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及启示

2018-03-17 12:25翁东玲
关键词:铜钱钱币货币

翁东玲

(福建社会科学院 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

一、引 言

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的名词,他将“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我国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以古都西安、洛阳为起点,西经甘肃、青海、新疆一带,通向中亚、西亚,直至欧洲。这条通道在汉唐时极度繁荣,曾经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主渠道。中唐以后,随着东南海路的兴起,这条西北陆上通道渐受影响,商贸活动大为减少,但并未衰竭,仍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对外交通线。国内有的学者还将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分为“南方丝绸之路”及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两条通道。另外一条是东南海上通道,它是指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各大港口出发,分别经太平洋、印度洋而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各国和地区的海上交通线。这条海上通道,唐以前就有一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才开始空前繁荣起来,成为自中唐以来中国经济对外交往联系的最重要通道。本文中的丝绸之路不仅指陆地上的两条丝绸之路,也包括从东南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货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而流出境外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联系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个桥梁主要是通过贸易活动来进行的,贸易其实就是商品的交换或买卖活动。有商品的买卖就要有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也就有了货币的使用和流通。跟所有的货币一样,中国的古代货币也是从一般的商品发展而来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货币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前人的考古挖掘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从最早的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开始,依次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民国通宝,其间绵延不断地发展了三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根据彭信威先生的研究,中国最早的古代货币是贝①这可以从中国的文字结构上看出来,凡是跟价值有关的字都包含有贝。,后来随着商贸活动的不断扩大,真贝的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采用贝的仿制品,最后选定铜来铸造成货币,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就有铸造货币的雏形了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页。。而西方最早的货币则发源于公元前7、8世纪时的小亚细亚的里底亚所,因此中国古代货币比西方的货币早了至少二、三百年以上的时间。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各种商贸活动在这条古道上蓬勃开展,中国古代货币也随之被带到境外流通使用,起到了类似于国际货币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沿线各国的商贸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因材质、形制、文字、铸造技术等的选择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传播性的钱币文化。这种钱币文化随同丝绸之路两端的东方中华文化、西方的希腊和罗马文化,以及丝路沿线两侧的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而彼此传播、互相影响、彼此交融,对东西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中国的丝绸之路也因此闻名于世。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货币在商贸活动中不仅履行了货币的职能,还逐渐产生了文化职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钱币文化,并在产生过程中融入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诸多精华,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尤其深远,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治交往、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最好物证。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的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记载,对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状况作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梳理,并分析其对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现今我国正在进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找出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状况

(一)汉“五铢”的境外流通状况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两汉、三国、西晋、北魏时期为“五铢”钱外流比较多的时期。20世纪以来在我国新疆各地历史文化遗址考古中,都发现了大量中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铸造发行的“五铢”钱。如20世纪初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斯坦因的发现③20世纪初,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斯坦因第一个在新疆和田约特干、尼雅、喀拉墩、阿克斯比尔、丹丹乌里克等地发现了“五铢”钱,仅在约特干遗址就获得了470枚的“五铢”钱。他还在古楼兰遗址及古道上发现了众多的汉代古钱。和1959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巴楚的脱古孜萨来古城考古发掘时发现的大量的“五铢”钱。又如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发现一个装满西汉“五铢”钱的陶缸④叶真铭:《“五铢”钱与丝绸之路》,《江苏钱币》,2017年第1期。。此外,在库车的苏巴什和哈拉墩遗址以及吐鲁番、奇台、木垒、伊吾等地均有“五铢”钱出土,甚至在中亚的乌兹别克的费尔干纳地区(《史记》所说的大宛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出土了41枚“五铢”钱和货泉1枚⑤[俄]伊沃奇金娜著,姚朔民译《费尔干纳古墓出土的“五铢”钱》,《中国钱币》1996年第2期。。1999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墨玉县英雅尔乡发现一处重27斤的窖藏钱币,里面绝大部分为“五铢”钱(曹魏“五铢”、蜀“五铢”等)。此外,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越南以至埃及等国家也发现过中国古代的“五铢”钱。不仅如此,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最早的按照“方形圆孔”式样铸造钱币的工具——钱范。

