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协同研究

2018-03-16 03:22相雪梅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四省结构性关联

相雪梅

(山东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凸显。在要素投入结构中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所占比重偏低;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造成了我国供需结构性失调,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需求依赖进口。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通过改革及创新调整供给结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灵活适应需求变化的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①。

当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政策、动力、途径等方面,提供产品②的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载体,与需求适配的产品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减、乘、除”[2]、“三去一降一补”[3]、供给主体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等各类结构的优化与创新[4]等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均是针对单一产业的孤岛式改革,没有考虑产业间关联的存在,从而忽略了产业的改造升级存在协同影响。

事实上,某一产业的改革不仅会引起其上游供应商产业和下游客户产业的升级,其影响还会沿产业链继续向上下游扩散,导致其所在产业链的升级;而针对关键产业的改革则会因产业的网络化连接产生巨大的协同改革效果。产业间关联及关联强度可以通过构建产业网络实现。产品间存在普遍的投入产出关系,某一部门的产品除可能流向最终消费外,还可能沿产业链向下游部门流动,成为下游部门的中间投入。产品间因生产供需导致的广泛的投入产出关系把经济系统内各部门连接成网,形成产业网络[5],网络上节点代表各产品部门,有向边反映了产业间关联关系。某一产业为越多的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或某一产业需要越多的产业为其提供中间投入,则该产业节点的出度或入度就越大,该产业在经济系统中重要性就越大[6],针对该产业的改革就会影响更多的产业,从而产生更大的协同改革效果。

相似的研究成果很多,如Acemoglu等(2012)认为,因产业网络结构的非对称性,供应枢纽产业的生产率变动会传播到下游产业,导致其下游产业的生产率变化[7];张盛军(2016)以产业关联效应为依据,明确带动效应较大的产业,基于产业关联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情况[8]。赵亚萍和曹广忠(2014)采用灰色关联度等,基于产业关联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9]。但这些研究没有具体量化各产业协同影响力的大小。产业网络上的结构指标提供了分析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协同影响力的工具,从系统角度、在结构层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新依据,有利于从生产供给根源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产品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后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协同机理分析和产业协同影响力量化;二是选取鲁苏粤浙为样本,分析四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协同影响力;三是探讨产业协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最后做出总结。研究表明,基于产业网络结构视角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协同是客观有效的,充分考虑各产业协同影响力的不同,有利于系统化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提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二、产业协同机理分析与影响力量化

产业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升级,会因为供给关系影响下游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农业、金属制品、食品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对普钢的需求,影响下游机械、汽车、家电、船舶、能源装备、国防军工、高新技术产业等对优质钢的需求;会因为需求关系对上游铁矿石、焦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品行业产生影响。其他产业的升级也会影响其上下游产业,导致其上下游产业的产业升级,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产业协同。

产业间普遍存在的关联关系可以用产业网络描述。产业网络节点对应经济系统各产业,边代表产业间相互影响。产业网络上各产业地位和作用不同,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也不同,可以用产业网络结构来描述产业协同影响力的差异。本文选取一般结构、基础结构[10]和波及结构[5,11]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协同。

(一)一般结构与产业协同

加权出度较大的产业是经济系统的供应枢纽,加权入度较大的产业是经济系统的需求中心。供应枢纽和需求中心的升级具有更大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更多邻居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进行升级改造,具有更大的协同影响力。

(二)基础结构与产业协同

基础结构一般用基础关联树来刻画,基础关联树是以最少的边将所有产业节点连接起来的最大权生成树,刻画了产业网络最显著的供需路径,对整个经济系统起支撑作用。

基础关联树上的产业分为根产业、叶产业、主干产业和枝干产业四种类型。加权度最大的产业为基础关联树的根产业,对经济系统具有最大的支撑作用;加权出度或加权入度为零的产业为基础关联树的叶,叶产业位于树的终端,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基础关联树的最长通道(半通道)是反映产业间供需强关联关系的最长链条,是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关键途径,最长通道(半通道)上除根和叶外其他产业的集合为主干产业,主干产业间具有强烈的双向相互作用;其他产业构成枝干产业。

一般来说,根产业的升级具有最强的对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力,最长通道(半通道)上产业的升级能产生更显著产业链协同改革效果。

(三)波及结构与产业协同

经济系统中某一产业因技术、人员、知识等因素影响发生生产率等改变时,变化会因产业间供需关联沿网络路径梯次传递,直接或间接引起上下游其他产业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称为产业网络波及[5],所产生的影响为产业网络波及效应。产业波及分为后向波及和前向波及,分别用产业网络影响力系数(FC)和产业网络感应度系数(EC)来描述。产业网络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时,直接或间接引起后向关联产业发生变化的程度;产业网络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时,直接或间接引起前向关联产业发生变化的程度[2]。

