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机科研 助推乡村振兴

2018-03-19 14:38杨建国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四川省农机

□杨建国/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绘制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蓝图。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规划了乡村振兴道路的时间表和线路图。2018年中央和四川省委的一号文件均首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面广,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社会各部门应提高认识、强化担当、协同实施。四川省农机科研机构作为政府基础性科研机构,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如何以先进农机装备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对农机科研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务必立足长远,积极谋划,扎实推进。

1 正确认识四川省农机科研的责任担当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国家创新战略的推动下,四川省农机科研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激发,科研条件平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四川省农机发展步入量质并举的发展快车道,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加快了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速度。

1.1 农机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四川省农机研发和生产单位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四川川龙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以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宜宾市农机研究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为基础,以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为支撑,产学研推一体的农机科研创新体系,全省农机科研机构76个,其中,企业研发机构56个,农机科研院所11个,高等院校9个;成立了丘陵山区与高新特色农机战略联盟,盟员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等各类科研机构近100个;成立了丘陵山地现代化农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各类盟员40余个。以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为例,该院成立于1960年,57年来充分发挥着公益性、基础性、主导性农机科研地位与作用,持续从事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科学研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研究领域已向太阳能提灌、智能雾灌、秸秆气化、畜禽粪污处理等现代农业急需设备、技术不断延伸,并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共完成科研项目773项,其中,获部省级奖励的科技项目138项,获得专利106项,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6个,出版科技论著、发表科技论文464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业工程科研机构之一,对推动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深入贯彻四川省委《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等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落实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等激励措施,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按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间接经费按一定比例提取绩效支出,奖励给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项目组团队及其成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得到了增加,科技人员工资福利得到了基本保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得到了激发。

1.3 科研条件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积极争取四川省农业厅、科技厅支持,增设全省农业创新团队,优化岗位专家设置,增设农机岗位专家。2017年,四川农业创新团队体系中有农机岗位专家7名。建设了农业部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机械试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农用泵阀试验室、可再生能源试验室和机电综合试验室等4个省级研发平台。正在建设的四川省成都市农机工业园区将汇集全省农机研发、生产、检测等多个关键环节研发平台,将为全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重要作用。

1.4 科研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与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起被列入了10大重点发展领域,为四川省农机科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四川省农机装备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5)》等农机科研扶持政策,带动四川农机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动四川农机制造水平、装备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底,全省有各类农机生产企业500余家,从业人数近5万人,产品种类包括拖拉机、收割机、耕整机、插秧机、碾米机和多功能组合机等,年生产各类农机产品90万台,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创利税近10亿元。农机装备总量4 500万kW,比“十二·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推动四川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有效缓解了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带来的“谁种田、怎么种田”等粮食战略安全问题。

2 正确分析四川省农机科研面临的突出短板

与发达省份相比,四川省农机科研还存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不够、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导致农机装备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四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农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据统计分析,国家财政近3年对全国农机科研经费年均投入5亿元左右,约占科研总投入的0.067%;四川省级财政对全省农机科研经费年均投入500万元左右,约占科研总投入的0.025%。财政立项农机科研项目少、资金量小、缺乏专项持续支持。财政对农机科研的投入基本上属于竞争性项目,申报规则对公益类、基础类科研院所非常不利,管理机制不灵活。企业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受风险判断、投资理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省农机企业投入农机科研的积极性并不高,科研投入年均在300万元左右。农机属于基础性产业,行业平均利润较低,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尚处于初建阶段,还不是很完善;民间资本参与农机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够,导致农机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机装备不充分

由于农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导致四川省农机装备主要还是走“引进、消化、吸收,缺乏原始创新”的老路。特别是对适宜四川丘陵山区特色的轻小型农机、高性能型农机、薄弱环节农机、配套机具缺乏研究,农机装备总量供给不充分,装备结构呈现“剪刀差”(全省农机装备总量排全国第8位,农机作业水平排全国倒数第8位)。存在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产中与产前、产后配套不协调,机具增长与利用率提高不同步等结构性问题,四川农机“四多四少”问题突出:一是运输机械多,田间作业机械少;二是动力机械较多,配套机械少;三是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低档机械较多,高效复合型机械少。“十二·五”末,四川省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数量比为1.47∶1.00,全省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机械研发仍处于探索初步阶段,装备供给严重不足。