汉代以前的西域尚未有金属货币,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空开辟丝绸之路并与西域诸国建立使节友好往来后,东来西往的驼队商帮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多,中原王朝铸造的“五铢”钱随之大量流入西域及中亚各国,成为这条商贸通路上最早的、最主要的流通货币。通过“五铢”钱这个货币媒介,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如丝织品、漆器、瓷器、玉器、铜器等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输出到西域、中亚、西亚以及西方各国。“五铢”钱对中原和西域以及中亚各国古代贸易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代中国自此以后开始了与西域以及西方各国交往的历史。“五铢”钱不仅成为了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如体现在“五铢”钱上的中原文字、名称、形制、币材等很快就被西域各族及中亚、西亚等各国民众所熟识、欣赏和喜爱,日积月累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吸收融入到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体系中,甚至在他们本国货币铸造时加以模仿,形成带有明显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色的货币,如汉佉二体钱、汉龟二体钱、汉文钱、汉粟二体钱、突骑施钱、回鹘钱、察合台钱等。另据古籍记载①储建国:《中国古籍所载东南亚古国货币考》,《中国钱币》,2013年第1期。,公元225年至245年间的中南半岛上的古扶南王国②古扶南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的地区。,曾铸造发行的一种扶南银币,是世界上最早模仿中国汉代“五铢”钱铸造和发行的金属钱币。

(二)唐开元通宝的境外流通状况

在唐朝以前的东南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并有一定的发展。自中唐以来,由于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加上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航线的不断开辟,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荣起来,并逐渐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成为中国开展对外商贸交往和人员往来的最重要通道。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有中国钱币通过这条通道持续流向东亚的日本和朝鲜,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地。

随着唐朝国力的日益强盛,唐开元通宝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对周边各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国家的商人都慕名而到长安来,争先恐后来到中国寻找商机,周边小国更是纷纷对唐朝示好、献贡。在朝廷馈赠、外援、结盟、邦交、商贸等活动中,大量唐朝货币随着商人的车船和各国使节的活动流到了国外,并被各国的民众所喜爱和接受。到目前为止,在中亚地区、日本、朝鲜、印度、越南、印尼等都发现过唐代的开元通宝钱币。而在新疆一带发现的唐代遗址中,唐代钱币也几乎四处可见。20世纪50年代,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杜邦发现了大量窖藏的中国钱币,其中开元通宝有数十枚,宋钱有上千枚,还有少量的“五铢”钱③杨富学:《印度泰米尔纳杜邦出土的中国钱币》,《甘肃金融·钱币增刊》1994年。。苏联在撒马尔罕东六十八公里的潘秀肯特 (Pyanjikent)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北周保定元年铸造的“布泉”铜币④林文勋:《钱币之路:沟通中外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

(三)宋钱的境外流通状况

到了宋代,由于造船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海上交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南方的明州(宁波)、泉州、广州这些港口也更加繁忙起来,来自日本、东南亚、波斯的货船纷纷在这里停泊,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和药材。随着海上贸易的日益繁荣,大量的宋钱也开始沿着这条航线外流,其中流入日本的宋钱数量最多,其次为东南亚、印度南部、波斯湾、北非等地。有些国家甚至将来自中国的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在国内长期流通使用,比如日本、朝鲜、越南等,还有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伊朗的波斯湾一带都曾流通使用过中国钱币⑤康柳硕:《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甘肃金融》,2002年S2期。。

