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良超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作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就成为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程建设工作,是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重点课程建设关键在于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同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2]。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建设的要求,我院病理教研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于2015年被评为院级重点课程。本文梳理最近几年来,我们进行病理学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一步发挥重点课程的示范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它必须以其他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
突出课程的三性,即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2.1 确立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的原则
本课程服务的专业主要是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为县及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从事一般多发病、常见病的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围绕岗位能力需求,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同时,课程建设中注重贯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1.2.2 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课程标准是具体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决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前提性因素[3]。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1.2.3 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据此选择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和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标准、考试大纲与国家卫计委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使知识点、创新点、执业点三点结合,适应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实现与临床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1.2.4 改革教学方法
病理学理论性很强,又是一门形态学科,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肉眼观察和镜下观察两方面,文字描述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突出图片、视频、FLASH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理论描述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也易于记忆。另一方面,在讲清基本病理变化的同时,学生可以自行推导出疾病的临床变现,再结合CBL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计划有措施地培养教育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这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性环节。重点课程建设的教学任务,应由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态度、较强的改革意识的教师担任,使重点课程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先进性与示范性。
2.1.1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直接关系到重点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4]。具体措施包括:(1)为青年老师精心挑选“教学导师”,开展一帮一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使其成长更具科学性;(2)组织高年资老师到青年教师班中听课,课后及时点评,指出优点,点明不足,加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3)积极推选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如“青年教师新星奖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等,在比赛中迅速成长;(4)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临床一线顶岗实践,要求毕业3年内必须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5)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积极撰写论文,提高自身其科研能力。
2.1.2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我校病理学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5人,1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50-59岁2人,40-49岁1人,30-39岁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双师型”教师5人。职称与学历结构科学合理,但队伍梯队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队伍还有待加强,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2.1 合理取舍教材
针对专业就业岗位需要面对的工作过程特点,适应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实现与临床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将课程内容标准、考试大纲与国家卫计委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以“必须”、“够用”、“实用”、“能用”、“会用”为度,舍去基层卫生实际岗位群难以接触的知识内容,强化能覆盖专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5]。
2.2.2 强化实践技能
按照国家卫计委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考试标准,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具体在病理学实践教学中,就是动物实验操作的规范、肉眼标本的观察和描述、镜下病变的绘图。
2.3.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每次新课开始之前,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病例,然后提出问题。由于具体病例的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授课内容与临床工作的密切联系,学习的兴趣极大提高。之后引入新课,由于预先展示了具体病例,教学过程充满悬疑,并且教学过程完全围绕问题的解决在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清楚了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该病理过程的临床表现,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手段,老师及时评价、矫正,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此外,还注意应用示范教学、情景教学、病床病理讨论会CPC等多种教学方法。
2.3.2 应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
2014年本重点课程内容已经全部上网,网站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课件、教学录像、FLASH动画、教学图片(大体、镜下图片)、实习指导、复习题、参考文献等,为学生提供了病理学学习的良好平台。我们制作的全套多媒体课件配有大量彩色精美图片和动画,能以直观动态的形式把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多媒体课件提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6]。
此外,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入“问卷星”手机软件。即每章节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用手机开启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到本章节复习题,随即后,学生在手机上完成试题后提交,即可记录平时成绩。还可将试题收藏,作为复习资料,并可以以微信的形式分享给好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手机上可以全面显示提交试题的学生班级、姓名、以及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对与错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评价教学效果,且增加了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4.1 建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课程组老师主编、参编多家国家级或省级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工作,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编写团队在全国范围遴选,主要是教学、临床双肩挑的“双师型”教师。教材编写注重病理学的发展和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最近5年来,编写了多部适用于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学习指导等。加上重点课程网络资源,形成了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2.4.2 加强了对病理诊断知识的渗透
病理学不仅是基础医学学科,还是一门临床学科。病理诊断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无论在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病理教学只强调基础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但忽视了临床工作中的病理诊断知识[7],病理诊断知识一般是在病理学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的专业课程。针对这种现状,课程组教师探讨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点,尝试在病理教学中渗透病理诊断知识,既体现了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病理诊断的思维能力。
2.4.3 课程内容实现了“三个结合”
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实现了“三个结合”,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4.4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病理学重点课程建设中,一直秉承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重点课程建设最终解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体系,前期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都会事倍功半[8]。
将平时教学中的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平常教学中的表现,而不是完全靠笔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指标。期末考试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报告成绩:主要包括大体标本描述、动物实验实验报告、切片绘图等。(2)用问卷星提交各章节复习题的情况,包括是否提交、答题的正确率等情况;(3)综合素质: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实验准备、操作评价、态度评价等内容;(4)期末笔试成绩。充分体现“以能力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总之,重点课程建设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发挥重点课程的示范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邓红. 从重点课程建设看“五个一流”的示范性——湖北省重点课程《大学英语》建构断想[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28(3): 151-154.
3彭刚.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 32(10): 47-51.
4邵军,余文静,姜希群,等. 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 34(4): 187-188.
5刘海梅. TBL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3, 35(1): 43-45.
6张路.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 51(8): 38-40.
7黄红,鲁小杰,余庆,等.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24(8): 21-23.
8张蓉. 重点课程建设的五大误区[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 15(11):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