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分析与防范

2018-03-15 19:49闫琳
时代金融 2017年33期

闫琳

[摘要]校园贷,泛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的线上小额贷款业务。此类平台凭借审核周期短、放款速度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金暂时短缺的学生的消费需求,但是因为国内相关监管制度的缺乏,出现了导致出现了一批诈骗、高利贷性质的网贷平台,对行业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剖析了该负面影响产生的因素,并结合时下流行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出建立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信用模型构思,并从政府、贷款平台、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给出了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P2P 校园借贷 大数据 风险 防范

一、P2P及校园贷发展背景

P2P借贷产品形态借助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将传统的个人对个人贷款业务发展到互联网线上进行。从2005年上线的英国ZOPA平台,到2007年我国国内首家网贷公司成立,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改进,此类贷款产品经过大量市场检验而更加普遍更加成熟。随之发展的面向高校在校学生群体的P2P贷款业务被统称为“校园贷”。校园贷最早于2013年出现在部分高校之中,近两年,随着银行大学生信用卡相关业务被叫停,此类贷款平台从机构数量上达到发展高峰。

相对于普通P2P借贷平台层次众多的用户群体来说,此类校园贷款面对的适用人群更加专一化。在校大学生虽然在家庭背景、理财知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该群体仍然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大学生相较于已经参加工作的群体来说在年龄上更加年轻,容易接受新名词、新技术;二是在校生知识层次普遍较高,敢于操作;三是此類群体为电子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在同学之间容易互相盲目攀比;四是除少数奖学金、兼职工资之外,在校生没有固定收入,消费冲动。

二、校园贷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然而,发展巅峰的校园贷却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因为“乱”而成为焦点话题。校园贷产品众多,常见的代表产品包括趣分期、分期乐等等。虽然其目的都是为在校学生提供短期小额贷款,但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又根据资金的使用途径和学生的还款习惯做了相应的产品形态分化。其中用于助学贷款、创业和消费三种用途的平台类别为主力军。而这三大巨头中,又数消费贷款平台的数量最多、崛起最快。究其原因,不外乎其使用覆盖范围最为广泛,因此拥有最广泛的使用客户群和市场资源,其按照还款方式不同又分为分期贷款平台和贷款平台。

在校大学生使用校园贷平台时,根据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出借人和借款人两种身份。前者适用于手里有闲置资金,想通过理财投资赚取利息的学生;后者指通过平台获得贷款的学生。

与手续繁杂的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相比,校园贷款申请更加便利、手续更加简单。大多平台采用手机软件自助认证的方式完成用户信息采集、在线身份确认、审核评级以及贷款还款等流程。通常需要采集新注册用户的面部动作视频、父母身份信息、个人身份证及学生证等简单材料;部分平台无需出示财务证明。这也大大增加了坏账现象出现的风险。此外,一些平台以“零首付零门槛”的口号大肆宣传招揽用户,学生只需证明本科生的身份便可以轻松获得最低3万元、最高10万元金额不等的贷款,然而并不考虑其最终的偿还能力。

随着诸多对风险控制意识较差的校园贷平台的推广,这种只追求“审核周期短、放款速度快”的放贷模式暴露的问题随之显现。

当身份为出借人时,最常见的风险是校园贷平台的恶意欺诈、卷钱跑路;其次便是借款人恶意不履行还款义务,由于网贷平台尚未形成严谨的用户信息审核登记制度和专业的催帐业务团队。这就使得出借人的投资资金难以收回。

当身份为借款人时,将承受更多方面的风险。第一,无力还款。与放款口号“零首付零门槛”的大肆宣传相比,还款计算方法则相对模糊。据调研,校园贷还款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贷款利率、中介费以及该网站平台运营管理支出费用,还款年化利率平均值高达19%,加上其余费用,部分平台利率总额已然超过了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24%。第二,诚信问题。据数据显示,设立初衷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国家助学贷款坏账率高达8%,可见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第三,暴力逼债。当学生无力按时还款时,放贷机构通常不会提起民事诉讼,而是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学生资料进行催账、上门讨债,不免其中少数平台通过公开学生私密信息等非法手段给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三、校园贷问题形成原因