自19世纪以来,宋代铜钱大量外流的事实不断为考古挖掘和实地调查所验证。在我国近海海域和上述提到的国家中,均有大批中国古铜钱被发现。比如在日本,截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完全统计,各地出土的清代末期以前的中国铜钱约有300万枚以上。在印度尼西亚,有人估计仅巴厘岛和龙目岛两地民间保存的中国铜钱,可能就有1 000吨以上①温法仁:《“海上丝绸之路”货币对商贸作用的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第11期。。1860年在印尼的雅加达附近,曾发掘出包含18个品种的35枚中国铜钱,其中除两枚是唐代开元通宝外,其余全是宋钱。在20世纪上半期的爪哇、巴厘诸岛也都发现了北宋以来的历代中国铜钱和少量的开元钱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在平壤周围的乐浪古墓、黄州郡仙峰里1号墓葬等处还曾出土过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8)铸造的“五铢”钱。在韩国济州道山地港,还出土有中国王莽时期(9-23)铸造的“货泉”11 枚、“货布”1 枚和“大泉五十”钱2枚以及“五铢”钱等③温法仁:《“海上丝绸之路”货币对商贸作用的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第11期。。在韩国的新安郡的前海海底,一次就打捞出中国古铜钱470箱,重26 775公斤。1899年越南河内发现了两个陶罐中共计藏有23 000多枚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就有20 618枚,约占此次发现的中国钱币的89%以上,而越南古钱才407枚。1991年12月在越南右龚县发现10公斤的古钱币,以宋钱为主,还有少量的其他朝代的钱币,宋钱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两宋时期铸造的各种年号的铜钱,如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祥符、天禧、天圣、明道、景裕、至和、嘉裕、治平、熙宁、元丰、绍圣、元符、大观等通宝或元宝钱④黄启善:《试论中越两国古代钱币的交流与商贸活动》,《广西金融研究》,2005年增刊。;还有新加坡的单马锡遗址(今福康宁,又称“王家山”)就出土了宋朝真宗(998—1022)、仁宗(1023—1063)时的大量铜钱,现陈列于新加坡博物院中。在新加坡的扯旗山炮台还发现了大量宋代的宋元通宝、熙宁通宝等。在泰国出土的中国古钱数量也非常多,1980年9月在曼谷东南约80公里的暹罗湾吞武里海域的一艘沉船,就载有唐宋铜钱10多万枚,如今在泰国中央银行博物馆、泰国国家银行博物馆、宋卡博物馆都陈列有大量的中国古钱币⑤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此外,在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圣安娜也有宋朝铜钱出土,缅甸、文莱各地也有中国宋朝铜钱的考古发现⑥张恒俊:《宋朝钱币在东南亚的发现及意义》,《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另根据史料记载⑦核俊哲:《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港与出土货币》,载于张忠山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在宋朝,还曾因大量的钱币外流而引起国内的钱荒,以至宋哲宗不得不下令禁止钱币外流,但法禁虽严,商人贪利,钱币外流之弊卒不可禁,直到北宋快亡之际,钱荒局面仍未改变。这些钱币的外流是古代中国影响力之广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当时经济实力、贸易实力强盛的真实写照。

(四)中国古代货币境外流通的区域分布

纵观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状况,可以看出,不同朝代流出的区域各不相同。汉“五铢”流出分布最广的是在古西域地区。汉代以前,古西域虽然己有集市交易,但没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动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和各国使节的来往,汉朝的“五铢”钱就逐渐通行用于天山南北以及中亚各国,成为了这条商贸通路上最早的、最主要的流通货币。通过“五铢”钱这个市场交易媒介,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织品、漆器、瓷器、玉器、铜器等相继西传。而西域以及中亚各地的许多农产品,如首蓓、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鸵鸟等物产也陆续输入中原地区。“五铢”钱对中原和西域以及中亚各国古代贸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西汉以后中原与西域以及西方各国交往和交流的有力见证。

唐、宋钱币流出区域分布最广的是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若从单个国家来看,有关研究表明日本是中国古钱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学者入田整三曾在1930年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作过统计:在总数554 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日本北海道函馆市志海苔叮一次出土窖藏古钱37.4万多枚,在可以清晰辨认的36.2万多枚古钱中,日本钱只有15枚,高丽钱31枚,安南钱22枚,而中国钱有361 467枚,占99.98%。由此可以推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日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中国货币。在朝鲜和韩国出土发现的中国古代钱币数量也很多。据《朝鲜商业史》记述,在朝鲜发掘“明刀”钱的区域有二十余处,每处出土数量至少有数百枚,有时多达数千枚。安南(越南)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中国钱币。1899年,在安南河内一处“竞赛场宝藏”的两个陶瓷中共计出土各类古钱23 000余枚,其中中国古钱22 925枚,其铸造年代从公元1世纪的西汉,直至南宋绍兴时期(1131-1163),几乎包括了这个时期历代诸王朝铸造的钱币,唐代有2 293枚,北宋20 618枚。这批窖藏钱币说明,在越南丁、黎、李、陈朝时期,就有大量的中国钱币在流通使用。此外,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文莱等国也都流通过中国唐宋时期的古铜钱。

(五)境外流通的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中国的钱币历史悠久,经过春秋战国贝、刀、布、圜流通,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钱币的形式统一为方孔圆形,而且对钱文有了统一的规定,这样的钱币在中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的清末民国初年。秦以后的中国货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钱币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用文字;技术上采用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形式为圆形方孔;钱币上的文字字体变化多,有楷、行、草等不同书体,因字体的不同,而形成对钱;铭文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

