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舜尧(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站)
亚丁牦牛是经过长期高寒自然选择、自群繁育和“竞争性选配”,形成的一个优良地方牦牛品种。
1.中心产区及分布。亚丁牦牛中心产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东尼片区,稻城县的其他乡镇和乡城县的部分乡镇有少量分布。邻近接壤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
2.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主产区位于北纬28°11'~28°34'、东经99°58'~100°28',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的峡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月平均气温,1~9月为6.8℃、10月为2℃、11月为-1℃、12月为-4℃,属高原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5℃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10~12.1℃,全年最低气温是1月,可达-27℃。6~8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年降水量600~750毫米,相对湿度56.25%。产区有占全县总面积67%的草地和32.12%的灌木林地,另有占全县总面积0.48%的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苦荞等农作物。
1.品种形成。据调查,亚丁牦牛形成历史漫长,稻城为古白狼羌地,今天的牦牛是古羌人驯化、培育而形成的。亚丁牦牛的形成与战争分不开,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历史沿革》和《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概况及历史沿革》记载,唐高祖武德二年起至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619——786年)间,吐蕃王朝国力强盛,攻占云南,四川的木里两度陷入吐蕃势力之中。藏王将巴塘、理塘(含稻城)、建塘(今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前称中甸县,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饲养牦犏牛的地方”),赏给三个有战功的儿子作为封地。牦牛也随之迁徙饲养,其中稻城东义片区(亚丁)受赤土河、东义河切割后,山高谷深,高差达到三四千米,地形起伏很大,自然气候条件垂直差异十分显著,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多森林和灌丛,牧草植株高大,产草量较高,水草条件良好。在这里饲养的牦牛长期封闭,自繁自养,形成适应性强、肉质优良的地方原始品种。
2.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2005年亚丁牦牛存栏74320头,2010年存栏46700头,2015年存栏46253头。近20年,亚丁牦牛在外貌上无明显变化。亚丁牦牛全年放牧,呈半野性,对自然生态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但因长期单群(几个牧户共有一个牧场)放牧,被山封闭,近亲交配严重,品种有退化趋势。
表1 亚丁牦牛的体重和体尺 头、千克、厘米
表2 亚丁牦牛产肉性能测定千克、%
1.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体质结实,体躯粗短,背腰平直,腹部大而不下垂,尻斜,四肢结实,蹄大钝圆,尾较短。公母牦牛均有角,额宽,颜面部稍凹。毛色以全身黑色为主,黑白花次之,其余为全身黑毛,而额心、肢端、尾部有白斑或白毛。公牦牛头大额宽,额毛丛生卷曲,角基粗,两角间距离大,角尖多向上向前开张呈弧形,颈较粗,鬐甲稍耸立,向后渐倾,背平直,显得前躯发达,后躯较短(图1)。母牦牛头较轻,角细长,角尖多数略向后开张呈弧形。颈薄而窄,鬐甲不显著。乳房小,乳头短,乳静脉不发达(图2)。
◎图1 亚丁牦牛(公)
◎图2 亚丁牦牛(母)
(2)体重和体尺。2016年10月,测量了提娘牛场、养拉牛场、尼龙牛场放养的亚丁牦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成年公、母牦牛的体重分别为359.30千克、285.07千克,体高分别为119.63厘米、110.71厘米,体斜长分别为147.6厘米、135.22厘米,胸围分别为185.35厘米、173.32厘米。
2.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16年10月,对亚丁牦牛成年公牛和母牛进行了屠宰测定,其产肉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成年亚丁公牦牛宰前重384.3千克,胴体重196.88千克,骨重26.63千克,净肉重165千克,屠宰率51.53%,净肉率43.12%,胴体净肉率83.76%,骨肉比1∶6.2。
成年亚丁母牦牛宰前重265.9千克,胴体重122.38千克,骨重16.75千克,净肉重102.57千克,屠宰率46.12%,净肉率38.66%,胴体净肉率83.80%,骨肉比1∶6.19。
(2)泌乳性能。亚丁牦牛泌乳期为5个月,而核心区如提娘牛场、养拉牛场、尼龙牛场终年野生放牧,几乎不挤奶。2016年6~10月,在亚丁核心区相邻的木拉乡的高山牧场对产奶量进行了跟踪。采用Lactoscan MILK快速乳成分分析仪,每月15日对5头经产母牛和5头初产母牛产奶量情况进行跟踪测定,其结果见表3和表4。
经产母牛平均每头每天产奶量2.84千克,153天平均每头产奶量434.52千克。初产母牦牛平均每头每天产奶量为2.56千克,153天平均每头产奶量391.68千克。经产母牦牛乳脂率平均为7.5%,初产母牦牛乳脂率平均为6.45%。
(3)繁殖性能。公牛初配年龄为3~4周岁,母牛初配年龄为2~3周岁,一般是三年两胎,亚丁牦牛公牛的配种使用年限为8~10年,母牛的配种使用年限为12年。亚丁牦牛为季节性发情,其发情季节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牧草丰盛的暖季(7~10月),每年7月进入发情期,8月是配种旺盛期,10月底结束发情配种,为自然交配。发情周期为18~22天。妊娠期为250~260天。繁殖成活率45%,犊牛成活率80.1%,造成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狼患。
表4 亚丁牦牛乳脂率测定 头、%
亚丁牦牛饲养方式为全年放牧。亚丁神山周围的牦牛终年在山上放牧,一般不需要专人管理,畜主每10天或半个月带上食盐上山查看一次(如提娘牧场)。其他地方的牦牛在每年的4~10月夏秋农闲时,公母牛混群放牧于较远的高山牧场。10月底~11月中旬,将牛群赶下山,通常在低山或河谷地带放牧,晚上进入简易牛棚、牛栏过夜。备有干草,在冬春枯草季节给以饲喂,对老、弱、病及小牛用玉米、农作物秸秆等进行补饲。亚丁牦牛较野性,畜主饲喂食盐时容易接近。母牛产犊时一般会避开牛群,选择避风、清静的地方待产,护犊性强。
尚未建立亚丁牦牛保护区和保种场。第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均未对该品种进行调查。2016年6~11月,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站对该品种分布区进行了全面调查。目前尚未制定保种和利用计划。
亚丁牦牛是当地藏族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自群繁育和“竞争性选配”,在横断山脉东侧的峡谷区的自然经济和丰盛的水草和较好的饲牧管理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内部结构较完整、遗传性较稳定、体型较大、肉用性能良好的地方品种。由于近亲繁殖严重,体型有变小的趋势。其研究、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向是保持亚丁牦牛现有优良特性,进行有组织、目标、方向、计划的系统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肉性能,向肉乳兼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