2.3 农机科研发展不平衡,对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不深

一直以来,四川省农机科研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硬”是指机械装备;“软”是指标准、模式和高水平学术研究报告等。四川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带,田块细碎不规则,呈立体型错落分布,地区独有的“先天不足”造成引进的外来农机适用性不强,难以发挥其作用;加之,四川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气候特殊,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大,粮食、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普遍,作物成熟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现有农业机械难以适应农艺要求,或者现有作物品种、种植模式、耕作制度难以适应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对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的技术集成、技术线路、技术标准研究不够深入,各自为阵,互不主动融合。

2.4 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不配套,农机科研人才“青黄不接

自2016年起,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很多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措施,但很多政策没有配套,措施落地不到位。比如: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但要求对单位部分主要负责人的兼职取酬须上交单位再行分配,兼职收入是否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尚未明确;鼓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但对县处级的科技转化实行“差别待遇”,转化积极性不高;鼓励对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检测等科技服务收益进行奖励分配,但主管部门核增的具体办法尚未明确;保障落实科技人员基本待遇,但财政对科技人员“基本支出”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等等。以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为例,1980年被确定为差额拨款单位,1986年财政拨款实行“基数+增长”,财政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保障率约占60%,大部分科技人员被迫“下海”挣钱,出现科技人员搞科研不“专心”,挣钱“专业”等角色错位问题,一部分人被“呛死”(由于业务量过多,无法按期完成),一部分人被“闷死”(由于业务量过少,收入低,郁闷离职),科技人员从300余人流失到几十人。大部分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辞职流失,科研能力迅速弱化,对四川农机科研产生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实行家庭包产到户,农机科研随着农业小规模生产而步入低谷,大部分涉农高校因此取消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农机专业人才出现了断层。农机科研缺乏大项目、大资金支持,科技成果不多,人才集聚效应不强。

3 积极谋划农机科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有之举

有为才能有位,这是解决农机科研一切问题的逻辑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四川农机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机械基础性科研机构,要想有所作为,务必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重心,紧扣乡村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补齐农机科研发展短板,加快装备创新和技术集成,提升农机装备和技术供给效能,提高农机科技服务水平,为推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装备和科技支撑。

3.1 聚焦产业兴旺,着力开展关键、薄弱机械化装备及技术研究

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引领,改革科研管理和分配机制,聚焦产业需求,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关键、薄弱机械化装备及技术研发攻关。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在“产业需求端”发力,重点在粮棉油糖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装备、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生产线路、技术标准等方面研发攻关,着力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突出问题;二是要在“薄弱供给端”发力,重点开展适宜丘陵山区关键、薄弱机械化装备及技术研发,重点聚焦养蚕机械化设备、麦冬采掘机械、麦冬精准移栽、魔芋成套加工设备等设备及技术,推出一批适宜四川省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技术成果,为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提供装备;三是要在“智能化控制端”发力,探索开展作物生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远程控制等信息技术研究,推动传统农机装备创新升级,用信息技术操控农机作业。重点开展太阳能提灌、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雾灌、太阳能冷链保鲜等装备及技术研究和推广,优化农机装备供给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由“有机可用”向“有好机用”升级换代。

3.2 聚焦生态宜居,着力开展“宜机改地”条件研究

结合四川丘陵山区和地块细碎等特点,深入开展南方丘陵山地农机化评价指标体系、农机灌溉评价指标体系等软科学研究,科学评估四川省农机化发展的条件、路径、目标,探索具有南方丘陵山区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宜机改地”条件研究,探索在平坝、小冲击坝区、大块峁腰田和大块峁顶田等适宜机械化作业区域,通过反包整租、并地调形、修路提水等“宜机化”模式,推动政府、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农机化生产道路、机电提灌等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机通行条件,打造乡村宜居环境。要围绕生态宜居,重点开展粪污处理、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装备及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优化生产生活环境。

3.3 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开展“科技帮扶”行动

要以农机装备、技术推广为契机,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开展“科技、人才、技术”三下乡活动,促进乡村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吸引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本等城市文明成果到农村发展创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繁荣。组建农机专家服务团队,建立农机专家大院,实施农机科技扶贫项目,建立农业科技扶贫基地,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风文明。

3.4 聚焦治理有效,着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行动

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职业农民。指导农机合作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构建所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指导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引领,带动农村采取托管服务、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经营方式,鼓励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参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益,推动农村依法治理,带动农民自我治理。

3.5 聚焦生活富裕,着力开展“农机增收致富”行动

大力推广农机装备,延伸农机作业服务链,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推动农机作业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地区延伸,以实现农机作业全程化、领域区域全面化的目标。加快农机产业创新体制建设,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向农机行业聚集,构建校、院、地、企融合机制,打造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全产业链”,使农民就业创业更加充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城乡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四川省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不一样的农机展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