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兰 张春玲/陕西省商南县畜牧兽医中心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virus,PrV)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的传染病。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公猪精液、母猪胎盘传播,亦可以水平进行传播。猪是伪狂犬病毒贮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且以猪的流行状况造成的危害损失最为严重。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冬、春季节最为多发,母猪产仔季节也可流行。
猪感染伪狂犬病后,其临床表现随猪的日龄和毒株毒力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哺育仔猪(1~4周龄)感染本病后,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睑充血肿胀,呕吐或腹泻,随后兴奋不安或转圈运动,继之出现痉挛,四肢作游泳状,最后衰竭死亡。断奶后的仔猪(60日龄以上),感染后症状轻微或呈隐性感染,多表现为一过性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流鼻液,咳嗽,呕吐,几天内可恢复。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弱仔产后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多在2~3d内死亡。
猪伪狂犬病的主要病变是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水肿,肺水肿,淋巴结肿大,脑膜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胃肠黏膜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呈大片出血。流产胎儿的肝、脾、淋巴结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肝、脾等实质器官可见白色坏死结节、病灶,肾脏布满针尖状出血。
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需要实施综合措施,包括规范的引种,严谨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血清监测与病猪的果断淘汰,科学的免疫程序,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优质高效的基因缺失疫苗的合理应用等。
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程随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根据患病种类及日龄猪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类:
1.母猪妊娠初期,可在感染后发生流产,在妊娠后期,经常发生死胎和木乃伊,或者产出弱胎和死胎。妊娠母猪发病表现为流产和产死胎,且病程短、死亡较快。流产常发生于感染后的10d左右,流产胎儿的大小基本一致。患病母猪有时还具有不发情、配种不孕、反复发情次数增多的临床表现。
2.新生仔猪感染后可出现大量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生后第二天开始突然发病,体温过高、精神沉郁甚至昏睡、呕吐并伴有腹泻、沉鸣低吼,运动共济失调、机体呈现癫痫样抽搐、后躯出现麻痹、原地转圈、角弓反张致使头部后仰等神经症状,3~5d死亡率达到高峰,15日龄内感染此病死亡率高达100%。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3.2~4周龄仔猪发病时,也具有以上描述的神经症状,但病程比之较缓。4周龄到3月龄小猪出现严重感染时,特征症状为咳嗽、流鼻液和打喷嚏等,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肌肉发生强直和阵发性痉挛,后肢不受神经支配呈现运动失调、头部出现紧张、上下颌紧紧闭合,死亡数占总数比例一般低于5%。采食量虽然正常,但其生长速度比健康猪生长速度要慢,饲料报酬明显降低。
4.育肥猪感染的潜伏期为3~5d,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饲料报酬率降低、推迟上市时间。主要症状有不吃食、体温明显升高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偶尔出现中枢神经紊乱的临床症状。成年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沉郁及呼吸系统症状,可长期带毒和排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1.剖检变化。脑:脑膜表面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量增多,脑实质点状出血;鼻腔: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扁桃体:出血、水肿,甚至可见明显的化脓坏死;肾脏:肾肿大,表面布满针尖样散在的出血点,颜色暗红,切面湿润,气管内有泡沫状液体;肺:散在分布点状、片状出血,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和出血斑,触诊呈橡皮样;脾脏:有特征性多发坏死病灶,呈椭圆形,略隆起;肝脏:呈现淤箅及轻微水肿,散布分布有点状出血与黄白色坏死灶;胃肠: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底部有明显的出血区。
2.病理组织学变化。脑: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炎;鼻腔: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扁桃体:扁桃体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肾:肾小球肿大,并伴有淀粉样沉淀;肺: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上皮细胞增生;脾脏:白髓和红髓组织间隙红细胞增多,局部脾组织存在紊乱现象;肝脏:肝组织出现出血现象,有大量的红细胞渗出到血管外;肝小叶结构紊乱,局部坏死;肝细胞肿胀、变性。
猪伪狂犬病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其中病原学诊断有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包括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包括PCR检测法、多重PCR检测法、定时定量PCR检测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等。由于个人能力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只对以下几种诊断方法做简单介绍。
1.动物接种试验。采取病猪脑组织、磨碎后,加生理盐水,制10% 悬液,同时加青霉素1000u/ml,链霉素 1mg/ml,放入 4℃冰箱过夜,离心沉淀,取上清液于后腿外侧部皮下注射,家兔1~2ml,小鼠0.2~0.5ml,家兔接种后2~3d,小鼠 2~10d(大部分在3~5d)死亡,死亡前,注射部位的皮肤发生剧痒。家兔、小鼠抓咬患部,以致呈现出血性皮炎,局部脱毛,皮肤破损出血。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既可以检测抗原,又可以检测抗体,具有快速、简洁、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
3.病原PCR检测。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如鼻咽拭子或组织病料中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易于操作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此检测方法敏感度很高,适合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区分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
1.加强饲养管理。(1)引进无PRV种猪。猪场引进种猪是必须隔离、严格检疫。防止外界车辆携带,防止饲料污染,防止鸟类、野生动物、人携带病毒入侵;(2)早期断奶、分群饲养(两点或三点饲养)、每一阶段合理均衡营养、加强动物保健,改善亚健康;(3)引进的种公猪至少需要隔离2个月。为避免因引种带来的病原分险,提倡自繁自养;(4)种母猪需免疫后然后隔离三个月,评价本猪场的免疫程序是否有效,免疫后1个月和首次配种后一个月后采血检测野毒抗体。
2.科学免疫防控。实践证明,进行免疫接种,保护易感猪群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建议:后备种猪种-基础免疫后,于配种前一个月肌肉注射1头份。妊娠母猪-产前4周肌肉注射1头份。生产公猪-每6个月肌肉注射1头份。若采取全群“一刀切”的免疫方法,每年至少3~4次。妊娠母猪在产前4周加强免疫1次。仔猪5~6周龄时肌肉注射1头份。感染压力大的猪场应于11~12周龄加强免疫一次。
3.伪狂犬病净化。(1)种猪群。全场使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首先进行分批不断抽血检测,直到全部生产公母猪均有血检记录,生产公猪最先全部血检。阳性公猪立即淘汰,阳性母猪群视其阳性率高低来定,阳性率大于15%的分批淘汰,阳性率小于15%的1次淘汰;(2)后备猪群。在选留前进行血检,伪狂犬病毒阴性猪才留用;同时混群前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合格的混入猪群;(3)仔猪净化阶段采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免疫程序建议采用0~3日龄仔猪滴鼻1头份,30日龄和70日龄各自肌注1头份;(4)种猪群分胎次以10%的比例抽样,仔猪分周龄比例抽样检测伪狂犬病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5)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猪场进行严格灭鼠活动,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和消毒措施,及时处理和消灭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