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德育环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2018-03-16 07:49张根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政网络资源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73-02

大德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在大德育环境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若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说教,学生既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者必须作一番拓展与整合,以期最佳效果。

一、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架构,确立学生阶段德育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初中生的不同阶段特点编排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丰富德育活动视野,构建一个多领域、多层次、轻形式、求实效的德育“十大教育系列”,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干事创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争先创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刻苦学习教育和毕业理想教育。并把教育内容分层次模块化,把德育的理性教导转变成生动活泼的生活和社会教育,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空间和生活时间中获得知识和成长的启示。

围绕“从规范到精彩,从精彩到最棒”的总体目标,就三个年级分别制定出不同中心主题、不同侧重点的年段计划。如,七年级重“带”,年段中心主题是习惯养成,开展“来了就是主人,起步就要正规”的入学教育; 八年级重“导”, 年段中心主题是青春成长稳定学生思想,目标是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九年级重“搏”,年段中心主题是理想奋斗目标是迈好人生第一步,做个合格的毕业生。

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宽德育途径,丰富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把声、色、光、形融为一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它的有效利用,能改变说教式、空洞乏味的教育方式,而在情景交融的浓郁气氛中渗透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从而促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解決了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时资源匮乏的难题。如我校的张老师在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的“奥运中的中国女排”,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进行备课,利用“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奥运赛场,通过观看女排小组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几个片段,从女排的小组失利到登上最高领奖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挫折并不可怕,并明白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如今的孩子们看到的、接触到的往往是电视上的动画片、生活片,对从古至今的时代英模只知皮毛,没兴趣,更谈不上崇敬、热爱,精神上没有可以模仿的榜样。网络资源的应用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填补了学生这片心灵空白。今年正值抗战胜利72周年,《道德与法治》老师下载了“焦点访谈”中相关内容,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革命家百折不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到了战斗英雄前赴后继、英勇捐躯、忘我无私的情操,一例例爱国主义的楷模,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网络资源的“专题教育”栏目中有非常丰富的法制安全教育内容,形象生动,例如《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形式新颖,内容轻松愉快,寓教于乐,既有故事性,又有针对性,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法律知识。我们选择其中适合学生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学生看得懂,听得进,教育效果特别好,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从而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

4.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老师倾诉,但常常羞于启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匿名咨询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谈心,获得帮助。这种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大胆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隐私和疑虑,获得最大的帮助,行为上也能有明显的改进和进步。

三、主题体验活动,促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寒(暑)假实践活动

寒(暑)假前,遵循“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教育宗旨,要求每位同学假期中要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要合理安排学习,能积极坚持运动,要注意安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并设计“寒(暑)假社团公益活动积分竞赛评分表”,组织家长参与评分,学校老师在寒(暑)假家访中进行综合调查。新学期开学后,对其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进行了举荐,学校从中挑选优秀同学,授予他们“寒假好少年”荣誉称号。

2.《郑义门》德育体验

“万里江山涤荡,笔墨圣贤篇章;礼仪忠孝典藏,国法家规名扬……”,随着廉洁动漫片《郑义门》在央视登陆,其主题曲《家训》也迅速在浙江中小学校园里唱响。作为“江南第一家”“地主”的浦江积极把握时机,推出“五个一”(一项制度、一套教材、一门课程、一支队伍、一个阵地),上好“廉洁郑义门”这一课,并以此推进“爱我浦江,爱我祖国”系列教育活动。

3.春游中的“德育”大课堂

比如,三月份的东阳横店游,透过“三个课堂”,完成了一堂德育大课。

第一课堂,圆明新园。主要任务是在导游的引领下,远观湖光山色,近揽楼台亭榭,坐品精彩表演,走赏奇花异草。

第二课堂,首先观看记录片圆明园,接着观看记录片圆明新园,随后要求每人谈一句话心得,诸如,“国衰园毁,盛世兴园。”“铭史记遗恨,聚力扬国威。”“爱国就从爱家爱校开始!”等等感悟便油然而生。

第三课堂,家庭。家长协同查阅资料,重温圆明园相关历史,写一篇心得体会,返校后各班班会课进行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评比。

四、开设时政课,把《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时政新闻结合起来

如,浦江县堂头中学在《课程顶层设计》中三个年级均开设时政课,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具体做法:

时政小黑板每日换一次。内容由学校社会组老师精心挑选,每日更新。

时政课每周上一次。开展“时事进课堂”,学校把思想品德和时事新闻结合起来让时事新闻课每周一次,将每一周的国内、国际重要新闻整合起来。再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国情

世情和各类热点新闻,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周围发生的事件和世情,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时政知识教师每周考一次。这是该校推进“美丽教师”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时政测试,不再是“狼来了”的偶尔为之,关注一些国内、国外的时事已成为堂头中学的常态。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73页)

时政长廊每月更新一次。时政长栏内容以“塑造中国心,培育爱国情”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分成六个板块,该长廊由三个年级组长负责,按月轮流,每班负责其中一个板块的内容收集组稿。

时政大课堂每个年级办一次(每学期)。大课堂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共同参加。内容之一是检查师生对学校时政长栏中具体内容的学习情况。时政大课堂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使家长慢慢有了“关心时政”的观念。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花心思,努力拓展德育途径,一定会形成“德育花开香满园”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根祥,《浦江堂头中学“五个一”助力时政教育》,金华教育网2015.9.29

[2]张根祥,《“五个一”上好郑义门这一课》,金华教育网,2016.3.14

[3]张根祥,《春游中的“德育”大课堂》,金华教育网,2016.3.22

[4]张根祥,《围绕“五大理念”,构建“十大教育系列”》,浙江教育在线,2016.4.29

猜你喜欢
时政网络资源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