在境外流通的中国古代货币不止一种,每一种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常都是那个朝代最出色的货币。比如汉“五铢”钱,钱文为“五铢”,篆书横读,光背,直径26毫米左右,穿径约10毫米,重如其文,重量以3~4克者居多,少数的超过 4克,大小轻重适中,形制美观,合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便于携带,特别是外郭的采用可以保护钱文,不容易磨损,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铸造,使用时间长达739年。“五铢”钱成为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铸造流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货币。

开元通宝是唐武德四年(621)开始铸造使用的。自唐朝起,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①但是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虽然它之后的钱币差不多都是年号钱。,这说明货币的威力增大了,开始成为宝物而支配社会了。“开元”两字也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的,反映了当时朝代创建人主观上的愿望,意即希望能开辟一个新纪元。开元通宝大体上是仿“五铢”钱,直径八分,重二铢四絫,每十文重一两,后来不再称铢絫,而称一钱,意即开元通宝一文的重量②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衡法(度量衡制度)就改为十进位。自唐以后,中国的衡法一直没有改变过,清库平一钱和标准开元钱一文的重量相等。。所以唐钱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钱为名称。开元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北魏钱币和隋钱的风格,外郭同北魏“五铢”、永安“五铢”和曲笔隋“五铢”的外郭是一样的,钱背的内外郭都像隋“五铢”。开元钱是最重要的唐钱,对于中国钱币体制的革新以及其对于中国衡法的影响很深,是唐代用得比较长久的钱币,在唐代以后还流通了一千多年,开元钱的大小轻重是后来制钱的楷模。开元钱的文字为隶书或所谓八分书,相传是欧阳询所写的,整个形状看起来浑厚大方,字体在二三百年期间内基本上都不变。

宋钱就不同了,宋朝开始流行年号钱,差不多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钱,只有极少数的例外,有时一个皇帝要改几次年号,因此宋钱的种类特别多,北宋以铜钱为主,多变化,而南宋以铁钱为主,变化较少些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93页。。宋钱的书法多样,北宋钱文有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还有瘦金体,每种钱至少有两种书体,有时有三种,充分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特点和水平。宋钱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钱,同时用两种或三种书体。但是两者在形制方面,穿孔大小,轮廓阔狭,钱身厚薄,钱文的深浅以及铜的成分都是一样的,甚至两者同样错范、流铜和破裂。在文字方面,字体的大小位置、笔画粗细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这样就产生对称美,因此宋钱的艺术价值比较高。

三、丝绸之路上我国古代货币的影响和作用

钱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从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与丝绸、陶瓷、茶叶、药材等商品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钱币所起的作用自然就与丝绸、茶叶、陶瓷等有所不同。

(一)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中国输出的是丝绸、缎匹、绣彩、金锦、茶叶、瓷器、药材等货物,输入的是西域以及中亚各地乃至欧洲的许多农产品①如首蓓、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金银珠宝、药材、香料以及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鸵鸟等物产和各类艺术品等,而这些商品和艺术品无一不是单向流动,而唯独钱币是双向流动的,既有中国钱币向沿线各国的流出,又有国外钱币向中国的流入②限于篇幅,在此不对国外钱币的流入展开研究。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记载,百年以来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主要有:罗马帝国金、铜币,东罗马帝国金币(拜占庭金币),贵霜帝国铜币,波斯萨珊帝国银币,阿拉伯帝国金、银币等。可参见吴福环、韦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钱币》,《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钱币始终伴随着丝绸之路同行,在商贸活动和官方或民间的交往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标志的,张骞成为打开西北交通的第一人,他出使西域后,汉朝才开始了与西域诸国的来往,从此中国的大量丝绸源源不断地从这条通道运往国外,国外的货物也由此道运往中国,由此促进了丝绸之路中外商贸活动的繁荣发展,从而带来了沿线中外钱币的双向流通和使用,中外钱币的媒介作用又更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通道上各项商贸活动的频繁开展,进一步促进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中外经济的交流融合不断加深。中外经济交流的融合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各自的货币文化的形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钱币之路③郑凤想、丁安国:《从丝绸之路到钱币之路:中国货币的世界性融合》,《武汉金融》2011年第12期。。

