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2018-03-17 20:47丁晓强
关键词:改革开放制度政治

丁晓强,方 希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他明确提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并深入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1]的问题。他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从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治改革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全面阐述。针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特别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提出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2]的重要嘱托。重温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论述,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立党的政治路线,从而确立执政党建设的政治基础

党的建设必须与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邓小平最迫切要解决的课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总结建国以来发展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时期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由此确立党的基本路线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政治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的幸福线,当然也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的政治保证。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根本立足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新时期党的建设要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并提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党的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的新论断。邓小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党的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搞好党建谋发展;改革是唯一出路,搞好党建促改革;民生是百姓福祉,搞好党建为民生。可以说新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基点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并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使党的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2]这条基本路线在党的十四大写进了党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基本符合世情国情党情、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需要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兴国强党之路。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提出,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牢牢坚持,毫不动摇,既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也不能偏废“两个基本点”。作为党的根本行动纲领,党的基本路线总揽全局、至关重要。只有沿着这条基本路线坚定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

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更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第一,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在党内盛行,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粉碎“四人帮”之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受到批判,真理标准问题得以讨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邓小平说:“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在“实事求是”之前加了“解放思想”,体现着思想路线的新的时代意义。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不仅要破除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而且,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也无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鉴于党的错误倾向的现实危害,邓小平告诫全党同志“左”倾和右倾,两者都可能葬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确保党不出大问题,出现小问题也能及时纠正。

第二,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认为,在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这个党建首要任务之间,两者并不冲突、不可偏废,“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2]。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2]。在1980年代末,他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2]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手抓,但一手硬一手软,没能很好实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今后一定要纠正过来。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全国广大党员干部,要让他们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但也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同其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同时要敢于结合现实国情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

三、确立党的组织路线,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

邓小平把党的组织建设摆在党建的突出位置,作为关键任务来落实。他历来主张要“建立有最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党”[3],其中“真正的问题是干部问题”[3],本文集中笔墨从干部队伍建设这一维度论述邓小平有关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些新论断。

第一,推进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改革开放要靠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关键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强调干部队伍是关系大局的事情。干部队伍能否坚持改革开放,能否应对新时期面临的考验,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核心因素,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有深刻认识,他多次强调要建设“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1]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并明确提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深化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四化”方针确立了一条适应党的基本路线需要的组织路线,有效改善了建国以来我国干部队伍长期存在的年龄老化、领导职务终身制、外行领导内行、看重阶级成分、论资排辈等弊端,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我国干部人事工作逐步走上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道路。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关键一招。关于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与危害,极有政治魄力地主张“我提倡废除终身制,而且提倡建立退休制度”[2],多次向中央提出个人退休请求,对退休的时间和方式都做了缜密的思考规划,并创造性地提出通过采用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方式来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二,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谈及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尤其注意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早在1970年代他就提出过“领导干部就是作战指挥部”的著名论断,认为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不要说带领群众前进,就是开步走都困难[1]。邓小平强调,领导班子建设“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2]。要靠制度选人,不要由个人指定接班人,不能靠一两个人的威望。

关于领导班子建设,邓小平对中央领导层的建设倾力最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班子,尤其是中央领导层班子,是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得以顺利坚持下去的核心力量。对于怎样加强中央领导层的建设,邓小平嘱托要建设一个好的中央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要有改革开放的形象,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等等。邓小平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嘱托也就是一个政治交代,讲的是应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央领导集体应该如何工作等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根本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

四、把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到根本性建设的地位

第一,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建是一项需要各方协调统筹的系统工程,其中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建设最根本。强调制度建党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大显著特征。邓小平认为党的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只有搞好制度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他最为强调制度建设,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的制定、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一句话,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党的建设途径方面,邓小平摒弃过去群众性的运动治党方式,认为制度治党最可靠,必须尽快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并坚持用制度管党管权管人管事,积极探索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建设的党建新思路。邓小平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改革开放时期党建的根本任务,并创造性地把党和国家的制度分为基本制度、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对这三种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改革和健全具体制度。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论断表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趋于成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制度化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5]。邓小平认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他还认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2]。新时期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增强全党的团结、党和群众的团结,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邓小平还对民主集中制的相关范畴,如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与党的领导,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民主与法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作了相关阐释。总之,邓小平强调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邓小平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包含民主与集中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反对家长制、个人专断,主张集体领导,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又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关键。

五、把党的建设与政治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

第一,深刻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有过许多思考和论述。邓小平首先指出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而改革就必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明确了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改革是新时期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经的重要环节。接着他还阐述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内在关系,指出两者要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2],强调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2]。他还指出,政治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政治改革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要妥善处理方方面面的利益问题,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绝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则改革必将失败,人亡政息。同时,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有急于求胜、冒进赶工的速成心态,要有政治上的耐心和准备,要审慎从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要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在中国,党的建设绝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之事,更是国家公共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密切。党的建设始终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处于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地位。首先,搞政治体制改革绝不能放弃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我们有过‘大民主’的经验,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种灾难。”[2]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无政府主义。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党的领导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放弃党的领导,改革就等于改制,就与政治体制改革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改革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亡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其次,党要善于领导,要把党和政府的工作职能理清楚,不搞以党代政越俎代庖,明晰权责精简机构,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任务

第一,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的长期工作来抓。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邓小平是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常抓不懈的。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小事,党的作风建设永远都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为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邓小平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党风问题,他做出前瞻性的预见;对于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他做出针对性的判断。他明确指出“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6]。

邓小平认为加强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他还深入阐释了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认为讲风气,最重要的是党风,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他指出“要通过整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2],只有整顿党风,才能搞好民风等。而整党要先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

邓小平希望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自觉抵制不良之风。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筑牢反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要逐步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形成防范各种违法乱纪和腐败事件的长效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使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理念真正贯彻到位、落到实处,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综合治理新途径。

第二,一手加快改革开放,一手抓紧惩治腐败。

坚决惩治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始终抓好的战略任务。腐败问题是一个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高危问题,它违背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形象,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扭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你这里艰苦创业,他那里贪污腐败,怎么行?”[2]他反复强调惩治腐败“不能手软”[2]。反腐败问题老百姓关注度高,党内外议论较多,邓小平指出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既要集中精力把社会主义的蛋糕做大,又要保持警惕确保蛋糕不被腐败分子偷吃蚕食。他提出了“惩治腐败,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2]的工作要求。邓小平在指出党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2]。惩治腐败要打一整套组合拳,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提高反腐拒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制度反腐的网络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

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改革创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密切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学说,开启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并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今天,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制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政治不纯”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