波及效应是通过产业网络梯次传递的,因此k阶后向波及效应记为k-FC,k阶前向波及效应为k-EC,其中k为某个正整数。当赋权矩阵为Leontief逆矩阵时,产业 i的1-FCi和1-ECi则为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波及效应更大的产业的升级更够带动整个产业网络产业的升级,对所有产业的升级改造具有更大的协同效果。

三、鲁苏粤浙四省产业协同影响力分析

鲁苏粤浙是我国经济体量排名前四的省份,2016年GDP分别实现6.70、7.61、7.95和4.65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34.9%。四省均属沿海城市,具有相近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然而四省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鲁苏粤浙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③分别为(7.3∶45.4∶47.3)、(5.4∶44.5∶50.1)、(4.7∶43.2∶52.1)和(4.2∶44.2∶51.6),相异的产业结构深层次表现在产业网络结构的差异上。采用赵-模型,以2016年12月公布的鲁苏粤浙四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用韦弗指数分别过滤四省42产业间直接消耗系数确定临界值,构建反映产业间强关联关系的鲁苏粤浙产业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鲁苏粤浙四省2012年42部门产业网络

山东省产业网络包含42个节点,123条边,直接消耗系数和为13.06;江苏省产业网络包含42个节点,97条边,直接消耗系数和为12.28;广东省产业网络包含42个节点,109条边,直接消耗系数和为11.08;浙江省产业网络包含42个节点,128条边,直接消耗系数和为12.03。

(一)一般结构产业协同影响力

计算鲁苏粤浙四省产业加权出度、加权入度、加权度等一般结构指标,得到四省一般结构指标 值排名前20%的产业,见表1所列。

表1 鲁苏粤浙一般结构指标值排名前20%产业及相应指标值

由表1可知,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一般结构产业协同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①1号农林牧渔业和服务、12号化学产品和14号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是四省经济系统的供应枢纽,对下游邻居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协同影响力,其中12号和14号产业加权出度排名前三位,占据重要的供应地位;另外2号煤炭采选产品、3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25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和33号金融在四省经济系统中供应角色也较为重要,其产业协同影响力也相对较大;②11号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22号其他制造产品、28号建筑均是四省经济系统需求较大的产业,能够通过需求对上游邻居产业产生较大的协同影响力。

鲁苏粤浙四省一般结构产业协同也存在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①16号通用设备、25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在山东省相比在其他三省的供应角色更为重要,具有更大的供应协同影响力;②15号金属制品与29号批发和零售在江苏相比在其他三省与其他产业存在更多供给关联,具有更大的供应协同影响力;③广东省相比其他三省,20号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具有更重要的供应地位,6号食品和烟草与35号租赁和商务服务的供应角色也相对重要,从而具有相应的供应协同影响力;④19号电气机械和器材在浙江省相比在其他三省供应协同影响力更大。

(二)基础结构产业协同影响力

通过MATLAB编程求出鲁苏粤浙四省最大权支撑树矩阵,求得四省产业网络基础关联结构,采用NCINET绘图,得到四省产业网络基础结构树,见图2④。

图2 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基础结构树

表2是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基础结构矩阵,11→3代表11号产业给3号产业提供中间投入,直接消耗系数0.599表示11号产业为3号产业提供的中间投入占3号产业总中间投入的59.9%。

表2 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基础结构矩阵

由图2及表2可知,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产业网络基础关联树的根产业均为14号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业,其中,山东省主干有4条,链长12;江苏省主干有3条,链长12;浙江省主干有1条,链长15,根产业在主干上,分别如图2-1、2-2、2-4中画圈的产业链所示。广东省产业网络基础结构树的树根为20号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主干有3条,链长15,如图2-3中画圈的产业链所示。四省中,只有江苏省根产业不在主干上。意味着,鲁苏浙14号产业对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力最大,鲁浙14号产业还具有最大的产业链协同影响力;广东省20号产业对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力最大,同时具有最大产业链协同影响力。

(三)产业波及协同影响力

采用MATLAB编程,计算衡量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一阶波及效应的系数,即影响后向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影响前向产业的感应度系数。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1-阶波及效应系数大于1的产业汇总见表3。

由表3可知,鲁苏粤浙四省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中均不包含第一产业,说明四省第一产业的变化均不能显著影响其上游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中,除浙江外,鲁苏粤三省均包含第一产业,说明除浙江外,其他三省第一产业能通过供给显著影响其下游产业,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鲁、苏和粤。事实上,四省各产业通过产业波及产生的协同影响力各不相同,鲁苏粤浙四省对上游产业的波及协同影响力最大的产业分别为20号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4号产业金属矿采选产品、20号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14号产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说明这四个产业在对应省份具有对上游所有产业最大的协同影响力;鲁苏粤浙对下游产业的波及协同影响力最大的产业分别是12号产业化学产品、14号产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20号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14号产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说明这四个产业在对应省份具有对下游所有产业最大的协同影响力。

表3 鲁苏粤浙四省产业网络1-阶波及效应系数

四、产业协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由第三部分分析知,鲁苏粤浙四省各产业的协同影响力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事实上,各省市区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各产业在本省市区经济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从而具有不同的产业协同影响力。因此,各省市区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各产业协同影响力的差异。综合来看,产业协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以下三个启示。

