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巍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既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为此,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微观衔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风险的能力,构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风险的思想防线和体制机制。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全面深化改革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提供了难得机遇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将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一种信仰,但它在一般民众心目中的信仰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却并非仅靠对未来美好图景的允诺,而是以持续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重要支撑条件。全面深化改革通过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着力解决市场秩序不規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之后,必将能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社会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迅速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这一切都将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将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与价值性最为集中的体现之一。新时期以来,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以“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为鲜明特色的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渐趋形成,广大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趋于理性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增多、公平正义失衡,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冷遇、怀疑甚至隐性抵触态度。在此境遇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毅然决然地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战役,必将能在扭转公平正义失衡状态的过程中,助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将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激发更加迫切的精神需求。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民众开始有意识地观照自身的精神信仰问题。他们一方面对于温饱之后的精神空虚或迷惘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发展又充满希冀。在此情境下,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少了些许功利性和紧迫性,却相对增添了些许自主性和观望性。全面深化改革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搅动矛盾凸显的中国社会,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部分民众产生本体性安全的问题。在“存在性焦虑”的驱使下,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史和其他民族衰落史的对照与思考,必然会有更多的民众体悟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性。
全面深化改革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提出了新课题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众个体意识将会进一步凸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可能会进一步滋生和膨胀,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不断膨胀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及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在不断遮蔽乃至消解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市场经济加剧了部分民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膨胀,而全面深化改革会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广大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民众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可能会膨胀,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众的利益观会进一步多元化和差异化,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共识构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之前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关涉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危机已经消失,再加上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政治改革,人们利益观的多元化与差异化已经成为事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救亡图存”的工具性价值不可避免会退居次要地位。如果说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广大民众利益观的进一步多元化与差异化,那么其最大风险之一,也可能是因利益观的更加多元化、差异化而导致社会整体价值共识的减弱乃至陷入危机,进而可能会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共识进一步遭受减损。
第三,改革的深入推进会增强民众的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从而增加民众对各种社会负面现象的关注度,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造现实权威性的认知。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以一种更加强劲的动力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这固然有助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一些民众可能会片面放大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丧失信心。
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风险能力,构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中各类风险的思想防线和体制机制
第一,培植和确立现代风险意识,构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中各类风险的思想防线。一方面,要加强现代风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在具体宣传过程中,要避免脱离百姓实际的“假、大、空”形式,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自媒体、公益广告等新型媒介及其融合形式,力争做到普通百姓能够看得到、听得懂、摸得着,逐步实现入心、入脑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另一方面,要设法帮助广大民众形成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合理预期值,使其既对全面深化改革充满信心、积极有为,又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有所警觉和警惕。为此,我们在宣传报道过程中,在坚持正面引导原则的前提下,要敢于分析、研判和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风险,及其对百姓日常生活、党的自身建设、国家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坚决避免在宣传报道上犯“只展示未来前景,对不足或隐患缄默”的形而上学错误。
第二,重视和加强理论的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风险的能力。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根本性质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问题,就成为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广大民众风险需求的前提性问题。其次,要破除“绝对化”“教条化”“僵化”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教条化”“僵化”的思想已基本清除。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要想在全面深化改革诸多风险下赢得新的受众,就必须在其理论建设中敢于破除各种“神话”,化解改革实践中的各种风险和矛盾,展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自信。再次,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
第三,做好顶层设计和微观衔接,建构化解全面深化改革中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是诉诸于个别高层领导的主观臆想或少数人的集体决策,而是要诉诸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的努力。其次,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微观衔接。微观衔接能否做好的关键在于:一要正确把握顶层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切忌主观式地随意解读和拆解;二要精准把握民情、社情、党情、国情和世情,弄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指导,勇于和善于进行创造性转化,真正做到细化有根据、落实有措施、监督有保障、整改有反馈。只有抓住了微观衔接的关键命脉,分清了轻重缓急,才能不折不扣或不偏不倚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注: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广西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5MSZ02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卓承芳、胡大平:《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的逻辑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第3期。
②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湖湘论坛》,2017年第1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