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民
花生是东明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大屯镇、马头镇、东明集镇、三春集镇、沙窝镇、长兴集乡、菜园集镇等乡镇。这些乡镇的土壤多为砂质或壤质,耕层较厚、地质松软、通透性好,适宜于花生生长。虽然种花生的直接收入比种粮高一些,但是主要由于花生生产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很多种植环节主要依靠人力,麦田套播,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花生种植户外出打工的时间要减少很多,影响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雇人种植收获花生更是人难找成本高,人工种植花生比较效益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花生生产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广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对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全县经济作物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近几年推广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实践看,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机械化铺膜播种虽然比人工点播能提高花生种植质量及化肥利用率,减少草害,能提温保墒,但由于机械在沙壤地作业附着力低,造成机械原地打滑,无法作业,起垄高度达不到花生联合收获的要求,影响收获质量。
东明县90%以上是夏花生,5、6月份正值一年中干旱严重、温度较高的季节,花生虽是耐旱性较强的作物,但其耗水量很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根系的吸收,叶面的蒸腾,有机物质的制造、转化和运输,都必须在水分参与下才能进行。苗期干旱将影响花生出苗,甚至造成死苗现象。花生生长发育期干旱影响花生的主茎生长、叶片发生、花芽分化,降低光合强度。据报道,花生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干旱对植株生育的影响明显。花针期随着干旱时间延长,主茎日增长量明显减少,20天后由于土壤中已无可利用水分,主茎生长已趋停止。花期干旱10天,易出现断花,受精结实率降低。干旱明显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且有水分愈低光合作用强度值愈小的趋势。花生成果期干旱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干旱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影响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品质。由于大批青壮年出外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和正在上学的学生,如果出现干旱无法按花生的生长需求进行灌溉,导致花生植株低,难以进行联合收获。
1.查苗补苗不及时。在花生出苗后3—5天,没有及时进行查苗,缺苗严重的地方不及时补苗,致使单位面积苗数达不到高产要求的数量,影响花生产量。
2.中耕培土不及时。由于沙壤地块种植时起垄低,在花生生长中期不及时中耕培土,这样既不利于花生根针下扎又影响后期机械化联合收获。
3.灌溉与排水不及时。花生既怕干旱,又怕积水。灌溉时期主要根据花生生育期内降水量多少、降水量分布情况、土壤含水量以及花生各生育阶段对土壤水分的需要来决定。花生抗涝性差,田间积水过多,土壤缺乏空气,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少,固氮能力弱,植株发黄矮小,开花节位提高、下针困难,结实率、饱果率降低,烂果增多,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
4.适度防控不及时。花生结荚初期一般在花生开花后30天左右,如果不及时喷施多效唑进行化控,就会造成植株生长过旺,田间过早封行,影响花生产量。
5.病害防治不及时。花生生长中后期,最容易感染叶斑病和花生锈病,这一时期如不能及时防病,病虫害出现时防治不及时,会使叶片枯黄、掉叶,影响荚果成熟,导致秕荚多。
使用花生联合收获机收获能一次性完成挖掘、输送、抖土、摘果、清选、装袋(箱)多项作业。这种联合收获机械虽然能省工省时,但是由于机械本身的性能有限,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收获不及时。一般当花生植株表现衰老,顶端停止生长,上部叶和茎秆变黄,大部分荚果果壳硬化,网纹清晰,种皮变薄,种仁呈现品种特征时即可收获。但是一般种植户很难掌握收获时机,影响花生联合收获的质量及品质。
2.对土壤含水量掌握不准。联合收获对土壤含水量要求很高,土壤含水率在10%-18%,手搓土壤较松散时,适合花生收获机械作业。土壤含水率过高,无法进行机械化收获,就算能勉强收获,花生碎叶经过清选无法吹出,造成含杂率高;含水率过低且土壤板结时进行联合收获,土壤硬块也无法经过清选吹出,造成花生含碎土块多,这些都影响花生品质。
3.秧苗高矮影响花生联合收获。花生秧矮,收获时链条夹持不住花生秧而造成漏收;花生秧过高,收获时由于花生秧会缠绕扶禾器影响收获质量和机械作业效率。
4.机具不够完善。花生联合收获机只能收获起垄种植的花生,且对垄距和行距的要求比较严格,垄距宽于90厘米的,收获机的前后轮在作业时就会碾压到另一行花生,行距(行距25-28厘米)如果宽于28厘米,收获时夹持链条就夹持不到花生秧,这些都影响收获质量,故对于平播和贴茬播种的花生根本无法收获。
据了解,东明县花生生产机械化遇到的这些问题,在其他花生产区也有存在。有关市县应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全面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