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基于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的视角

2018-03-19 05:53马红宇马露露
心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违规者公正惩罚

齐 玲 马红宇 张 慧 梁 娟 马露露

(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3深圳市光明新区外国语学校,深圳 518107)

1 引言

公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取向。心理学领域有关公正的研究发现,违规事件不仅会对当事人(受害者和违规者)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事件第三方的心理与行为(Van Prooijen,2007)。从第三方的视角出发,关注第三方对不公正事件的判断与干预行为,这就是第三方公正 (third-party justice)(Overbeck &Park,2001)。而我国的一句古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很好地诠释了第三方公正。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TPP)是指未受到违规事件直接损害的第三方为了维护公正秩序,对违规者实施的惩罚意愿或行为 (Darley,Carlsmith,& Robinson,2000)。惩罚可以让违规者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以此来满足人们维护公正的心理需求 (Darley&Pittman,2003)。以往关于第三方惩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违规者的特性(地位、违规经历、特质信息)以及违规事件的特性(例如,严重性)是如何影响第三方对违规者的惩罚,却少有研究从第三方个体本身出发探究对违规者惩罚的影响 (Green&Wong,2003; Carlsmith & Darley, 2008)。

权力是第三方个体的重要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对违规者实施惩罚主要由权力者所执行,因为权力者具有控制与分配有价值资源的相对能力,包括对他人惩罚和奖赏(Magee& Smith,2013)。但目前关于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的关系尚不明确。首先,权力对违规者的惩罚的结果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尽管有研究者认为高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会更轻,例如韦庆旺和俞国良的研究发现,高权力者更加关注奖赏和机会,而低权力者更加关注惩罚与危险(韦庆旺,俞国良,2009);Lammers和 Stapel也发现高权力者会非个体化地知觉他人,对他人遭遇的伤害漠视,更容易原谅他人的过失 (Lammers,Galinsky,Gordijn,& Otten,2012)。但也有研究发现,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给予犯错者的惩罚更严厉(Wiltermuth,2012)。例如,Overbeck和Park的研究认为高权力者容易对他人的遭遇反应更强烈 (Overbeck&Park, 2001; Van Prooijen, Coffeng, & Vermeer,2014)。此外,关于权力与第三方惩罚关系间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晰。Van Prooijen等人(2014)基于社会判断力理论(social judgeability theory),认为高权力者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包括对违规者消极的刻板印象)更有自信,因此会更加依赖违规者的消极特征信息(例如:不友好、有过违规史等),结果导致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对具有消极特质信息的违规者惩罚更重。该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权力与惩罚间的关系,但仅基于违规者特质进行解释,而对违规事件其他因素考虑较少。因此研究者呼吁应进一步探究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的关系,以打开两者间的黑箱,从而厘清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的作用机理。

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 (the power of social distance theory)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由Magee和Smith(2013)结合解释水平理论与权力效应而提出,认为相比于低权力者,高权力者感知到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更远。这是由于高权力者拥有宝贵的资源而更加独立,并显著地区分于他人。此外,社会中的金字塔结构也使权力者在心理上拉大了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感知(Lammers et al., 2012)。因此,权力的高低会诱发不同层次的解释水平:高权力者的社会距离更远,更倾向使用高解释水平认识客体,低权力者的社会距离更近,更倾向使用低解释水平认识客体,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而高低解释水平主要可以反映在思维方式 (抽象 vs具体)、行为鉴定(为什么 vs怎么做)、归因(特质归因vs情景归因)、一般原理(原理 vs情景)等。概括来说,高解释水平更抽象,更注重事物核心的、决定性的特征;低解释水平更具体,更注重事物具体的情境性特征。例如,Overbeck和Park(2001)发现高权力者更倾向于对信息进行抽象加工,注重核心信息,忽视次要信息。Smith和Trope(2006)的研究也表明,高权力者更倾向利用上位概念进行分类。这些实证研究均表明,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更远会激发高权力者在现有繁杂信息中抽象出核心概念对信息进行表征。

