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琳
摘要: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选取学术型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传授的过程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挖掘课程的优势,根据院校实际制定对接“双一流”的课程规划方案,对课程进行重整和优化,形成一流的地方课程,从而发展一流的学科群。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198-02
双一流建设是指培养“五个一流”,即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经费,这是一项打破高校身份固化,鼓励差别化发展的工程,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1],能带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校公平竞争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关键,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7年6月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8.1万人,面对规模日益壮大的研究生群体,地方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困惑和纰漏,其中,课程是关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需要借助双一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一、地方高校教育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总数的95%以上,是“国家级、部级高校”之外的,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并服务于地方的一般高等学校,分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和地方性直属高校三类[2]。经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将地方高校中教育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总结如下三个问题。
1.课程同质化倾向严重。教育类的学术型研究生主要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十个专业,每个专业下的课程设置都应凸显特色,但地方高校在课程安排、课程目标以及课程选择上同质化严重,以G省一所地方院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上,学科性质区别对待程度低,由学校统一安排必修课和公共课,课程时间分配不均衡;在课程目标上,所有专业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研究人才,虽然强调“专业”二字,但开设的课程专业化程度明显不高;在课程选择上,多为限制性课程,缺少让学生按照需求完全自由选择的课程,而学校会根据学生相同的安排统一教师授课,按照统一化的标准培养研究生,无法满足其个性化要求。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据调查,目前一些地方院校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在科学性上有待提升,如基础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不协调。首先,学校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课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缺少关于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关乎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发展的相关课程,也缺乏实地考察的课程形式,特别对于教育学这一文科专业,实践锻炼更加突出,因此,这一导向使得学生也把实践课程看作是普通实习,把研究学习等同于本科的理论基础性学习,自动关闭自我发散思维的功能;其次,必修课的比重大于选修课,研究生可以选择的范围其实很窄,超出学分规定的课程可能不予开设,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自我兴趣和个性化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多元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后,课程侧重点未分清楚,如高等教育学专业中把教育管理学设置为必修课,而高校组织与管理成为选修课,教育管理学偏向于中小学管理,对于高教的学生来说,在教育管理理论基础上应该更侧重于高等学校的管理。
3.课程传授形式缺乏灵性和创新性。学生要学的最大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3],大学教育是一种激发灵性的教育,这不仅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应当是一种探究性的教育。但如今的研究生课程仍采用讲授式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公共课中最为明显,教师处于课堂权利的核心地位,主导话语权,学生仍然扮演着服从的角色,学习投入不够高,课堂中缺少一种平等对话的讨论和沟通,教师的“提问”带有一种隐性压迫感,跟高等教育所提倡的自由独立不同,这无疑会压制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没有给予充分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时间,研究生很难深入探究某一问题,最高水平的大学是最自由的大学,如果缺少自由,杰出人才就不会有[4],在不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加不易。
二、基于一流建设下对研究生课程的展望
有学者认为双一流建设要突破技术障碍,即关于知识与课程的问题,其关键是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来自于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没有一流的课程,双一流也无法实现,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借助双一流的契机对研究生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1.地方特色课程的建构。双一流建设要避免在量化评价指标中同一发展,课程建设也应从同质化走向异质化,防止过于追求课程的“高、大、全”,不盲目攀比与追赶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在高校能力范围内发展小而精、少而实、有特色的、受欢迎、高质量的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找到课程的侧重点,发展层次化、立体化的精品特色课程。比如,针对G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以增加带有地区性质的课程,如G省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比较,为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并增加课程的针对性,高等教育名著导读与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可以整合为中外高等教育名著选读,把经典与现代结合起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与教学软件开发可以合并成为教育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一门课程,讲课主体除了学术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团队,还可以邀请优秀的专业网站制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2.课程内容的重塑。课程内容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价值取向所生成的课程知识,是有选择有组织的,首先,双一流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偏于“精深”的知识,既能满足学科的科研特点,又能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需求(就文科类研究生来说,更倾向于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既是对本科课程横竖交叉的立体式扩展,又能鼓励研究生尝试参与跨学科合作研究,从相互学习中激发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原创能力。其次,双一流建设的标准之一就是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把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因此,研究生课程内容要坚持面向社会,避免教学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不能因为是文科类别而忽视田野研究的重要性,可细化实习实践创业这类课程,提高职业规划教育,增加能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技能的实验项目。最后,双一流方案中指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要将研究生的教育标准从国内升至国际的“一流”,这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的任务,地方高校也要努力塑造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关注国内和国际上一流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把握前沿性,及时更新已有课程内容,通过借助联盟高校的力量引进国外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尝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国际化课程,提升地方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式是课程的载体,地方高校要积极探寻创新教学的方式,现有地方高校应从学生的选课环节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首先,在学生选课之前,研究生院应组织一次课程讲解,让每个专业的学生提前作好准备,为了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研究生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上都应突出专业风格和个性,要兼顾每个专业的需求和特点,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导向,地方高校可以设置教育前沿问题平台课,每节课邀请不同专业领域的老师把自己的专长研究分享给学生,启迪学生创作的灵感。其次,一流的课程,需要一流的教师群体,教师承载着指引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角色,需要不断修炼内功,提高教学技能,提倡内容少重复、师生多互动的原则,让研究生告别旧式教学,能真正卷入课堂中,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创意的专题汇报、讨论参与等形式,尽可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论文创新提供充足的知识背景。
参考文献:
[1]朱秀林.地方高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
[2]杨旸,吴娟.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路径探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5).
[3]约翰.亨利.紐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楚廷.教育学与大学现代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