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刍议《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2018-03-18 18:44李雪萍刘伟伟张天娥龚圆渊高永翔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基础医学基础理论

李雪萍,刘伟伟,张天娥,龚圆渊,高永翔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成都 611137)

随着中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对于中医教育主要有两大对立呼声: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学者着眼于古老的中医在历史长河中有效地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至今仍屹立不倒,从而提倡应遵循、恪守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模式,主张“以传统理论教育为核心、杜绝现代医学渗透”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学者却认为随着时代、环境、科技等的变迁与进步,中医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①在中医学研究中纳入现代医学序列:即用现代手段,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等研究中医理论。②创建科学假说,构建新的理论:在继承前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以创新科学假说,并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验证、确立假说内涵。无论呼吁何种教学理念,尽管看似对立,但所有中医教育者、学者都希望中医能够被很好地继承,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本文基于笔者《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教学经历及体会,结合团队成员关于构建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展开的系列探索,对基于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理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推广实验教学、丰富实验类型、拓展实验范畴等的意义浅议如下。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状

医基础理论体系来源于前人医疗实践的总结、反证与提炼,而后又用于指导实践。其形成的时代、社会背景决定了其古老、抽象、深奥难懂的特性。

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为先理论后实践。《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教育入门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这给《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出了要求与挑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面临如下困难与挑战。

1.1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阻碍对中医理论理解与认识,消减学习兴趣及积极主动性

中医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概念、原理、规律及思维方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及基本理念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学科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由此,当在接触以意象思维模式为主的中医理论之初,难以用相应的思维去理解认识相关理论,从而导致缺乏兴趣、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甚至因现代教育思维模式及理念的根深蒂固而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如哲学基础中“气、阴阳、五行”的概念抽象、内容晦涩难懂,看似与日常生活接触的“阴阳”“五行”大相径庭;又如藏象中“脾主运化”“脾胃后天之本”强调脾在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吸收转输中的重要性,与现代医学中脾切除术认识看似矛盾。诸如此类理论认识,刚从现代教育模式中走来的学生难以理解、接受。

1.2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中医基础理论》现行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虽然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大力发展下,在课件制作、课堂设计中可借助多媒体以图片、医林故事及古典文学中医药相关视频,或借助形象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等力求将相关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可能有: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匮乏,学生对医林故事、古典文学等的陌生;②唯成绩为重的基础教育现状,学生接触自然界机会不足,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认识不足;③现代教育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不利于对不同思维模式的中医相关理论的理解,从而打击学习积极性与信心,磨灭对中医的信念。

2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开展现状及其推广的可行性及意义

2.1 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呈局限性、单一性开展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尚未广泛开展,其原因可能有:①课时缺乏,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师资队伍匮乏;②开展实验教学的反对呼声较强烈:部分教育者、学者认为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学生普遍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教育,现代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不利于中医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开展不够广泛普及,即使开展,也多从属于理论课,且实验教学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多为验证性重复性实验。

2.2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的推广、实验内容的拓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可通过丰富实验类型、拓展实验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①验证性实验:有助于将抽象、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并利用现代实验手段直观观察生理病理现象验证其科学性以打消学生对中医的质疑,提高并坚定其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与信念。②临床实践模拟实验:可激发与培养中医思维、训练与提高临床技能。③创新性实验:有利于激发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 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为《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笔者所在团队成员结合中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提出了“衷中参西,融合创新”实验教学理念,探索了构建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可行性与意义。“衷中参西”指高等中医院校实验教学须突出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重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有机融汇。“融合创新”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为根本,重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培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因此,“衷中参西,融合创新”实验教学理念要求中西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始终贯穿五个融合,即: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医学基础知识/技能与临床能力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有机融合;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从而有效构建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基于“衷中参西,融合创新”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的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基础入门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目的与要求,适应中医学继承与创新并存的发展要求,参照同行在《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开展中已积累的经验,现将推广《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丰富实验类型与拓展实验范畴刍议如下。

3.1 开展验证性实验以证实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的科学性是近现代备受争议的问题,这给现代中医教育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由此开展中医相关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将有利于中医学习者更好地接受中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中医、发扬中医的信心与信念。

验证性实验旨在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客观依据,形象化、具体化中医学哲学、藏象学说、气血精津、病因病机等相关理论,用客观事实打消中医学习者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与决心。如吴红玲[1]分别采用阿托品和利血平注射建立阳证和阴证小鼠模型,通过观察阳证和阴证小鼠的表现将抽象的阴阳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观察人参的抗疲劳作用认识气的推动作用。通过酒精灯慢火加温(38-40℃)建立小鼠热证模型,食盐与冰块1:2混匀建立小鼠寒证模型,观察小鼠的不同表现,形象化认识热邪与寒邪的致病特点。蓝肇熙等[2]通过观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皮肤电流的影响验证“心主神志”、“心在液为汗”、“心主神志”功能变化会对汗液分泌产生影响的理论。

3.2 开展临床实践模拟实验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临床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但中医临床思维缺乏,中医临床技能薄弱,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问题是中医教育的一个残酷现状。为解决这个教学难题,可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将当前推崇的案列式教学进行优化。当前的案例式教学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析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基于已学理论知识设计的病案进行医生、病人的角色扮演,自主地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自主参与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做到查缺补漏。同时,也在模拟临床实践过程中渐渐地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掌握望、闻、问、切等临床技能。

如在绪论部分我们就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涉及“病”“证”“症”“证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术语,概念难懂,区别与联系复杂,易于混淆。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熟悉的疾病,一组熟悉的症状体征,模拟中医看病的一个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别上述概念,体验“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当讲到藏象部分时,因中医五脏六腑与现代医学脏腑虽同名,但认识截然不同。中医侧重从整体功能上进行认识,这就会有诸如中医“脾为后天之本”,而西医却可因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两种不同认识的碰撞。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我们可以根据脏腑生理功能设计病案,通过临床模拟的形式再次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助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同时透过病案涉及的病理表现反证生理功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脏腑生理功能。

3.3 开展创新性实验以激发、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局限于开展验证性实验和临床实践模拟实验虽有助于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为根本,重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和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培养的理念,但不足以实现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在实验教学中设计相关实验项目,如可将最新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鼓励“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其次,可结合中医学现存理论、中医思维方式及现代医学认识,构建新的理论,并对其进行验证,增强学生对中医学未来的信心。

4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奠定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中医思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其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抽象、深奥、晦涩难懂;加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大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都给《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同行相关的教改研究经验的积累和团队成员中西基础医学“创新性融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系列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展开设想,拟结合验证性实验、临床实践模拟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中医理论,坚定其学习中医的信念与决心,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激发、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1 吴红玲.实验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中医教育,2005,2:72-74.

2 蓝肇熙,母建松,张进陶,等.应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3):60-62.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基础医学基础理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