(一)重视枢纽产业的作用

供应枢纽因技术、人才、信息等因素的创新发生的积极变革,能够通过产业间关联显著影响其下游邻居产业,引起其下游邻居部门的升级;同理,需求枢纽的升级会对其上游邻居部门产生显著协同影响。因而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高度重视枢纽产业的作用,若某省市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产业恰好是枢纽产业,则应重视其改革产生的协同影响;若改革的重点产业是枢纽产业的上下游邻居产业,则不能忽视其通过枢纽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协同影响。

对鲁苏粤浙四省来说,其供应枢纽分别为12号、14号;14号、12号;12号、20号、14号;14号、12号、3号。山东省产能过剩行业中,炼钢、炼铁、电解铝属于14号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业,平板玻璃、轮胎属于12号化学产品业,水泥属于28号建筑业,煤炭属于2号煤炭采选产品业,焦炭、炼油属于11号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对炼钢、炼铁、电解铝的改革,会对其下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等12个产业产生影响;对平板玻璃、轮胎等的改革,会对其下游农林牧渔业、煤炭采选业等20个产业存在影响;而2号煤炭采选业的发展受12号化学产品业改革的影响,28号煤炭采选业的发展受14号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业改革的影响。同理,可以分析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情况。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产业网络结构会发生动态演化,枢纽产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需要采用发展的观点,及时进行政策的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枢纽产业对直接关联产业的协同影响,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以产业链(群)为变革单元

基础关联树由多条“强关联”产业链构成,其最长产业链是产业间强相互作用的关键路径。产业链上的某一产业因内外部原因发生生产率改变时,这种变化会沿产业链传播,导致其向上游或下游产业发生变化。特别的,根产业若存在于更多产业链上,其升级会对更多产业存在积极影响。

鲁粤浙三省根产业均位于最长产业链上(鲁4条,粤3条,浙3条),江苏省根产业也处于次长产业链上,且根产业都是供应枢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关联树各产业链上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尤其重视最长产业链上的各产业及产业间相互影响,以及根产业在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一般来说,各省市区各产业会分别处于基础关联树不同产业链上,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必须采用系统思维,以产业链(群)为变革单元,统筹规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产业的波及作用

产业的波及协同描述了某一产业升级对其所有直接和间接关联产业的影响,反映了某产业对整个经济系统产业升级所起作用的大小。对鲁苏粤浙四省来说,对后向关联产业影响最大的产业分别是20号、4号、20号和14号,对前向关联产业影响最大的产业分别是12号、14号、20号和14号,且总体看,后向波及协同影响力较大的产业数量远远小于前向波及协同影响力较大的产业数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产业的协同影响力,整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上分析可知,在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产业时,除考虑产业个体特征外,还应重视产业关联特征,综合产业对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力、对产业链的协同影响力和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波及协同影响力三类作用,结合改革的具体目的,选定撬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杠杆产业和目标产业。

五、结 论

本文采用系统思维,基于产业关联,通过分析产业网络三类结构,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协同的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产业间存在普遍的相互关联,从而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产业选择时,除了考虑产业的个体特征外,还要考虑产业的关联特征,从而以系统思维,利用产业协同,更好地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根据鲁苏粤浙四省产业协同影响力分析结果,由于各省资源禀赋、产业规划与布局以及产业高级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异同,各省产业协同影响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对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力、对产业链的协同影响力和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协同影响力等三个层面。因而各省市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充分考虑产业协同影响力的差异,制定适合本省市区的具体策略。

(3)产业协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三:①重视枢纽产业对其邻居产业的协同影响;②把产业链(群)作为升级单元;③重视波及协同影响力较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供给系统的变革创新,须基于系统思维进行统筹安排。

注 释

①习近平在2016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②产品包含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

③ 201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三角标注产业为根产业,圆圈标识路径为最长链。

[1]黄茂兴.“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新理念,新空间与新动能——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7(1):I0003-I0004.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3]许光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奠定良好基础[J].理论参考,2016(2):24-26.

[4]廖清成,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求实,2016(4):54-60.

[5]赵炳新.产业网络理论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6]相雪梅,赵炳新,殷瑞瑞.产业网络结构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19-25.

[7]ACEMOGLU D,CARVALHO V M,OZDAGLAR A,et al.The network origins of aggregate fluctuations[J].Econometrica,2012,80(5):1977-2016.

[8]张盛军.产业关联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5):208-209.

[9]赵亚萍,曹广忠.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21-26.

[10]赵炳新,陈效珍,陈国庆.产业基础关联树的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江苏两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25(2):35-42.

[1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四省结构性关联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我在大西洋四省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智慧医院建设大情景下的现代急诊急救中心设计浅谈——衢州中心医院(四省边际中心医院)设计分析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水稻德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四省”丰产栽培技术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奇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