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海 (山东省平邑县卞桥畜牧兽医站 273305)
浅谈提高种公猪利用率的几项措施
张照海 (山东省平邑县卞桥畜牧兽医站 273305)
养猪业越来越规模化,种公猪的科学饲养对猪场的经济效益有着明显的影响,种公猪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还会影响其后代的品质,养好公猪对提高配种效果,增加猪源,提高猪群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生猪饲养过程中要保障种公猪的生产性能和精液质量,做好提高公猪利用率这一重要环节。
自繁自养的猪场可以经过几代的选择而留出最优后代,从外场购进种猪的,要选择与母本品种有很高的配合力的种公猪。优秀的种公猪品种特征明显,头颈轻细,胸宽且深,背宽且平,躯体长,腹部平直,肩部和臀部发达,肌肉结实,骨骼粗壮,体格健硕,体况良好,不肥不瘦,生殖器官发育正常,睾丸结实而不坚硬,大小一致而适中,性欲旺盛,配种能力强,精液质量优良。
2.1 饲喂精料 种公猪的营养水平和饲喂量,与其品种类型、体重大小、配种利用强度和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种公猪使用频繁,配种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射精量大,日粮应以精料型为主,最好是全价配合饲料,条件允许的可以添喂优质青饲料,粗饲料和青饲料的饲喂量都不宜过多,避免日粮体积过大造成腹部下垂,影响配种。
2.2 季节性加强营养 季节性产仔的地区和猪场,平常的营养水平能够维持种用体况即可,在集中配种开始前1个月要加强营养,一直保持到配种季节过后,逐步减少营养,回到一般水平。
2.3 控制饲喂量 种公猪的饲料要洁净卫生、适口性好,常年配种的公猪日粮饲喂量为3kg,季节性配种的公猪平常日粮饲喂量为2kg,配种期间提高到2.5kg。为维持体况和控制膘情,一般饲喂八九成饱即可。配种负担重时,每天可以加喂2个鸡蛋。
2.4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日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对种公猪的生产性能有着较明显的影响,缺乏钙、磷和维生素E易使精液质量下降,缺乏维生素A容易引起睾丸肿胀或萎缩。日粮中含钙量控制在0.65%左右,含磷量控制在0.55%左右,维生素A含量不少于0.01%,维生素E含量不少于0.09%。
为种公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圈舍、食槽等要保持清洁,夏季防暑,秋冬季节防寒,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应激。
3.1 单圈饲养 圈舍要建在母猪圈的上风口,杜绝母猪的干扰刺激。单圈饲养可以保持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种公猪相互撕咬和爬跨,形成恶习,有力保障了健康体况和精液质量。
3.2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锻炼体质,促进食物消化,避免过度肥胖,增加食欲和性欲,提高配种能力。夏季一般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运动,冬季一般在温暖的中午运动,运动1h或2km。要劳逸结合,配种负担重时要适量减少运动。
3.3 清洗、修剪猪体 清洁的猪体有效防止皮肤病和体外寄生虫的侵袭,增进猪体表的血液循环,夏天还会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阴囊和包皮的清洁卫生会有效避免各种炎症的发生。 变形或形成裂缝的蹄壳在交配时会划伤母猪,因此要注意观察,经常修剪。
3.4 合理淘汰 根据生产需要、群体质量和结构调整的要求,要及时合理地淘汰年老体衰、体况过肥或过瘦、精子质量差、性欲低下、患有繁殖疾病或肢蹄病以及有恶习的种公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猪利用率。
3.5 注重保健,加强防疫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种公猪做常规检查,建立养殖档案,做好相关记录。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和驱虫工作,有效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患病种公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在治愈后30d才能配种。
4.1 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 饲喂、配种或采精、运动和保健工作等要在固定时间和场所进行,利用条件反射养成规划性的生活制度。
4.2 把握好配种时间 过早或频率过高的使用种公猪,往往会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不同品种的公猪达到体成熟的年龄有所区别,本地猪成熟期一般为8~10月龄,体重60~70kg,大中型品种的成熟期一般为10~12月龄,体重90~120kg。公猪配种前要固定人员做好调教工作,合理安排配种,使公猪建立起条件反射。
4.3 掌握配种强度 1~2岁的青年种公猪每周配种2~3次,2~5岁的壮年公猪可配种1~2次/d,如果配种2次的话,要早晚各1次,连续配种4~6d要休息1d。5岁龄以上的老年种公猪可以1~2d配种1次。在人工授精的猪场青年种公猪和老年种公猪每周采精1次,壮年种公猪隔1d采一次。在配种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也要每周使用1次,避免因公猪自淫导致阴茎损伤。
4.4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技术克服了本交时因体格悬殊造成的困难,提高母猪的受胎率,避免生殖感染的疫病传播。人工授精可以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在自然交配的情况下,每头公猪可配母猪20~30头,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每头公猪可配400~800头。
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要在选择优良的种猪的基础上,饲喂符合营养要求的日粮,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种公猪的价值,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2017–10–11)
S828.3
B
1007-1733(2018)02-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