从钱币之路形成的背景和条件来看,钱币的流动乃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钱币主要是伴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而作为国际货币流动到异国的,并在异国继续作为货币流通。如中国宋代铜钱在日本和东南亚就曾经作为主要货币在其国内流通使用。又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和拜占庭金币,既是中亚一带的国际货币,又曾经在我国西北部分区域作货币使用。再如东南亚、南亚贝币,也曾在我国云南作为主要货币流通过。

钱币之路既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方面,钱币的流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大为扩展,同时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钱币的特殊性又增强了钱币之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会吸引更多的民众前来中国寻找商机和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由于铜钱深受海外国家和地区民众所喜爱,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保持与发展同中国的交往和友好关系,以期获得更多的中国钱币。正是在这样一种交往中,中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紧密,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可见,钱币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影响极大,今天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中外钱币已成了文物和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物证,钱币之路就好像是桥梁和纽带,将中国与友好邻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经济圈,加深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货币之所以会通过丝绸之路流到国外,是由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决定的,这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比如中国宋钱外流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能够长期在其国内起着主币的流通职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相对落后,国内货币体制落后或者没有货币,或是由于当时东南亚各国铸造技术落后,所制之钱质量低劣,容易磨损,不能胜任货币的职能。而宋朝的冶炼与铸造技术先进,钱币纯度高,铸造精美,正好弥补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货币体制的缺陷,满足了他们急需高品质货币的需求,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影响力强,中国的铜钱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因此被选为充当其国内货币进入流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宋钱的外流并成为有的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表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吸引力,这实际上是将这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中国经济圈,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国钱币的大量需求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所以彭信威先生将镰仓幕府时期的日本称为“宋钱区”。正如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谈到中国铜钱大量流到日本时说:“这笔钱币,对于日本国内钱币的流通,当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货币史上和经济史上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显然,伴随着铜钱的外流,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论是在深度上抑或广度上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超过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这都是双方的经济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有国外市场的需求,中国的货币才能不断外流,从而直接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中国宋朝统治者曾经因铜钱外流过多而导致国内闹钱荒,采取了严禁铜钱外流的措施,但铜钱的外流却屡禁不止。

同样地,在中国的云南,历史上曾经长期用从东南亚、南亚流入的海贝作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也是较好地适应了云南商品交换水平较低的特点,这些海贝的流入同样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波斯萨珊银币和拜占庭金币曾经流入中国西北地区,也刺激了西北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明清时期外国的银和银元流入中国,则是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三)钱币文化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古代货币不仅作为丝绸之路上商品买卖时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还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①钱币的文化属性是指钱币的名称、币材、形状、配料、制作工艺的选择以及钱币上的图形、文字等方面,还包括人们因对某个钱币的喜好而进行的模仿、鉴赏和收藏。,充分体现了当时那个朝代的文化特色。钱币的文化属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钱币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由于丝绸之路上的古代钱币通常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属性,有学者据此提出了钱币文化的概念②王永生:《钱币文化: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金融时报文化周刊·收藏专题》,2014年3月7日,第11版。,有的还认为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以中国钱币文化为代表的东方货币体系和以希腊货币文化、印度货币文化为代表的西方货币体系。钱币文化的存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货币文化内涵,使古代货币成为推动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重要的因素,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虽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的生产率发展水平参差不一,政治、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对中国钱币无不认同,尤其对钱币的材质、形制、衡制和文字等方面更认为是一种创新;有的国家人们对中国古代货币是顶礼膜拜,从最初萌发对钱币原始拜偶意识发展到作为被神化了的精神礼品而被收藏,最后由国家行为而模仿发行,渐渐形成了以中国钱币为代表的在货币媒介职能以外的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中国钱币文化。还有一些钱币,其流往异国,不是作货币使用,而主要被当作一种艺术品,加以交流和鉴赏。如中国铜钱外流到朝鲜,曾经没有当作货币使用,而是“藏之府库,时出以示官屑传玩焉”,纯粹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交流和鉴赏。又比如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习俗,即把铜钱视作护身符,当作一种宗教仪式的神物,这种情况很有点像古代中国先民对玉、对贝的崇拜,也有点像中国宗教活动的压胜钱。至于在一些史书中记载的,中国铜钱在东南亚被用于宗教仪式,波斯萨珊银币和拜占庭金币在我国被用于丧葬,则其文化意义更为明显。但是不论属于何种情况,没有钱币之路,就没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在古西域,“五铢”钱的流出不仅成为了古西域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通货,其本身所蕴含的中原文化信息——文字、形制、名称、币材等,很快被西域各族及中亚、南亚各国人民所熟识、欣赏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被吸收融入到他们各自的货币文化体系中,促进了西域地区货币文化的融合发展,使货币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呈现出更加多样性。最明显的例子是西域、中亚等地铸造的带有明显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特点的货币。比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汉文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中亚粟特地区发现的汉粟二体钱等等。

