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2018-03-17 05:08:33潘慧锦徐莉王光银于洪涛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环境思维

潘慧锦,徐莉,王光银,于洪涛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由过去的应用型人才转向具有创意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验,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以满足市场的变化和需求[1-2]。素描、色彩、构成设计等设计基础课的学习不仅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必修环节,更是引导设计创意、强化设计意识的重要途径,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创意思维、为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完成从基础训练到专业设计的转换。通过在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更适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能够提升专业设计水平和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当前国内外设计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但培养方法有所区别。国外艺术类高校的基础课教学太多在实践中根据专业特色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树立创意思维和提高创意能力的目的[3-4]。教学中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才能,重视探索性、实验性、过程性,课堂上普遍采用讨论式教学,较好的开发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设计院校逐渐意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与优势,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运用科技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重视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培育、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力量,以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等[5-7]。但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的研究改革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如何准确把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设计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使设计基础课程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章分析了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现状和问题,根据专业的教学特点和需要,以培养具有坚实的基本功和创意思维的人才为目标,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意思维,在教学模式、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训练、理论引导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总结出科学合理的、适合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措施及建议。

1 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现状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分别于2006、2010、2015和2018年进行了4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对设计基础课模块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现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与色彩构成、立体与空间构成和空间模型制作。环境设计专业遵循山东建筑大学“宽口径、厚基础”的育人原则,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境设计高端创意人才需求的提高,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也以此为中心不断深入和推进,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改革,对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2 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

(1)教学模式相对保守和传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设计思维的转换;

(2)教学进程计划学时不足,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进行吸收和转化;

(3)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学脱节,学生对设计程序不够重视和熟悉,作业题目相对滞后和单一,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设计人才培养[8];

(4)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仍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课堂吸引力小;

(5)课堂教学与训练题目缺少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重设计效果、轻构思过程,不能充分激发创意思维的发散和运用;

(6)忽略对学生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理论课程和学时偏少,不具备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体系;

(7)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方法单一,注重图面效果,忽略学习过程表现,不能全面客观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作业方案相似度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面对现行设计基础课教学的不足并进行研究改革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2 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教学中采用以创意思维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但现行教学模式基本还是遵循课堂授课、理论为主的传统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时候对设计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完成从艺术表达到艺术设计的思维转换。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知识模式,将教学与实际案例和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度等基于市场环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经典市场案例,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不仅可以将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优化整合,将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更能够将设计基础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和效果充分展示出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中受到启发,丰富创意思维和设计思路,深刻理解设计程序和方法,扎实掌握设计技能,逐渐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课堂向市场延伸、学校向社会渗透,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2)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进程

在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进程安排中,设计基础课开课顺序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3大构成和空间模型制作,授课学时在48~80 h之间,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现行的教学进程计划学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应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调整:

①增加课程学时 近几年设计院校的教学改革主导思想是削减基础课时增加专业和实习课时,但设计基础课程包含的信息量较多,需要做大量的课题练习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巩固,每门课往往有3~4个训练模块,如果单门课时少于64 h,则不能完整的实施既定教学计划,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②调整开课顺序 目前构成设计课程在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之后,但是2门课程教学和训练需要的设计知识基础却是以构成基本原理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没有接触过构成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素描与色彩的形态解构与重构,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不得不在课程内容里加入构成基本原理环节的讲授,与随后开设的3大构成的授课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先开设平面与色彩构成设计课程,再开设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课程更适合于现行教学改革方案。

(3)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设计基础课是一切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前提,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现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要求,应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优化整合,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案,既包含基本的艺术规律分析归纳,也包括设计法则实践运用方法,做好基础与专业的衔接通道,形成艺术规律到专业设计的知识学习与转化,真正解决艺术形式和设计形式之间转换的问题,有利于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丰富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原本只有写实创作表现训练课题的基础上,拓展素描创作的概念分类、表现形式、造型基础和创作方法,创作任务增加人工形态结构分析、二维创意抽象重组、三维空间创意表达等。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相应调整,除了原有线面体构成形式概念、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外,增加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和结构关系的认知理解,综合运用点线面体基本元素,进行重构组合模型创意设计制作,为后面的空间模型制作课程做好铺垫和链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写实到抽象、由二维到三维的渐进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设计理论和概念,灵活掌握设计法则和方法,逐步打开思路和创意思维,完成从主观体验到客观创意的转换,完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的衔接。

2.2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当前的设计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意思维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教学的直观性、深入性,讲究方式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9]。在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突破定势思维的局限,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学习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加深对形式美法则及艺术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有效促进创意思维的培养。如在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集中授课,而是引导学生分组自主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主题分析和拓展,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使学生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实现最终设计目的[10]。另外针对当前学生在设计基础课程作业创作中,多以感性思维为主,设计意识停留在艺术感觉层面,缺乏理性思维、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不足的现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融合共用的训练。在授课中对现实形态结构进行科学严谨的剖析理解,揭示造型基本规律,再结合艺术规律和设计手法,逐步启发学生运用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表现对造型的审美感知,锻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使学生设计作品既有艺术效果又具有形式美学规律。

(2)引入体验型课题训练

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或设施,而是体验。设计的本质即是为使用者创造出舒适、愉悦与快乐的体验,包括空间体验、情感体验和使用体验[11]。因此,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强化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设计潜能的发掘,充分发挥设计基础课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作用。在规划训练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感受与实践,明白设计创意的本质其实就是设计师通过自我的认知,由内而外,借由相应的媒介传递给受众,从而再由外而内使其得到启发的过程[12]。以“我”为第一个训练课题,引导学生从自己入手进行解读和分析,表现内容和手段不限,继而用“青春”、“高考”等学生记忆深刻感受犹新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绘画、实验等手法完成感官体验与设计思维表达的转换。同时鼓励学生到自然中亲身体验,在对自然形态的观察、感受、描摹、认知和联想的过程中,尝试新颖的设计材料和表现手法,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在平面构成作业课题“光影”和“肌理”的训练中,让学生自主选取一种实验材料,用手机、计算机、手绘等方法制作出效果各异的作品拓宽其思维发散的维度,挖掘创意潜力。

(3)加强课堂理论引导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创意思维的开发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理论修养,使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艺术和形式,培养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如增设设计原理、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美学概论等课程,在强化设计过程的同时逐步增加人文理论的深入程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认识、理解和创造设计的能力,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应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类、甚至是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将设计行为提升到理论高度。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因此改革考核方法也一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13]。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的考核形式通常是在课程结束时上交一份设计作业,如一幅绘画作品或一件模型制作实物,根据作业效果进行成绩评定,而事实上更重要的考评内容是过程而非结果。创造性活动是多种创意思维活动的统一,创意的过程主要包含了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和整合过程[14],一件作品从创意的产生、方案的落实、反复推敲至作品的生成,是一个完整体现学生创意思维训练和表达的过程,经过老师的讲授和启发,学生在自身既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广泛汲取相关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对于设计对象的认知理解不断加深,从而激发创意思维,拓宽设计思路,专业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过程性评价考核不仅加强了学习的过程管理,而且避免了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公平[15]。过程和作品相融合才能完整评价学生某项创意设计活动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可避免抄袭或模仿的现象发生。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随堂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面临的瓶颈问题,把握学生思维走向和状态,对学生设计过程进行文字化、图表化记录。

3 结语

设计基础课是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进程、整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实训单元课题、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等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整体设计观,整合更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为后期专业设计架构调整提供支撑,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猜你喜欢
基础课环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