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研究

2018-03-19 02:31孙炜峰
传媒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频道民生

文/孙炜峰

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再到归于平淡的过程。在发展初期,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在地化”的节目内容迅速吸粉,使受众看到了不一样的电视节目形态。同时,报道百姓身边事、解决百姓身边难,也变成民生新闻吸引受众非常主要的因素。一时间,“东家长、西家短”的新闻内容在荧屏蔓延开来。曾有学者指出,在民生新闻发展的最初阶段,所播出的内容多为“三鸡新闻”,即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飞狗跳。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者开始意识到仅仅凭借这些内容并不能使节目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于是开始向更高级阶段迈进,实现由“小”到“大”的升级。在这一阶段中,节目开始更加关注涉及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如全民就医、城市机动车限行等,一系列真正涉及大民生的问题都在这一阶段获得广泛关注。

2009年,微博出现。一时间各电视媒体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微,但是由于传统领域的媒体人并未意识到新媒体对其的真正冲击,因此这些官微的实质功能并不明显,其更多承载的是节目预告的功能。在随后几年中,新媒体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这一过程中自媒体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吸引受众的关注。2012年,腾讯推出的即时通讯平台微信进一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朋友圈”功能的出现,不断改变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首选,这也使得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比都不断降低,其所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于是各制作单位开始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从单纯的相互交叉到一步步深入交融式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过程论

从形式上来说,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最初的门户网站时期。21世纪初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在这一阶段中,各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多把自己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搬到网站当中,以此提高自己的点击量,提升网络收视率。2009年底,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其门户网站C N T V,完成以节目为主要内容的直播、轮播、点播服务,紧随其后,各省级媒体也推出其门户网。例如,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吉林都市频道的《守望都市》等,都在频道的官方网站当中有自己的独立页面。但是,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门户网站的建立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提升帮助并不明显,由于时效性、屏幕显示效果、终端设备等制约因素,其节目点击量都较为低下。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有众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和各大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将自身视频直接移植,以吸引一部分并没有电视收视习惯的受众关注其节目,但也收效甚微。

其次是与社交网站的融合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借助其他已经较为成熟的新媒体平台,为自己做推广,这一形式也一直延续至今。2009年,众多民生栏目也纷纷进驻新浪微博。时至今日,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粉丝量破386万,江西电视台《都市现场》节目粉丝量破32万,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节目粉丝量破18万。而在其他曾经火爆一时的社交平台,如人人网、开心网、博客等,也都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官方认证号。

最后是AP P推广阶段,此时,部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或借助台内APP,或推出自己的APP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2013年底,全国首款依托电视台的新闻类APP“都市快报”上线,其主要内容即为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快报》的节目内容。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融合阶段,各大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改变以往的纯粹照搬照抄、简单移植的T2O,开始制作符合网络传播特性的节目。

从内容上来说,两者的融合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是最初的滞后播出阶段。这一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工作人员在节目播出后,将其新闻内容或完整或拆分直接移植到网站上,以便受众能够随时选择重播,这是两者在融合的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形式。随后,民生新闻节目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在播出时间观看电视节目,开始采取预告的方式,这一阶段中所借助的往往都是微博和微信。时至今日,仍有众多的民生新闻栏目采取此种融合方式。可喜的是,近期部分栏目与新媒体在内容的融合上出现了更加进步的表现,已经开始脱离了原有节目的束缚,在其微信公众号或者APP中开设更多栏目,进行内延与外拓,增强和观众的交流。不过这些节目和其电视终端所播出的内容紧密相连,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官微中,就设立了“有福利”“互动圈”“直播重播”等栏目,每个栏目中又包含3到4个子栏目,使其新媒体播出平台不再仅仅局限于节目本身。

但是,在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片面追求点击率而降低自身格调,“标题党”现象非常严重。在笔者进行的一份关于新媒体标题印象的网络调查问卷中,仅有42.96%的受访对象认为新媒体标题为陈述事实,可信,未过半数。由此可以看出,受众对新媒体的标题并不认可。而打开各大民生新闻官微公众号,《还是这么小的孩子!一段微信聊天记录曝光,妈妈简直忍不住要……》《细思极恐!情侣入住酒店发现奇怪的东西正对着床》一类标题屡见不鲜。同样在笔者调查过程中,有45.13%的受众认为此类标题与事实不符,32.49%认为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仅有22.38%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这类标题活跃思维,值得提倡。除此之外,两者在融合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融合度不高、片面追求点击率,而使得电视民生节目选择在新媒体平台播出的内容过于单一化等问题。

影响论

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新媒体使得人们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短文、短视频开始大行其道。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当地受众获取本地新闻的主要渠道,地位逐渐受到影响,尤其是中青年一代,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微博、朋友圈、新闻APP等来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这些新闻平台的推送打破了原有电视民生新闻的定时播出方式,使得新闻更具备时效性,受众能够迅速获取讯息,更能体现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越大。而对受众来说,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信息,也能够更有“谈资”。于是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愿意守候电视节目的播出,而改成用手机、IPa d等移动终端观看新闻。