解释水平在社会距离(例如:自己 vs他人,内群体 vs外群体,高权力 vs低权力等)与行为反应间起着中介作用 (Trope,Liberman,& Wakslak,2007)。这也得到了以往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Shu,Gino和Bazerman探究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作弊行为的看法,结果表明人们把自己的作弊行为看成是一次偶尔参考资料书的行为(低解释水平),是可接受的,对自己更宽容;但对他人的作弊行为是从诚信准则(高解释水平)的高度进行批判的,对他人更加严厉(Shu, Gino, & Bazerman, 2011)。这是由于诚信准则这一道德原则本身是脱离于具体情境的抽象的原则,它表征着人们对许多道德问题概括化的结果(Lammers, Stoker, & Stapel, 2009),是一种高解释水平。此外,人们对内外群体违规者的惩罚存在差异,对内群体违规者情景归因(低解释水平),对外群体违规者特质归因(高解释水平),从而对内群体违规者的惩罚小于对外群体违规者的惩罚(Baumgartner, Gotte, Gugler, & Fehr, 2012; Bernhard,Fischbacher,& Fehr,2006)。这些研究表明在远社会距离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从高解释水平,例如道德原则和特质归因等标准对行为进行评估,会将事件判断得更加极端:判断不道德行为更加可恶而判断道德行为更加善良。而近的社会距离使人们在低解释水平上表征和思考事物,更加注重事件具体的发生过程和情景,对道德判断更加宽松,也更能接受不道德的行为(Agerström, Björklund, & Carlsson,2013)。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权力对第三方惩罚产生影响,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更重;

假设2:解释水平在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起中介作用。在高权力下,与高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更严厉的惩罚。而低权力下,与低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导致惩罚力度较为宽松。

为了更好地揭示第三方个体权力高低对于违规者惩罚力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通过不同的范式进行探究和交叉验证。研究一采用任务法操作权力探究其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方向。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回忆范式操作权力,探究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的内在认知机制。

2 研究一:权力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任务法操作权力,旨在探讨权力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方向,从而检验第三方的高低权力感知对违规者惩罚的差异情况,并进一步为探究权力对第三方惩罚影响的内在机制提供基础。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某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共48人,有效数据40份,有效率为83.3%。其中女生33名,男生7名;被试平均年龄为22.95岁 (SD=2.11),健康状况均良好。

2.2.2 操作与测量工具

(1)权力的操作和测量

权力的操作方法是参照Galinsky,Gruenfeld和Magee(2003)的研究进行设计 (Alter& Oppenheimer, 2008)。 实验采用 E-prime实验程序,被试为两人一组一起参加实验。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请一组被试均完成十道题,在呈现的题目中选择被试认为正确的选项。然后根据任务得分的高低决定随后资源(十张奖券)的分配权:得分高者为奖券分配者,也即高权力者,得分低者为奖券接收者,即为低权力者(实际上由主试操控),所得奖券的数量决定了实验后所得的实验礼品。

接着完成权力的操作性检验的三道题目:在奖券分配中,你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了他人的结果?在奖券分配中,你有多大的权力控制他人?在奖券分配中,你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他人?(1~7计分,分数越大,权力感越强;其中第三题为反向计分题;α=0.79)。

(2)第三方惩罚的测量

在完成权力的操作之后请被试阅读一段不公正违规事件的材料,该材料参照的是Skarlicki和Rupp(2010)中对互动不公正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改编为适合大学生的情景 (已达到入党积极分子要求的李四询问负责此事的团支书张三关于自己落选的原因,但张三态度非常恶劣且并未向李四解释落选原因)。这一情景违背了人们对互动公正的要求,包括人际公正(对他人是否有礼貌、是否尊重对方)和信息公正(是否给当事人提供解释)。有研究证明互动不公正能够引起个体的负性反应,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伤害比物质伤害还要严重。

第三方惩罚的测量采用的是Van Prooijen等人(2014)关于第三方惩罚的三道测量题目:违规者应该接受多大程度的惩罚?何种惩罚程度是公平的?何种惩罚程度是恰当的?(1~7计分,分数越大,惩罚越严重;α=0.85)。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更重。首先,权力的操作性检验结果(M高=5.59,M低=2.05,t=9.42,p<0.001)说明权力的操作是成功的;其次,高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显著高于低权力者(t=4.72,p<0.001),见表 1。

表1 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的独立样本t检验

实验一的结果验证了假设1,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更重,这与以往部分研究一致(Van Prooijen et al., 2014)。 分析支持这类观点的研究发现,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更倾向于对事物简化认识,例如,其会非个体化地知觉违规者(Overbeck& Park,2001),将违规者的特点进行归类,会利用刻板印象对违规者进行惩罚 (Van Prooijen et al.,2014)。那么是否因为高低权力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对违规者的惩罚出现差异?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基于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探究权力对第三方惩罚的内在认知机制。

3 实验二:解释水平在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中的中介作用

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回忆范式操作权力,并通过引入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深入探究高低不同的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出现差异的认知机制,以厘清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的作用机理。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被试是来自武汉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总人数220人,删除无效数据21份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99份,有效率为90.4%,从样本组成来看,被试平均年龄为 23.63 岁(SD=2.05),男生占 45.1%。

