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永红, 金红旭
1.解放军第三十七医院 急诊科,四川 雅安 625000;2.沈阳军区总医院 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16
患者女性,30岁,因产后1个月皮肤巩膜黄染伴背区隐痛3 d,加重1 h,于2017年12月28日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背区胀痛,呕吐清口水3次,黄色胃内容物1次,既往无肝炎、胃炎病史,1年前有胆囊切除病史。查体:面色腊黄,腹部饱满,右上腹可见纵行手术后瘢痕,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莫氏征阴性,叩诊肝浊音界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体征未引出。行腹部B超示胆总管近段中度扩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8×10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4%,凝血酶原活性68.8%,谷丙转氨酶534 μ/L,总胆血素269.2 μmol/L,随机血糖8.3 mmol/L,肾功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尿蛋白≥3.0 g/L,尿胆红素≥103 μmol/L,酮体400 mmol/L。消化系彩超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脂肪肝,肝内外胆管扩张。因患者产后未满1个月,给予消炎对症治疗,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术中十二指肠乳头单孔状开口,约1.0 cm×1.0 cm×1.0 cm,胰管插管造影见主胰管不扩张,管壁光滑,无异常充盈缺损;弓状刀带导丝胆管插管成功后注入造影剂,胆总管增粗,直径约1.3 cm,内可见多个0.2~0.5 cm充盈缺损,左右肝管稍增粗,予弓形刀切开约0.6 cm,予球囊扩导管行乳头扩张后溢出少量泥沙样结石,取石篮掏取黑褐色结石1枚,弃于肠道,更换取石球囊清理胆道后,置入鼻胆引流导管后结束操作。术后1 d,肛门未排气排便,小便颜色呈酱油色,鼻胆管引流深褐色胆汁250 ml,患者左中上腹胀痛不适,考虑ERCP术后诱发胰腺炎,继续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生长抑素抑胰酶治疗。术后第2天,24 h引流胆汁406 ml,患者左中上腹胀明显好转,血淀粉酶升高,考虑为ERCP术后反应。肝功酶学指标好转,胆汁酸显著下降,予以拔除鼻胆引流管,待肛门排气后进流食,继续抑酸、抑胰酶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建议院外继续接受抑酸、消炎利胆等治疗,随访1个月,未出现不适。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有研究显示,胆管结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营养状态、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病毒感染、寄生虫及胆管变异因素有关[1]。总结该患者发病有以下诱因:(1)产后女性激素锐减;(2)未进行母乳喂养;(3)饮食多油脂;(4)肥胖体型,用避孕药;(5)不按时进食早餐;(6)受凉等。对已行胆囊切除术且用过胆道镜检查取石的患者,再次梗阻行ERCP检查并取石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特点[2-5]。但施术者的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6-7]。该患者出院时淀酚酶较高,说明淀酚酶增高是ERCP术后的正常反应。建议清除胆囊结石的患者在进食高油脂性饮食后,应预防性服用消炎利胆药,因为胆囊的正常收缩能促进胆汁排泄,胆囊的收缩能力下降,会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增加结石病的发病风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