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鲜晓波 吉沙取依
(1.巴中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巴中 636600;2.巴州区蚕桑站,四川 巴州 636600)
蚕桑曾是巴中富民强市、财政增收、出口创汇的特色支柱产业。1995年是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最好的年份,当时全市小桑园和四边桑(15000株折1hm2)面积达6666.67hm2(10万亩),栽桑养蚕乡镇105个,养蚕农户达8.5万余户,年养蚕27.5万张,产茧5000t(10万担),蚕农收入上亿元。全市有5个蚕种场,缫丝织绸企业7家,年产生丝700t,织绸180万m,出口创汇2500多万美元,全行业职工3万余人,是全国重要的茧丝出口基地。后因受机制、体制及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影响逐渐衰退。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茧丝绸需求不断增加,茧丝价格一路上扬,蚕桑产业在转型升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已发展为我省极具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把川桑列为全省十大特色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巴中市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直面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巴中蚕桑产业的恢复性发展。
巴中市位于秦巴山区的腹心,有丰富的桑树和柞林资源,2015年巴府办[2015]1号印发了《巴中市柞蚕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成功申报“巴中柞蚕蛹”为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目前,全市有柞园面积1733.33hm2(2.6万亩),年放养柞蚕种1000万头,生产柞蚕茧40t,售往河南、湖北、贵州高级种茧上万kg,蚕农养殖柞蚕茧、蛹款收入260万元,开展树上养蚕、林下种植茯苓、段木培植银木耳等复合种养,综合产值达500万元,柞蚕发展成效显著。
同时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巴州区、平昌县引入果桑品种无核大十、红果1号、红果2号、白玉王等11个品种,年生产鲜桑果2.5万kg,开展果桑采摘体验、加工桑椹酒、桑椹酵素、桑叶宴等综合产值达230万元。2017年,巴中市合美牧歌蚕茧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鼎山、梁永、羊凤、大罗等乡镇,建桑茧基地核心示范区40hm2(6000亩),今年正、晚秋两批试点养蚕1200张,生产鲜茧58000kg,蚕农收入300万元,蚕茧质量创巴中历史最好水平。平昌县打造“平昌县蚕桑科技(扶贫)示范园”,在土兴镇华山村“蚕桑、水产、花椒”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内建蚕桑产业示范园区40hm2(600亩),其中果桑3.33hm2(50亩)。
全市计划到2020年建设规模达3333.33hm2(50000亩),2022年全面盛投产,养种20万张,产茧8000t,蚕茧产值达4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10亿元。
巴中栽桑养蚕有2000多年历史。八九十年代,巴中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户均人平栽桑0.08hm2(1.2亩),年养种3张以上,户均年蚕茧收入超1000元。多年的栽桑养蚕经验积累,形成了桑树一步成园、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养蚕、自动上蔟、仪评收茧、自动烘茧等较为完整的系列技术体系,有较为完善的生产、收烘、缫丝、织绸、销售产业链。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为典范的特色种养殖业,群众认可度高,被列为四川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巴中气候适宜优质桑、蚕品种的种养,独具特色。蚕区积温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桑树生长快,养蚕批次多,具备生产优质蚕茧和优质桑果、桑枝食用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巴中地处大巴山南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湿度适中,适合柞树生长和放养柞蚕。全市可开发天然柞林近6.66万hm2(100万亩),其中通江县4万多hm2(60多万亩)、南江县2万多hm2(30多万亩)),可实现年产鲜柞蚕茧3000t,柞蚕茧产值达1.5亿元。
随着国际市场的回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优质蚕茧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2017年全省鲜桑蚕茧收购价达42元/kg, 2018年春季高达60元/kg,晚秋均价50元/kg,柞蚕茧作为高级种茧售价达70元/kg。柞蚕丝不仅可制作柞蚕丝被和柞丝绸,而且可用于国防和医药领域,如作为降落伞、防弹背心和外科手术缝合线的原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蚕桑产业是典型的短、平、快产业,也是一个长效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居家就业的好产业,现在农村尚有80%以上的农户具有栽桑养蚕情结,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蚕桑产业可充分发挥气候、品种优势,通过重视良种良法的配套,发展优质茧生产基地。
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栽桑养蚕经济效益优势明显,1亩盛投产桑园按现有技术一年养蚕4~5批次,全年可养蚕4张,生产鲜茧160kg,鲜茧按45元/kg售价,可收获茧款7200元,剔除蚕种款、原材料成本费、劳务费等,实现桑园纯收入6万元/hm2。推广“桑—粮”“桑—经”模式、桑枝食用菌、林下养鸡、鸭等复合种养,可实现桑园收入15万元/hm2(宁南县桑园收入达到24万元/hm2)。
