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惑

2018-03-16 03:09袁泽友
藏天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杂病论张仲景草药

文/袁泽友

当我努力搜寻关于对中医的印象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黔西老家乡集上的一幕幕场景慢慢清晰起来:嘈杂拥挤的小镇集市上,总能遇到那么三五个席地的摊子,旧得发黄的塑料薄膜上有序地摆满了各种不知其名的草根、树根、树皮、干花、种子以及蛇干、动物骨头等,一张旧纸板上写着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祖传秘方”。摊主大多是中年人,本地农民的模样,但往往能说会道。偶有一两个年纪大点的,似乎有些道行。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中医,他们行走在老家各个乡镇的乡集上,号称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生意总是有的,常常看见乡民们从这些地摊上带走一包包药,有没有效果,不得而知。

那时的乡集上还有卖各种本地烧制的砂锅砂罐,其中药罐也是必不可少的家什,可见熬药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事。

然而随着镇上西医诊所和药店的出现,那些乡集上的草药摊子逐渐少了、甚至消失。

我不知道那些岁月里的草药摊主们到底谁是真正的中医,但是他们的存在说明,中医曾经与我们离得那么近,而今,已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仅仅留存在一部分人的记忆里。

这只是贵州省黔西县一个小镇上的中医药的沉沦,尽管它只是发生在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内,照见的却是整个中医的百年衰败。

从远古神话的“神农尝百草”,到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望、闻、问、切”,秦汉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中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庇护中国 人数千年。

而从清代末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崩塌与重构,中医这株大树从此被重压在历史的残垣断壁中。从城市到乡村,西医主导了人们的健康,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医药市场。

我们大概已经有整整一两代人,从生老到病死,或许都没有体验过中医温暖的望、闻、问、切,面对的大都是冷冰冰的器械与表情,这是国人的悲哀?还是中医的悲哀?

“中医必将消亡!”不少民间中医传承者在主流社会的“中医无用论”中,曾经发出绝望的哀叹。

是什么导致了中医的沦落?学人们认为是100多年前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下,西医对中医的侵蚀,其背后,是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以及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卑。

诚然,文化自卑是中医的千年大厦崩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从汉代以来,中医就已经堕落了,所以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的序文中,怒批当年医家之不争。这说明,中医的沉沦首先是自己的沉沦。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曲黎敏在其《生命沉思录》一书中说,中医已然大病。

好在,还有不少患者从中受益,还有一批传承人在坚持。我们期待中医大病初愈的日子早些到来,绽放“国之精粹”魅力。

猜你喜欢
杂病论张仲景草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草药王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论《伤寒杂病论》研究及应用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善良的打劫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