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原蚕区省力化大棚种茧育技术

2018-03-19 15:24尹志亮曾小健王敏邹昕肖茂龙
蚕桑茶叶通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座省力化蚕儿

尹志亮 曾小健 王敏 邹昕 肖茂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省力化大棚养蚕技术在丝茧育生产中已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成熟技术。这种养蚕新技术推广应用,较好地缓解了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和人居住房供需矛盾,提高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在种茧育生产中,原蚕体质弱、抗逆性差,对饲育环境条件和饲育技术要求严格,而大棚因保温保湿性能不稳定,因此,种茧育在农村原蚕区仍用旧民房进行。但随着种茧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旧民房容量不足之矛盾的日益突显,尝试种茧育省力化规模化成为原蚕基地的当务之急。修水县黄溪村是江西省最大的原蚕基地,于2012年始尝试大棚种茧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黄溪原蚕基地的大棚种茧育生产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种茧生产。笔者就生产中实施的一些关键技术加以总结,以供业界同仁借鉴。

1 大棚种茧育的优点

1.1 养蚕效率提高,利于规模化生产

由于大棚养蚕采用的是大棚地面+蚕台育,免去了传统的抽匾给桑、扩座、除沙等工序,节约了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调查,4龄、5龄比蚕匾养蚕减少用工65%左右。

1.2 生产规模大,成本低

黄溪村委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投资建造养蚕大棚(产权归集体所有),以每年10元/m2出租给蚕农种茧育生产,租赁大棚既减少了蚕农一次性投资,又明显节省了成本,显著增加了蚕农收入,提高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同时大棚种茧育,克服了原蚕区户均规模小、分布散、不利管理、效益低等弊端,促进蚕桑产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

1.3 养蚕环境改善,生产成绩更稳更优

大棚采用四面大窗对开建成,棚内空气流动畅通,不利于蚕病发生。大棚建造简易灵活,可根据饲养规模快捷建造相应面积的大棚,蚕座面积充足,为蚕儿生长发育提供了宽畅的空间,使蚕儿能充分饱食。大棚育缓解了人蚕共居的矛盾,使消毒更彻底。

2 大棚种茧育养蚕技术

2.1 大棚建造技术

2.1.1 大棚选址

种茧育大棚的选址既要考虑蚕种生产安全,又要考虑方便省力。应选择远离生活区、四周无水稻田及化工污染厂、离桑园100m左右、地势较高和交通便利的空旷地带。

2.1.2 大棚建造与饲养设施配置

黄溪种茧育大棚的建造大约以300m2(长约50m,深6m)为一座,四面墙为水泥空心砖砌成,墙檐高3m,顶高1.5m,棚内部无需支柱,棚顶为不锈钢管一体式支架,泡沫隔热彩钢瓦盖顶,再用加厚聚乙烯薄膜做成天花板,室内地面用水泥混泥土硬化。根据养蚕操作便利需求,每5m用彩条编织布隔为一间,每间前后各有一扇高1.5m、宽1.5m的推拉玻璃窗,离地面10cm处另有一个0.5m×0.5m见方的通气窗,所有窗户全部安装纱窗。每3间室外门前配建一个3m3的消毒池。大棚以座北朝南建成,大棚外四周铺设宽2~4m的水泥路面。大棚建造成本约350元/m2。每间蚕房大小以30m2为适,在其中对开搭蚕台2座,每座3层,层间高0.6m,台面宽1.8m,饲养原蚕蚁量约20g/间。

2.2 种茧育桑园配置

种茧育用叶要求严格,种茧育桑园应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光照充足、交通便利、集中成片,且远离水稻田、果园等,以避免农药污染。在品种上选择优良桑品种并注意早中晚生桑品种协调搭配,如黄溪基地选用农桑14、育71-1、强桑1号,种植配比是2:2:6,每667m2栽植660~700株,行距2m,株距0.5m,开畦为东西走向。