在人们崇尚天然绿色的今天,无论是桑蚕还是柞蚕制成的蚕丝被、丝绸类衣物都享有“纤维皇后”美誉,蚕蛹、蚕蛾绿色生态倍受广大消费者追逐。“巴中柞蚕蛹”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堪称强身健体软黄金,2018年春季柞蚕蛹售价200元/kg,市场供不应求、前景相当广阔。果桑被誉为现代观赏农业之“树上草莓”,既能观赏采摘鲜果,又能酿桑椹酒、桑椹醋,还能制桑叶茶、桑椹干、桑椹果脯等;桑果产量可达15000~22500kg/hm2,单位面积桑园产值达22.5万元/hm2以上;同时,果叶兼用桑可以向新农村聚居点、产业园发展,既可保持水土、又可美化环境。
我市高效优质桑园数量不多,过去只管栽下去不管栽植质量,标准化桑园占比仅30%,桑树良繁体系不配套,缺少具有巴中特色的桑树快繁和嫁接商品苗规模化供应基地,桑园机械化水平低,水路渠网不配套。
养蚕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劳动密集型养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桑园管理较粗放,重栽植轻管理,桑园基地杂草丛生,极大影响桑苗生长。蚕桑生产方式不适应现代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的需要。桑树快速成园、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地面育等省力化养蚕、自动上蔟技术应用有待提高。
传统的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且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和具有养蚕经验的骨干,养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急需解决养蚕省力、高效和培育技能型蚕桑人才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桑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少,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开拓不足。
集中规模建设桑园基地,严格按栽植规格“6215”标准进行开沟作厢,土地调形,确保产业基地“田成方、土成形、旱能灌、涝能排”。加强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优良桑品种,如:“川桑98-1”“强桑1号”“农桑14号”,加大良桑快速丰产、一步成园技术。推广肥水一体化、全根苗嫁接、嫁接苗定植快速丰产技术。
推动传统栽桑养蚕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实施蚕桑生产省力化、标准化、规模化。大力引进和培育蚕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蚕桑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一是返租倒包模式。公司通过统一流转土地标准化建桑园,建议按照2hm2(30亩)、3.33hm2(50亩)、6.67hm2(100亩)不等面积配套建设标准养蚕大棚,两年后再将养蚕大棚及对应的盛产桑园承包给承包户。公司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统一供应化肥、农药、蚕种、蚕药、养蚕用具等,并对承包户生产的鲜茧按市场价分级收购,设定最低保护价。同时,还可以桑园林下种养,利用桑枝种植桑枝食用菌,提高桑园附加值。二是公司+农户模式。以公司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意愿养蚕农户,捆绑经营,造点成珠、串珠成链,逐步成片的发展思维模式。并且专业合作社对其有意愿发展的农户签定服务合同,提供种子、苗子、物资优惠扶持,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及优质小蚕供应,保护价政策全额收购蚕茧等政策。三是公司+农场(合伙农场)模式。一般以村为单位,分66.67hm2(1000亩)、133.33hm2(2000亩)两种规模注册农场,注册资金分别为50万元和100万元。原则上以股份改造村社现有合作社(或新注册)作为农场经营业主,公司以现金投入占股10%(技术及市场不计),村组织按10%占比作为管理股,村民以2年土地流转费作价占股80%(土地流转费3000元/hm2·年);产业以栽桑养蚕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水稻、土鸡、土猪和道地药材,公司优价提供种苗,公司在保底价基地上按市场价收购产品,种苗成本在收购价款中扣减;公司派驻一名理事,并派驻监事长,公司派驻理事拥有一票否决权,确保重大发展战略与公司发展方向一致;根据经营情况,年底公司按5%(减半)占比分红,贫困户按实际股比的1.5倍分红。
建设与桑园规模配套的养蚕设施。建设标准化催青室、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蚕沙无害化处理等设施,配套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消毒等机械设备。全面推广优良蚕品种,如“芳·绣×白·春”“川山×蜀水”“秋华×平30”雄蚕种,力争全面生产缫制6A级生丝原料茧。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蚕病统防统治、仪评定级等主体技术。试点推广养蚕全程机械化设施设备。
我市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已有的专业知识已不再适应现代化蚕业,因此,蚕桑龙头企业、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校(所)合作,多走出去看看,学习考察别人成熟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避免走弯路。并招引吸纳、现代化蚕桑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科学技术力量支撑。
进一步争取省、市、区(县)三级对蚕业发展的倾斜政策。省级层面争取立项支持,市级层面有位置、有政策,区(县)级主要领导重视、纳入产业发展总规划。在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过程中争取涉农、惠农政策资金支持,比如:配套的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蚕茧收购加工等建设用地,并把蚕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按规模和效益实施奖补激励机制,提高栽桑养蚕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