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铮/福建省南平农校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胞,不运动。纯培养菌落涂片可见菌体呈单个、成对或偶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0.2~0.4μm×1~5μm,用瑞特氏法染色时,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特性,用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到荚膜。
各种品种的鸭对本病均易感染。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80%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
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粪尿蓄积,空气含氨量过高,以及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
患鸭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病程一般为1~3d。
心包积液,肝被膜、心包膜、气囊壁、关节腔有黄白色渗出物附着,肝脏呈灰土色,腹膜炎症。
1.根据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2.涂片镜检取病死鸭的心包液和脑组织进行涂片,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在心包液和脑组织的涂片中均检出大量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3.细菌分离与药敏试验:无菌采集患鸭心脏、肝脏和脑组织,分别接种于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置37℃恒温箱的烛缸内培养,48h后在培养基划线上长出露珠样、表面光滑、针尖大小的小菌落。以培养出的细菌进一步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泰乐菌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mm、22mm 和 21mm,均为高敏药物 ;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8mm和16mm,为中敏药物;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mm和12mm,为低敏药物。此外,庆大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1.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鸭只饲养密度过大;鸭群全进全出,消毒空舍2~4周;垫料应尽量保持干燥,
2.免疫预防。可选用传染性浆膜炎灭活油佐剂疫苗、里默氏菌与大肠杆菌联苗等。
1.对鸭群采用10%阿莫西林,每 100g 拌料50kg,连用 3d。
2.对发病鸭采用头孢噻呋钠,每克注射50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用2d。此外,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将病死鸭及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3.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肌注 4000~8000 单位,1~2次/d,连用 2~3d。
4.利高霉素,按药物有效成分的0.0044%比例混料,连续3~5d,
5.复方敌菌净,按0.04%的比例混料,4~6d为1个疗程,
6.青霉素和链霉素,雏鸭各0.5万~1万单位,中幼鸭各4万~8万单位,肌肉注射。
7.使用禽瘟热毒消即可中药退烧,清热解毒,又可防病毒继发感染。
8.发病的鸭场,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烧毁死鸭,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