2.3 饲养技术要点

2.3.1 抓好“蚕前、蚕中”防病消毒关

原蚕体质弱,抗病力差,必须做好防普通蚕病及微粒子病消毒工作,尤其要抓好“蚕前、蚕中”防病消毒关。 蚕前,充分做好大棚环境及养蚕用具的全面彻底洗、消工作,不留死角。 蚕中,做好蚕体蚕座消毒工作。大棚种茧育一般不除沙,蚕座的消毒工作更应重视,除了加强僵病和病毒病等普通蚕病的预防,防微更重要。具体做法:①原蚕进入大棚前,对蚕台及地面撒一遍新鲜石灰消毒,蚕入棚结束,用大蚕防病一号对蚕体消毒一次,以防因移蚕抓伤蚕体感染病菌。②坚持每天给桑前用大蚕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保持蚕座干燥。③大眠起蚕及5龄第2、4、6天添食一次蚕用红霉素或蚕病清防细菌病。④在空气湿度大时配新鲜防僵粉(漂白粉:新鲜石灰=1:9)连续三天撒药,并使用松毛熏烟排湿。⑤严格淘汰弱小病蚕及品种性状不符的原蚕,保持原蚕品种纯性。⑥加强贮桑工作,桑叶采摘做到松装、不落地、快运,进入贮桑室做到不堆积、不发热。每天定时翻动桑叶以防发热变质。⑦在每次喂叶前用0.3%~0.35%的消特灵药液进行叶面喷洒消毒,反复翻动确保叶子正反面全部消毒。

2.3.2 把好小蚕共育关

大棚种茧育,通常是指饲养4~5龄大蚕,而1~3龄小蚕则采取联户共育。小蚕联户共育,最关键的一环是要选择好饲养员与相应的共育设施。饲养人员必须是责任心强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共育点的蚕房利于保温保湿和清洗消毒,桑园管理好,桑叶质量优、数量足。为确保初春和晚秋小蚕生长发育所需的温湿度,共育室内采用木屑油桶装置加温补湿。同批次同品种同日出库的原蚕户3~4户为一个小蚕共育点。小蚕饲养采用一日二回育技术模式,良桑饱食,精细操作,加强眠起处理,做好各框蚕间的蚕头均衡和提青分批工作。小蚕共育到4龄起蚕饷食后分蚕,移进大棚内。

2.3.3 重视大棚温湿度的调节

大蚕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是24~26℃,相对湿度75%左右(干湿差为2~3℃)。大棚内受天气变化而温湿度波动较大,为减少棚内温湿度的波动幅度,尽可能适应蚕儿生长所需,应做好大棚温湿度调节工作。具体做法:早晚太阳光照较弱、棚内温度较适时,要将大棚门窗及地窗全开,使棚内充分通风透气;日中光照强,为防棚内温度上升过快过高,要酌情关闭门窗;夜间视棚内温度与湿度情况,灵活开启门窗及地窗,在棚内温度符合蚕儿生长需求时,尽量保持空气通透。大棚内温湿度调节,还需与蚕儿的喂养处理相结合进行。大棚种茧育的饲养形式为一日二回育,即上午7~8时和傍晚7~8时喂叶。在白天温度明显高于蚕的生理适温时,叶子易干萎且蚕儿食下量偏少,喂叶可适量减少,夜间温度回落近于蚕儿适温,桑叶可多喂;遇到连续高温天气,日给桑次数要增加,少量多喂,对高温闷热天气要利用夜间降温。蚕座易湿,如遇阴雨天气更要加强排湿,多撒干燥材料,增加石灰用量,开门开气窗,使用排气扇上下通风排湿,使整批蚕感温均匀,湿度适中。

2.3.4 做好大眠提青分批与省力化上蔟工作

大棚种茧育大眠时提青分批是省力化上蔟的关健技术环节。丝茧育当熟蚕达5%时可添食蜕皮激素人为催熟上蔟,所以部分发育迟的蚕儿因为蜕皮激素的作用也可以老熟营茧。种茧育上蔟与丝茧育上蔟不同,种茧育是靠蚕儿自然老熟上蔟,通常熟蚕达90%以上才铺蔟营茧,若蚕儿前期不提青分批,后期老熟必不齐整,造成种茧自动上蔟不顺畅,所以在原蚕大眠时一定要做好提青分批工作。上蔟后2日(48h左右),待茧形形成、蚕儿吐丝终了但还未化蛹时,立即提蔟除沙,提蔟动作要轻。并加强棚内蔟中通风排湿,做好种茧保护工作。

2.3.5 做好制种准备工作及回山消毒

种茧放在大棚内保护,发育通常偏快较齐,应充分做好制种配套设备、设施和用具的准备。安排好种茧保护、削茧、鉴蛹、摊蛹、分蛹、发蛾等工作,杜绝品种混杂,及时做好收种、袋蛾等工作。制种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山消毒,棚内外洗消一定要彻底,不留死角。

2.3.6 严防蚂蚁、老鼠危害

大棚养蚕蚂蚁危害十分猖獗,为防止危害,可在原蚕进棚前把灭蚁蟑撒在棚内四周。纱门纱窗关好,做好防鼠工作。

猜你喜欢
蚕座省力化蚕儿
植保无人机助力山地桑园管理更加省力化
难题
难题
樱桃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
梨树早期丰产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可爱的蚕儿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省力化设施蚕房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