受众的分流和市场的分流。据CSM媒介研究电视观众收视数据显示,2017年,电视收视继续下滑,上半年中,CSM所有调查城市电视观众人均每天电视收看时长为144分钟,同比下滑12分钟,相比历史数据,年均降幅达到了6分钟。而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7.53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广告市场中电视媒体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电视广告市场在逐渐萎缩,作为各地面频道龙头节目的电视民生新闻所受到的影响尤其明显。2015年,受电视媒体广告的投放金额下降以及互联网媒体广告投放金额上升的双重影响,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下降至36.34%。互联网媒体近年来的广告投放份额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2013年首次超过报纸媒体份额,并于2015年首次超过电视媒体所占份额,由2013年的25.83%上升到2015年的41.55%。

节目形态的改变。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同时受众和发布者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乐于关注新媒体。于是电视民生新闻开始根据这一特性改变自己的节目形态,希望能更好地在互动中吸引受众。比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从开播初期就一直在尾声部分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受理观众咨询、投诉,而在后期,其开始通过微博、微信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除受理咨询、投诉外,还尝试将受众评论引入节目中;杭州电视台《新闻60分》充分展示了融媒体时代的特点,设置的版块内容均以网络名词命名,如“首页”“搜索”“视频”“留言板”等,都更符合网络特性。

促进论

随着新媒体不断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越来越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并积极与新媒体开展全方位融合。目前在全国各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绝大多数都配备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尝试从最初的预报式转向真正融合。

推动电视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如前文所说,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要比拼新闻传播的速度,传统电视媒体当中的民生新闻无法企及,APP、微博、微信的时时推送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需求。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吸引受众,稳定自己的收视群体,只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现今电视民生新闻当中调查类新闻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以某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为例,在2011年其突发类新闻在全部播出的新闻中所占条数比约为60%,而在2017年的节目中,突发类新闻节目的比值已经下降到30%,其他新闻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如在节目中,更多关注到社会大民生方向,环保、食品安全等和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已成为其新闻中的主要内容来源。

带来更加广泛的选题来源。在以往的工作中,新闻记者的选题更多来源于跑口单位的“新闻线人”以及媒体自设的热线电话。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新闻来源渠道得以拓宽,很多新闻目击者已经不再是第一时间打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热线电话进行新闻爆料,而是将线索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这种情况下,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有所拓宽,也更有利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例如,从早年的“郭美美炫富”“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到近年的“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8.12天津港爆炸”,再到国际上“奥兰多枪击事件”“法国恐怖袭击”等新闻事件,其第一新闻来源都是新媒体,而传统媒体都是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后,再介入进行详尽报道。

带动多屏终端的播出平台。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势必需要在多媒体平台进行播放,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但是如何能够使得其节目更适合新媒体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进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成为传统媒体人关注的焦点。目前,已经有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将其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通过剪辑、重新编排等方式将节目制作后,在新媒体平台中播出。

发展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多数电视媒体出现了走低的态势,甚至已有媒体停播。2016年末,深圳法治频道和江西省九江市广播电视台文娱频道的关停在业界引起一阵热议。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来说,近几年其发展虽有所放缓,却也在前行之中。在融媒体时代,如果想获得突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提升“四力”,打造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创立至今,已经在受众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相比新媒体来说,更具公信力、影响力。通过2016年的收视数据

也能够看出,在收视曲线中,每一次收视数据的上扬,起背后都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支撑。例如,G 20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等,这说明重大新闻事件对收视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探寻其背后原因,主要源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信任。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在重大新闻事件上下功夫,以其带动整体节目的发展。

着眼未来,完善受众结构。一直以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构成饱受诟病,往往被认为是一高两低人群,即“高龄、低收入、低学历”。而多数年轻化、高层次受众早已成为网络受众群体,大多使用新闻APP获取新闻信息,很难会成为受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制约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然而,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在未来有较为稳定的发展,年轻受众应该是其必须争取的群体。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进行受众的更迭,改善受众断层现象,毕竟得年轻受众者得电视之天下。这种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更应在节目的构成、新媒体推广、周边运营等方面提早布局。

强化互联思维,实现多元互动。无论是提升“四力”,还是培养年轻受众,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思维,使节目真正具备吸引力。但是,这种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应该是寻找积极方面,而不是依靠“标题党”和降低节目下限等。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开始对互联网之路进行积极探索,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采取当前极其流行的弹幕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自己的评论实时出现在电视终端,吸引了众多受众参与;陕西市青春频道的APP“都市快报”,除了推出节目本身内容之外,还加入了旅游、萌宝、电竞、咖秀、碎戏等目前新媒体中最热门的元素,使其成为依托电视民生新闻又更富有新媒体元素的APP,摆脱了部分电视民生新闻人的思维定式,更加适应当前媒体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频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