又如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的泰国(古称“暹罗国”),其早期货币泰铢,不但以“铢”为钱币名称,形状为半椭圆形,而且钱的中间也铸有穿孔。直到今天,泰国官方货币仍以“铢”作为货币单位。2002年为纪念泰国暹罗银行成立100周年,泰国发行了一张面额为100泰铢的纪念钞,背面为泰国暹罗银行1902年发行的100泰铢纸钞复制品,其上有汉文“暹罗国银壹佰铢”字样,这显然是受到中国古代“五铢”钱的影响。

根据考古或史料记载,以中国钱币为中心形成的钱币文化圈主要分布在包括日本、朝鲜、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在内的东北亚和东南亚一带区域。在这个文化圈内,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用中国的钱币直接当作货币使用,还纷纷仿铸中国铜钱作为本国货币。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在仿制中国钱币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各取所需。有的是名称上的模仿,有的是制法上的模仿,有的是在图案、字体上的模仿,有的是材质上的模仿,有的是在重量上的模仿等等。中南半岛上的古扶南王国①扶南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国,即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部。是最早模仿中国汉代“五铢”钱文铸造钱币的国家。早在公元225年至245年间就开始模仿中国汉代“五铢”钱文来铸造扶南“五金”了。扶南银币正面图案为婆罗门教崇拜的太阳花纹,背面主图为宫殿石门,石门上方各有星、月图案,石门下方各有“五金”或“五五”二个汉字。“五金”应该是“五铢”的意思,类似延环“五铢”钱的“五金”,把“铢”字省笔,写成“金”字,这种情况在中国古钱中也是有的。

日本仿制中国钱币开始于和铜元年(780),首批钱币称为“和同开珎”,“珎”字就是取中国繁体“寶”字的中间部位。日本用铜铸币的大小和形制完全模仿中国的唐钱“开元通宝”,“开”字与唐“开元通宝”的“开”字笔画的长短和拐弯的角度,几乎完全一样。日本仿制时,有的直接用中国的普通钱作为母钱翻铸,有的是将中国钱改刻加工以后再作母钱翻铸,本世纪曾经在日本和越南先后发现的唐代“开元通宝”的石模,就是日本和越南仿制中国古钱的最好证明。在日本的铸币中,有37种货币与中国铜钱同名。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的货币完全是模仿中国的,而且中国货币在日本流通时间大约持续了700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中国钱币在日本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戴中原:《中国钱币在日本货币史上的地位》,《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又比如朝鲜,早期也是使用中国钱币。朝鲜是在高丽时代的成宗十五年(995)开始铸钱。最早铸“乾元重宝”,背“东国”,钱文和唐乾元重宝同文,制作也仿唐,只是钱背加铸“东国”两字,以示区别。高丽肃宗年间又铸东国、海东、三韩这几种钱,有通宝、元宝、重宝;有直读、旋读,钱文有篆、隶、楷书等,无不显示出他们接受宋钱文化的影响甚深。至高丽世宗年间,又铸朝鲜通宝钱,及以后的常平通宝钱等③温法仁:《海上丝绸之路货币对商贸作用的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6年第11期。。

还有安南(越南)自古以来就使用中国钱币。最早开始铸钱是在丁朝大瞿越大平年间(970),仿照中国宋朝方孔圆钱的形制铸成的,钱文多有宋体之意。从黎仁宗延宁起,到昭宗光绍年间(1454—1521),则是安南铸钱的成熟时期,无论铸钱技术,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光绍以后,安南古钱的制作便逐步走向下坡。安南曾经大量仿制过中国古钱,与中国铜钱同名的有15种。

