念,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把握质量环节,实现茶旅品牌一体化;突出区域特色,实现茶旅产品一体化[14]。很显然,要形成茶旅融合经济链,需要发挥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叠加联动的优势,进而需要配套茶旅一体化与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新模式,将休闲观光与旅游体验融入山区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要着力实现“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耦合式发展目标[15]。

发展茶旅生态游与体验茶业文化韵将成为未来新趋势。茶文化包含了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16]的丰富内容。就通俗认知而言,茶文化既涵盖了茶叶的物资性内涵(即茶叶种植与品饮的环境,水与茶具,茶楼等),茶文化又涵盖了茶叶的精神性内涵(即茶诗、茶书、茶画,音乐舞蹈,以及各种渗透到人们精神层面的茶俗茶礼等);就理论意义认识,茶文化则是茶叶发展历程中和茶相关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呈现多样化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休闲度假式的旅游,而且更青睐于既回归自然又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而乡村茶文化旅游是集文化品位、田园风光、生态景观、乡土风情、社交娱乐于一体,尤其将休闲康悦的饮食起居与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非常受城乡居民的欢迎[17]。不言而喻,茶旅融合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要不断予以完善。茶园既是生产基地,提供优质物质产品,满足生活需求;茶园更是旅游景点,提供游人美的欣赏,满足精神需求。就此,在设计理念与配套建设方面,要让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学习茶知识、了解茶文化、习得茶礼仪,所以茶旅融合项目要比其他农家乐、踏春游更富有深刻内涵。

实施茶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助推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带动茶乡人民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举措。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完善“茶-文-旅”发展思路创新,让更优质的茶旅融合产品造福百姓,其无疑是有效推进山乡茶-文-旅耦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山区茶园建设中蕴含的茶景观、茶文化、茶加工、茶产品等多元要素,其既是天然的旅游要素,又是人为的茶旅耦合,要注重发挥生产-生态-生活有序叠加与优势互补的效应。就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而言,要注重3个方面的强化与提升:

一方面要着力于中国茶企品牌塑造。品牌是茶企制定战略的关键要素[18]。呈现日新月异茶行业发展,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散货、批发、小柜等经营模式,仅仅依靠老客户维持下的薄利多销,要持续做大做强茶产业是难以实现的。如今在电商快捷经营的冲击下,传统营销的利润空间在进一步压缩;在注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茶叶绿色生产与高优品牌建设越来越显重要。就茶行业多元发展而言,茶产业的产-供-销与茶-加-旅的一体化的品牌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且有效的推进作用。全面推进茶产业和茶文化提质增效新发展,正逢其时,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专家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源远流长的茶发展历史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传承,深深融进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茶穿越了悠久的历史,古丝绸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充分显示了茶叶的独特魅力与持续需求;茶跨越了区域与国界,如今倡导创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深入合作的桥梁及纽带。很显然,充满活力的中国茶产业不仅具有物质和精神两大属性;而且富含着发展经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养心健身五大功能;同时拥有“六茶共舞,三产交融”的丰富内涵,既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坚实了生命的根基,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散发出浓郁的芬芳。近年来,中国茶产业正日益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中国茶文化正在绽放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芒。

另一方面要着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子湖畔品茶论道,《采茶舞曲》惊艳各方来宾,《龙井虾仁》进入国宴菜单,茶与茶文化飘香峰会内外,让世界各国宾客领略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魅力[19]。2017年5月在杭州举行了充盈国际色彩与茶界影响巨大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对茶产业和茶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新的历史时期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盛世兴茶,既要谋其形,更要谋其势。当前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同国家发展新战略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件事:一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二是“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三是打造“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四是21世纪人类社会旅游休闲业的蓬勃兴起。在这样的发展大趋势中,谱写文化为魂,生态为本,茶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全面推进茶和茶文化提质增效新发展,正逢其时,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再一方面要推进物质精神全面发展。中国的茶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茶的最特别之处,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富有几千年丰厚底蕴的茶文化,而且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深融入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印度有茶人说,印度和中国对待茶叶的态度存在着本质区别——茶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印度只是一门生意。中国茶文化既是系统的又是特色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传承弘扬又创新当代,古今相通,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体现着茶产业与茶文化同旅游休闲的深度融合。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本身富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如茶山茶园茶庄,茶企茶馆茶乡(镇),茶道茶趣茶人,种茶制茶卖茶,茶水茶品茶器具、茶路茶俗茶遗迹,茶书茶诗茶故事,品茶礼茶茶生活,体验服务茶空间,茶叙茶会茶事业等等。同时,茶产业和茶文化还包容着丰富的旅游休闲文化资源,如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清廉文化、运动文化、娱乐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理、养生文化等等。只有饱含创意、多元融合、优化叠加的文化元素,才能彰显出和而不同,茶文融合,茶养契合,茶旅结合,茶以文兴,文以茶扬,雅俗共赏,尚乐同享,业态多元,独创特色的多彩形态。可以预计,茶业-文化-旅游的全面融合发展一定会风生水起,风景独好。

猜你喜欢
茶业茶园山区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山区修梯田》
湄潭茶园
山区
茶园观色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