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
【摘要】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大计,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观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更好地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态度与精神。十九大首次将“美丽”纳入党代会报告,预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战略统一。
尊重并保护自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十七大报告指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并且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尊重并保护自然,始终贯彻节约保护、自然恢复的方针。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它确立了自然观,展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伦理与价值取向,也是当代生态文明的升华与完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马克思曾说:“人是土地的利用者与占有者,他们会如同家长一样将改良过的土地传给后代”所以尊重并保护自然还包含顺应自然发展。此处的顺应不是被动、消极的敬畏自然,而是结合自然规律,掌握发展命脉,以达到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目的。
做好污染防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两个阶段”走的战略目标。2020—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生态建设来看: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35—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都是当前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战役。只有坚守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谨记十九大精神,在源头防治、全民共治的基础上,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好污染防治,确保近海岸与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落实土壤污染修复与管控工作,落实污染源防治,加快农村环境整治,为建成水净、地绿、天蓝的美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事实上,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就是保障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带动生产力发展。该理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在精神与物质财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好的生态产品,以达到发展与美丽并行的目的。
推进绿色发展,建成系统的生态保护体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成绿色消费与生产的政策导向与法律框架,形成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现代经营模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劳动力、资本、资源等因素,从改革到现在,这些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若一味走老路,既没有原来的资源,也没有之前的条件,所以創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直接关系着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走向。这五大理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如果其中某个发展理念在贯彻中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发展全局。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遵循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客观规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全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观念、新思想、新理念,这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例如,创建国土空间的保护制度,优化主体功能与配套区域,形成以国家公园为单位的保护体系等。国家公园机制对科学应用并保护自然资源有着重大意义,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构想的重要途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地球家园
美丽中国一直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它不仅是自然美的展现,同时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人类自然化与自然人化的统一。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化学工业对自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必须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科学表示:自然现象就是能量循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中国哲学认为,气在万物与人类间流通,让万物与人形成一体,即我们所常说的“天人合一”,自然循环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依据,是维持生态自然循环的渠道。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粗放型的特征,环境容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的因素之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此可见,尊重自然,就必须承认并维护自然规律,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自然准则,让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一致,在保护自然资源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只有遵守自然发展规律才能避免走弯路,对自然的伤害,其实也是对人类的伤害。东方文化历来追求平衡和谐的思想,这对当代城市建设、经济规划有着重要影响。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不能打破生态平衡。虽然当前有很多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口号,但人造景观、开山造地、大树进城等思路并不属于生态文明,相反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绿色”作为生态自然的根,枝繁才会叶茂,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条件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作者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理论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ZDZT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文正邦、曹明德:《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哲学思考——生态法治构建刍议》,《东方法学》,2013年第6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