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琼勇,廖春丽,夏 园
(四川省隆昌市农林局, 四川 隆昌 642150)
近年来,隆昌市农林局始终把加强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全面推进农林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领导重才、才尽其力的可喜局面。隆昌市农林局的主要做法如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克服农林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的问题,隆昌市农林局积极响应内江和隆昌市委、市政府“人才兴市战略”号召,大力选聘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高学历专业人员,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林人才队伍。近年来,通过内江市“甜城英才引进工程”和隆昌市“隆昌英才引进工程”,先后引进农林类硕士研究生等紧缺专业人才15名,公开招聘学士本科生29名,促进了人才队伍的优化。
隆昌市农林局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意见,努力创造一方厚植人才生长的沃土。一是高度重视对高学历人才的综合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学历人才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定期开展专题交流培训,每年组织外出学习,鼓励继续参加学历教育学习等。二是加强市、镇(街)推广队伍建设。严把人员进入关,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各类技术人员分批次参加四川省和内江市知识更新培训,通过与高校合作、聘请相关领域专家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培训更新专业技能,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题技术培训。三是大力培育乡村农业技术人才。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生产周期,分片区组织学员就近进行生产实习。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2014~2017年,隆昌市农林局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68人,到2020年,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四是积极培养农户的生产技能。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按农技指导员与示范户1∶10的比例,每年培育800户以上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民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技人员定期开展进村入户,通过院坝会、现场示范、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隆昌市农林局始终致力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鼓励高学历人才队伍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隆昌市农林局主持实施的多项科技成果分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内江市、隆昌市科技进步奖,从事技术推广和研究的科技人员多人次获得全国、全省表彰奖励和成为内江市拔尖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总结和分析创新成果及工作经验,撰写的《发展再生稻大有作为》《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技术的创新实践》等多篇技术论文和工作经验,分别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农技推广》和省级刊物《四川农业科技》登载,推动了农业科技共同进步和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目前,隆昌市农林局正在筹备成立隆昌市种养学术交流中心,以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自2007年以来,隆昌市农林局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内江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示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作物品种的更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联合开展的水稻高产攻关,多次打破川东南再生稻次适宜区中稻和再生稻亩产最高纪录,其中,2017年,中稻攻关田块产量达到854.2kg/667m2,第4次刷新川东南地区中水稻产量最高记录,并经四川省农业厅认定打破2008年广汉市创造的四川盆地中稻产量853.5kg/667m2的最高纪录;再生稻高产示范田块产量363.9kg/667m2,第5次打破川东南再生稻次适宜区最高纪录;最高田块一季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突破1200kg/667m2大关,达到12181kg/667m2,创造川东南再生稻次适宜区两季亩产最高纪录,标志着隆昌市一季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隆昌市农林局通过与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柑桔研究所等院所密切合作,建设新品种繁育、引进示范基地,将为新品种培育和引进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内江市农科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专家大院和工作站,开展人才培养以及教育培训和政产学研交流活动,将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隆昌市农林局为确保各类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一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保障工作,积极探索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模式,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二是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妥善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障、户籍迁移等问题;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限制,使优秀人才受到尊重、有用武之地;四是制定人才激励措施,对各类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根据工作需要,予以提拔重用。五是职称评聘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聘用创新型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