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胃弛缓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微生物区系失调,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物质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反刍障碍、前胃蠕动机能减弱或停止为特征。笔者从事兽医临床20余年,采用多种方法治疗耕牛前胃弛缓取得了一定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1.原发性前胃弛缓。当长期饲喂粗硬劣质难以消化的饲料,如豆秸、红薯蔓、糠秕、秸秆等强烈刺激胃壁,尤其在饮水不足时,前胃内容物易缠结成无法移动的团块,影响瘤胃微生物的消化活动;反之,当长期饲喂柔软刺激性小或缺乏刺激性饲料,如麸皮、面粉、细碎精料等,不足以兴奋前胃机能时也易发生前胃弛缓。当饲喂品质不良的草料,如发酵变质的青草、青贮料、酒糟、豆腐渣,也是前胃弛缓的常见原因。血钙水平降低,也可引起原发性前胃弛缓。
2.继发性前胃弛缓。在瘤胃鼓气、瘤胃积食、创伤性网胃炎、酮血病、皱胃变位、肝片吸虫病及腹膜炎变过程中,经常影响前胃机能,继发前胃弛缓。
因为迷走神经所支配的神经兴奋与分泌的偶联作用及肌肉兴奋与收缩的偶联作用,都是通过迷走神经末梢突触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来实现的。特别是血钙水平降低时,乙酰胆碱释放减少,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前胃弛缓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演变过程。
由于前胃弛缓,收缩力减弱,致使瘤胃内容物异常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pH值下降,其中菌群共生关系遭到破坏,纤毛虫的活力减弱,微生物异常增殖,产生多量的有毒物质,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前胃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转与排出。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瘤胃内容物异常腐败产物增多,解毒机能降低,发生自体中毒。同时由于有毒物质的强烈刺激引起前胃粘膜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皱胃和肠道的炎症,渗透性增强,发生脱水现象。
1.急性前胃弛缓。病牛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无力,次数减少,甚至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网胃及瓣胃蠕动音微弱。瘤胃触诊,其内容物松软。有时出现间歇性鼓气。病初粪便变化不大,随后粪便变为干硬、色暗,被覆黏液。继发肠炎时,排棕褐色粥样或水样粪便。
2.慢性前胃弛缓。症状与急性相似,但病程长,病势弛张,病牛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拒食、偏食、异嗜,经常磨牙,反刍和喘气减少,呼出的气体常带臭味。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瘤胃触诊,内容物黏硬或稀软,多见慢性轻度瘤胃鼓气。肠蠕动音显著减弱或消失,排粪迟滞、粪便干硬、色暗,呈黑色泥炭或排恶臭粪便。
1.中药以养胃健脾、消食导滞为治疗原则。
(1)对发病初期、体格健壮、口温较高、津液粘滑、瘤胃蠕动次数少、粪便干硬的病牛,选用加味大承气汤(大黄50~100 g、厚朴50 g、枳实50 g、芒硝150~300 g、陈皮50 g、莱菔子100 g、木香10 g、玉片15 g、车前子25 g、焦三仙各50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倏温灌服;
(2)对病程较长、体质较弱、邪实正虚的病牛,选用当归导滞汤(油炸当归100 g、赤芍60 g、炒白术50 g、茯苓30 g、桃仁50 g、枳实30 g、黄芩30 g、厚朴30 g、木香30 g、二丑30 g、黄芪30 g、生地90 g、麦冬30 g、三仙各50 g大黄、玄参30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待温加食用油500 ml灌服;
(3)对精神委顿、被毛粗乱、逐渐消瘦、四肢无力、采食缓慢、瘤胃活动减弱、便秘拉稀交替出现、脉象微弱的病牛,选用补中益气汤(黄芪120 g、白术60 g、炙甘草30 g、当归60 g、升麻40 g、柴胡30 g、陈皮30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倏温灌服。
2.西药以强心补液、增强瘤胃蠕动机能为治疗原则。
(1)为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部位炎症,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钠200~300 ml、10%安钠咖10~20 ml、5%氯化钙100~150 ml;肌肉注射氨胆注射液20~40 ml;
(2)为就纠正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 ml,也可胃管投服碳酸氢钠粉100~150 g;
(3)为增强和活化瘤胃纤毛虫等微生物,促进瘤胃功能恢复,可用胃管抽取健康牛瘤胃液1 000~5 000 ml灌服病牛;
(4)对继发性前胃弛缓,首先应查明病因,再对症治疗。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避免突然变更。不喂腐败、冰冻等品质不良的饲料。适当运动、合理使役,及时治疗原发病。
中药以养胃健脾、消食导滞为原则,西药以促进瘤胃蠕动、兴奋反刍为治疗原则,中西医有机结合,方法多样灵活,标本同治,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