3.2.2 实验程序与材料

首先进行权力的操作及测量:权力感的操作采用的是Galinsky等人(2003)的回忆范式。该范式的前提假设基于权力的普遍性,即每个人均有一定的权力感知和体验,并且任何时候对权力的启动都可以激活与权力有关的概念和行为倾向(Galinsky,Gruenfeld,& Magee,2003)。具体过程是,先向被试呈现权力的定义“他人有能力控制你想要的事物,或处在一个可以评估你的职位”,要求被试写出自己对他人拥有权力(高权力操作)或他人对自己拥有权力(低权力操作)的具体事件,在回忆中要尽可能写出事件的各种细节,以及当时的具体感受(Alter&Oppenheimer,2008)。随后进行权力的操作性检验(同实验一)。

接着,参照 Agerström 等人(2013)的做法,首先让被试阅读一段不公正事件的材料 (一位HR经理为公司招聘人才时,最终招聘的是他的好朋友而非更有能力胜任的求职者)。

下一步进行解释水平的测量:根据对不公正材料的表征,请被试选择“M先生在工作中偏袒了好朋友”(低解释水平,编码为0)或“M先生在工作中违背了公正准则”(高解释水平,编码为1)。低解释水平是从 “该行为是具体如何做的”对行为进行描述,高解释水平是从“该行为的道德原则的高度”对行为进行描述。

最后,对第三方惩罚进行测量:同实验一。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对变量的描述及相关性的统计结果 (见表2),权力与惩罚公正间的相关系数显著(r=0.42,p<0.01),解释水平与惩罚公正的相关系数显著 (r=0.43,p<0.01),权力与解释水平的相关系数显著(r=0.17,p<0.01), 因此可以进一步做统计分析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2 相关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3.3.2 解释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假设2,权力会影响第三方惩罚,解释水平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见表3)。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中介变量解释水平之后,权力对惩罚公正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权力对解释水平的Logistic回归系数显著,高权力者的解释水平比低权力者更高;解释水平对惩罚公正的影响显著,高解释水平能激发更严重的惩罚。说明了解释水平在权力对惩罚公正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

表3 解释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上述结果可知,由于高低权力与他人的社会距离远近的不同,会导致解释水平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对违规者的惩罚。根据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高权力者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更远,所激发的解释水平更高,高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会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对社会事件进行加工时更注重事件的本质和核心内涵。例如从社会准则或道德原则等层次对行为进行解释,这种高解释水平会将事件判断得更加极端,判断不道德行为更加可恶,因此希望违规者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维护公正的需求。反之,较于高权力者而言,低权力者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更近,与低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例如更多的考虑违规事件的具体发生过程以及情景因素等,并不会将违规事件上升到社会规范准则的高度,则会使得低权力者更能接受违规行为(Agerström et al.,2013),因此对违规者的惩罚会更轻。

4 讨论

当前研究采用两个情景实验,结合了任务法和回忆范式两种权力操作方式,探索并交叉验证了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相比于低权力者,高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更重。而解释水平在权力影响第三方间起着中介作用:在高权力下,与高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惩罚判断中更重要;而在低权力下,与低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惩罚判断中更受重视。本文有以下几点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公正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的关注热点,但以往主要基于当事人视角展开,很少从第三方视角进行相应探讨。由于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了解到的违规事件远多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因而第三方对违规者应该接受多大的惩罚的评估会直接影响社会行为规范系统的塑造和维持。虽然第三方惩罚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关实证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通过引入第三方视角,丰富了公正的相关研究。

其次,本文还通过引入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为探究权力影响第三方公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往关于第三方惩罚的研究多探讨违规者和违规事件的特性如何影响第三方对违规者的惩罚,但却少有研究关注不同的第三方是否会影响对违规者的惩罚。本文根据权力高低将特殊的第三方——权力者,划分为高权力第三方和低权力第三方,探究两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相比于低权力者,高权力者感知到与他人的社会距离更远,更倾向于做出更高的惩罚判断。

最后,本研究首次检验了权力影响第三方惩罚的中介机制,发现解释水平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为厘清二者间作用机理提供了实证支持。本研究积极响应了以往研究者关于探索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内在机制的呼吁,发现在高权力情景下,会引发第三方的高解释水平,进而做出更重的惩罚;而在低权力情景下,与低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惩罚判断中更受重视。本研究有助于打开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关系的黑箱。