中国古代钱币对马来西亚的货币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中马古代钱币交流始于宋代,至明代武宗正德六年(1511)以前为全盛时期。500多年间,中国古代钱币通过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形式流入马来半岛并作为主要钱币流通,随着海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渐渐地马来西亚发展成为货物的中转站,很多中国商人集聚在那里从事转口贸易,贸易的媒介主要是中国钱币。公元11世纪以后,马来西亚历代统治者都仿照中国钱式,用锡来铸造方孔圆钱的钱币。但是公元1511年后,西方殖民者东来,马来西亚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控制,后来马来西亚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商人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作用渐渐衰落,1580年后,西班牙货币逐渐取代了中国钱币的地位,但是马来西亚铸(印)行的钱币依然深深地打上了中国钱币文化的烙印①长河:《中国钱币文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时代金融》2004年第12期。。

中国的钱币文化就是在以上各国的使用流通中,与各国货币互相影响,彼此交融,最终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或东方钱币文化圈,伴随海上丝绸之路同行的钱币,不仅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推动着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还使得东亚、东南亚各国形成了与中国基本趋同的钱币文化,并共同构成一个与西方货币文化相区别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在公元11—14世纪,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一方面在市场中直接使用中国铜钱作为商品买卖的媒介,另一方面开始在高度模仿中国铜钱铸造的基础上来铸造本国的货币,因此其钱币的形制、式样、配料、文字上都跟中国的钱币相类似,使得这一区域内形成了与中国钱币基本一致的钱币文化,并共同构成一个与西方货币文化②西方钱币文化的特点: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采用打压法制成;形制为圆形五孔;铭文多记打制地点、年代、国王名字以及宗教颂词等,并打印有徽记及神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相区别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这个货币文化体系是以铜钱为主的,因此也是一个铜钱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贡献。东亚铜钱文化圈的形成,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见证,势必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结论与启示

古代货币不仅具有价值和经济属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属性,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其他历史文化要素所不具备的特性。中国古代货币境外流通有效地沟通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大量中国古代货币在异国被当作货币使用,直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货币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中国钱币外流被当作主要货币流通当中,还被高度仿制,与当地货币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货币文化和货币文化圈,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关于中国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的研究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对资本流动要加强监管,以免给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对一国资本的流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已经成为共识,因为资本的过度流出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短缺,过度流入又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等资产的泡沫,只有适度地流入和流出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好比上述宋钱的例子,因大量外流而导致国内闹钱荒。因此,要避免前车之鉴,首先,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应构建严密的监测管理体系。重点应当对一些经济主体、金融机构进行监控,对涉及洗钱、恐怖融资、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的跨境金融交易的非法资本流动也要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予以坚决打击。其次,应对监控结果加以分析并作出预测和风险预警以及应急预案。再次,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如建立国际资本流动监测体系、监管信息分享机制等,并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合作中的金融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最后,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市场调节工具来影响市场行为和预期,防止过度的投机行为。

(二)要重视世界市场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要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投资水平相适应

货币资金的国内外流动必然是伴随对外贸易投资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本国经济发展停滞,则商贸活动减缓,货币流动必然随之而止,市场需求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市场的最根本动力,靠人为拉动或套利投机的货币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货币的境外流通,完全就是市场需求带动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无论是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还是人民币的对外直接投资,都要注重海外市场的需求,现阶段可以重点扩大人民币的计价使用,真正发挥货币互换在贸易投资中的功能。

(三)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对外开放的结果

从上述对古代货币历史的梳理中,我们看到,越是具备强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鼓励对外贸易的朝代,其钱币的国际化程度也就越高。比如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与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强国,当时汉朝的人口已经达到6 000多万,大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与亚欧许多国家均有贸易往来,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顶峰,周边小国都臣服于汉朝。唐宋时期也大抵相同,当时都呈现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科技发达、对外开放等特征。只有处在这样的朝代,其货币才被国外市场所接受。

我国自2009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从2011年的0.87上涨到2016年2.26其,期间最高曾达到3.91(2015年第三季度),短短几年内,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人民币出现了贬值预期和贬值走势,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也随着下降,海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发行规模也有所下降,这些都说明境外主体接受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在降低,表明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开始动摇。因此,现阶段不必刻意追求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而应顺势而为,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国力,逐渐提高国际投资者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主观意愿和信心,而不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建立在因货币升值而进行的投机套利行为之上。最终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仍然是该国经济与金融的基本面,是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货币国际化最终体现的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变化,人民币要想超越日元与英镑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就必须不断地真正提升我国的综合经济金融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综合实力。

猜你喜欢
铜钱钱币货币
钱币翻倍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铜钱草
古代的货币
组合钱币
古代的货币
铜钱草上的小洞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