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和国 侯建婷 李硕苗 王柯炜 杨博 李军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通过查阅文献及实践,发现从心脾论治糖尿病心身疾病在糖尿病、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减少致死或致残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心脾;糖尿病;心身障碍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28-03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和内分泌疾病,又是一种身心疾病。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有382亿人,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592亿人[1-2]。现代的疾病观强调疾病的多元性与身心交互作用,从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全方位探讨发病机制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的效应上起着“扳机”的作用。[3]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和进食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症状更为常见。充分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精神症状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疑将有积极而有意义的帮助。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糖络并病是引起中医学界对其发病原因及并发症进展的较为一致的医学理论。然糖其味甘,以水谷为源,由脾运化所主,脾病则糖浮游血中,浓度升高,谷精散而不敛;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当为脾失健运,谷精不藏之故;诸络皆属于经,诸经皆属于藏,诸脏皆为心所主。可见消渴的发病与传变心脾的关系极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今从心脾论治消渴及心身疾病。其依据如:《索问·气顾论篇》认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景岳全书》提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又渭:“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格致余论》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可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届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心火、肝火刑金,肺阴被灼,耗伤律液,故见口渴多饮。不良心理既可引起糖尿病,又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以下是对糖尿病常见心身障碍的分析和对策。
1 情绪障碍
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其典型发病特征有:(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中医学认为:忧则伤心,而思虑伤脾,日久发为心脾两虚。(2)心烦不安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缺乏正确认识,指望吃药后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未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多为心火亢盛,内扰神明,致心无所归,虑无所定。(3)紧张恐惧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也有些老年人是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忧愁紧张等。多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或心脾两虚,心血不足所致。(4)急躁易怒 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焦躁,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多为心肝火旺,内扰心神。(5)悲伤易哭 有些糖尿病人,尤其是患有各种并发症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悲则心气急……则气消也。”《灵枢·本神》载: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载: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可见其为心气虚之表现。
2 睡眠障碍
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其典型发病特征有3种:(1)入睡困难:常见原因为餐饮油腻食物,或兴奋性饮料,以及压力过大所致。中医学[4]认为属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肝郁乘土,致脾胃不和,正如《素问·调经论》引《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或阳不入阴,虚烦不眠。如《证类制裁·不寐》:“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2)保持睡眠困难:多为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紊乱所致,与老年人生物节律改变亦有关系。此多属于疾病困扰,工作辛劳,或思虑过度而劳伤心脾,致心脾两虚,多梦易醒。(3)早醒:此多与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相关。中医学认为当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或心胆气虚,阴不敛阳。《景岳全书·不寐》言:“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笔者认为病后病不寐者多为心脾两虚所致。
3 进食障碍
糖尿病患者进食障碍,在新发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是因严格控制饮食和其他患者严重并发症影响而引起逆反心理,所导致的神经性贪食。其表现为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而食后又自觉惭愧,担心血糖波动,引起其他并发症。久而引起暴食-惭愧-恐惧-面对-暴食的恶性循环。此为在中医学多属脾胃不和,胃强脾弱之故,又与心甘火旺相关。在糖尿病有胃肠神经并发症的患者则多表现为神经性厌食,主要为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所致,多伴有神经原性便秘和腹泻交替。该多属于中医学脾胃气虚,食欲运化水谷,或脾胃热盛,肠腑津亏所致。
4 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碍,多见于男性,可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如《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由不得隐曲……”,同时与肾密切相关。此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紊乱,以及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其他身心疾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糖尿病的心理疗法,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由于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加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均是升血糖激素,可以使血糖升高;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液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可使血糖升高,若不接受正确的治疗,可以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危害极大、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精神刺激对糖尿病发病和病情的影响。加《灵枢》:“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故为消瘅”后世有“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以及“消渴病人……不节喜思。”具体方法(1)行为诱导治疗,是对糖尿病人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心理疗法。它是医生在给病人诊疗疾病过程中,用言语和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使其不正常的心理得到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转移注意法: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而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3)感情承制法:又称情志相胜法。它是一种运用五行生克乘制的原理,用人为的情志刺激影响患者,使其不正常心理活动恢复正常,以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4)导引行气法:又叫气功吐纳治疗。它是一种强调身心同治,并以调息、溯心为理论核心的心理疗法。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此类患者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应得到充分认识并积极进行治疗。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由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糖尿病心身障碍依据中医学理论当责之于心脾两脏,治疗上当以运脾,补脾,醒脾;养心,清心,以及心脾同治为要。
参考文献:
[1]Yong JC,Hyeon CK,Hee MK,et al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Korean adults[J].Diabetes Care,2009,32(11):2016-2020
[2]Kim EK,Lee SG,Choi Y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relaced factors and clinical periodontal parameters in type-2 diabetes mellitus[J].BMC Oral Health,2013,13(7):64-78
[3]姜乾金醫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5-214
[4]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