另外,本研究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何司法部门对违规者的惩罚决策有时得不到民众的认可?本研究认为这主要在于高权力第三方(司法人员)与低权力第三方(普通民众)对事件的解释水平存在差异。例如,2015年内蒙古无证收购玉米案,法官(高权力第三方)将无证玉米贩卖行为上升到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的高度,因此判处一年的处罚,而民众(低权力第三方)更多地考虑到商贩贩卖玉米只是谋生的方式,认为应从轻处罚。2017年于欢辱母杀人案,高权力的法官认为于欢杀人行为违背了法律法规,因此判处于欢无期徒刑,但低权力的民众愤怒地认为于欢杀人是由辱母行为引起的,情有可原。这启示当权者:当面对违规行为时,既应根据原则标准(高解释水平)进行判断,也应提醒自己注意考虑该行为发生的情景因素 (低解释水平)。即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也根据具体情境对违规者进行合理的惩罚,从而做出更合理更为民众所接受的惩罚决策。

为了更好地探究权力与第三方惩罚间的关系,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本研究仅对第三方惩罚的行为意向进行了测量,现实生活中权力对违规者会有怎样的惩罚行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测量被试对违规者的惩罚意向时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体的权力感知呢?由于权力者具有对他人的惩罚权力(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其他测量方式进行验证。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相比于低权力者,高权力者对违规者的惩罚更重;(2)解释水平在权力影响第三方间起着中介作用,在高权力下,与高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惩罚判断中更重要,而在低权力下,与低解释水平相关的特征在惩罚判断中更受重视。

韦庆旺,俞国良.(2009).权力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17(6), 1336-1343.

Agerström, J., Björklund, F., & Carlsson, R.(2013).Look at yourself! Visual perspective influences moral judgment by level of mental construal.Social Psychology, 44(1), 42-46.

Alter, A.L., & Oppenheimer, D.M. (2008).Effects of fluency o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mental construal.Psychological Science, 19(2):161-7.

Baumgartner, T., Gotte, L., Gugler, R., & Fehr, E.(2012).The mentalizing network orchestrates the impact of parochial altruism on social norm enforcement.Human Brain Mapping, 33, 1452-1469.

Bernhard, H., Fischbacher, U., & Fehr, E.(2006).Parochial altruism in humans.Nature, 442, 912-915.

Carlsmith, K.M., & Darley, J.M. (2008).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retributive justice.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 193-236.

Darley, J.M., Carlsmith, K.M., & Robinson, P.H.(2000).Incapacitation and just deserts as motives for punishment.Law and Human Behavior, 24, 659-683.

Darley, J.M., & Pittman, T.S.(2003).The psychology of compensatory and retributive justi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4), 324-336.

Galinsky, A.D., Gruenfeld, D.H., & Magee, J.C.(2003). From power to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3): 453.

Green, D.P., & Wong, J.S. (1998).Defended neighborhoods, integration, and racially motivated cri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2): 372-403.

Keltner, D., &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2003).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265-284.

Lammers, J., & Galinsky, A.D., & Gordijn, E.H., &Otten, S.(2012).Power increases social distance.SocialPsychological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 (3),282-290.

Lammers, J., Stoker, J.I., & Stapel, D.A. (2009).Differentiating social and personal power:Opposite effects on stereotyping,but parallel effects on behavioral approach tendencies.PsychologicalScience, 20 (12),1543-1548.

Leung, K., Chiu, W.H., & Au, Y. (1993).Sympathy and support for industrial actions: A justice analysi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5): 781.

Magee, J.C., & Smith, P.K.(2013).The social distance theory of powe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7(2), 158-186.

Overbeck, J.R., & Park, B. (2001). When power does notcorrupt: Superiorindividuation processesamong powerful perceiv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549-565.

Shu, S.S., Gino, F., & Bazerman, M.H. (2011).Dishonest deed, clear conscience: When cheating leads to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tivated forgetting.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3): 330-49.

Smith, P.K., & Trope, Y.(2006) You focus on the forest when you’re in charge of the trees: Power priming and abstract information process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578-596.

Skarlicki, D., & Rupp, D.E.(2010).Dual processing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The role of rational versus experiential processing in third party reactions to workplace mistreat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5), 944-952.

Trope, Y., Liberman, N., & Wakslak, C.J.(2007).Construallevelsand psychologicaldistance: Effectson representati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2), 83-95.

Van Prooijen, J.W., Coffeng, J., & Vermeer, M.(2014).Power and retributive justice:How trait information influences thefairness of punishment among power hold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0,190-201.

Van Prooijen, J.W.(2010).Retributive versus compensatory justice: Observers’ preference for punishing in response to criminal offense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1), 72-85.

Wiltermuth, F. (2012).Power, moral clarity, and punishment in the workpla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6(4), 1002-1023.

猜你喜欢
违规者公正惩罚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印尼叫停“躺棺反思”
保持距离(大家拍世界)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真正的惩罚等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