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血液中心(116011)姜洪梅
众所周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输入易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1]。因此,血液中心广为推崇滤白技术来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现阶段来看,国内仅有少部分危险研究发现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2]。本文将观察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某医院(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3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的患者作为A组,再选取同期此医院收治的103例输注非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的患者作为B组。A组中有60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2.36±5.87)岁,平均体重为(69.58±11.11)kg;输注细胞类型:55例输注血小板、48例输注红细胞;所属科室:68例血液科、35例消化科。B组中有62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2.43±5.84)岁,平均体重为(69.69±11.04)kg;输注细胞类型:56例输注血小板、47例输注红细胞;所属科室:70例血液科、33例消化科。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使用红细胞和血小板去白过滤器,采用重力自然过滤方法,收集过滤之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A组输注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去白细胞血液制剂),B组输注非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去白细胞血液制剂)。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根据值班医生的体温记录单或者值班护士的记录单,输血前4h以内无发热,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4h发热且体温超过38℃ 且出现恶心皮疹等临床症状)、过敏反应发生率(输血过程中出现哮喘、呼吸困难或者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数据,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1%(3/103)、1.94%(2/103),B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45%(19/103)、21.36%(22/103),A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
输血治疗是一种临床常用急救措施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更新,细菌所致热源污染的相关发热反应已经显著降低[3]。血液中的白细胞所致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白细胞被输入到患者体内之后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最终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反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1%(3/103)、1.94%(2/103),B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45%(19/103)、21.36%(22/103),A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研究资料显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白细胞抗原抗体密切相关,因此预防上述反应需要滤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经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之后,其中有98%以上的白细胞被过滤,最终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率。除此之外,红细胞悬液在低温状态下,其中有85%左右的中性粒细胞会形成PLA(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浓度较高的PLA被输入到患者体内之后不仅仅可以扩大血管炎症,还能够造成多器官的损伤。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能够预防红细胞悬液形成的PLA,与此同时能够清除PLA,最终显著提高血液的安全使用质量。
综上所述,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