难以配套的金融监管体系、过分乐观的平台风险预估以及阅历不足的在校大学生等方面都应为校园贷运营隐患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平台缺少监管,存在恶意欺诈宣传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制度标准与管理措施,这就造成了无法从根本上判断运营平台的资质与性质。但是在校园贷市场巨大利益的吸引下,涌现出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小额贷款产品。尽管已经制定发布了类似《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法律法规,其中仍然不乏有伪装成校园产品但实质上为高利贷、甚至是诈骗的“黑色校园贷”,令学生难以分辨其真正性质而造成的上当受骗。

(二)平台风控能力差。客户审核不严格

专业的P2P业务包括一整套专业流程,从时间轴上按照发生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贷款前、贷款时和贷款后三大步骤。贷款前主要完成客户的信息资料获取及背景调查、信用风险评定等工作;贷款时,将借贷双方的需求进行匹配;贷款完成后,实时跟进还贷情况,在必要时提供催收服务。

然而目前大多数网贷平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征信机制,拥有专业催收团队的平台也是少数。前者没有审查其借贷双方有无放贷资格和信誉,后者在还贷遇到问题时没有及时的有效措施,由此贷款交易便有了潜在的危险性。

(三)学生缺乏基本的防骗意识和理财知识

初人大学校园,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拥有了一笔金额不多但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费”,这笔费用大多足以应对日常开销,但在面对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日益变换的时尚潮流时,时常容易引发“非理性消费”,除了在少数购物平台购买时选择分期付款以外,各种校园贷产品也经常被选择用来“救急”。

如果说非理性参与校园贷是因为在校生社会阅历不足,加之拥有盲目攀比心理但又经济来源有限,在借款时没有仔细权衡过贷款后果。那么坏账率居高不下则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部分学生存在诚信问题,其在发现无力还款时,没有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可以逃避还款责任。

四、校园贷乱象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在征信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例如P2P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借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借贷双方背景信息,尤其是信用相关数据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资金错配现象,以达到控制借款方发生违约风险的目的。

与传统的信用调查方式不同,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客户方方面面的信息例如日常消费能力、社交活跃度、理财习惯、借貸履约失约次数等日常交易数据作为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模型的重要考量。此类数据关系到日常生活各方面,不易造假并且覆盖面广泛,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可以用来建立用户的消费偏好模型以及信用评估模型。

全社会范围内大数据征信体制难以一时建立,但是可以在高校—这一相对单一的环境中,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日常,将学费住宿费缴纳、校园卡消费、图书馆借阅履约等多种因素纳入考核因素,建立针对在校生群体的大数据风险模型。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大力推动专业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同时积极主持参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现有技术发展背景下,尤其要利用好大数据相关技术优势,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全方位征信系统的建立。

(二)校园贷平台方面

校园贷平台应优化自身运营管理机制,提高规避内部风险的能力;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向,适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考察出借人与借款人信用资质,并且根据长期监测数据来动态实时更新信用评级管理;确保客户私人数据资料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对其造成损失;加强风险意识,预留风险储备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提供小额贷款,给予更低的还款利率和选择更长的还款周期的权利。

(三)学校方面

学校首先应落实各类补助金资助政策,建立合理有效的资助体系;其次,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防范金融借贷陷阱,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后,学校要积极参与收集并提供校园卡使用情况、学费缴纳情况等信息,配合高校大数据风险模型的建立。

(四)学生方面

在校学生要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做到不盲目攀比,拒绝非理性消费;学习经济学常识,掌握基本理财知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信做人、诚信立身;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及时向学校、家长等正规渠道寻求帮助,主动配合事情的解决。

五、总结

综上,校园贷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在校学生的日常消费,弥补了大学生信用卡停办的空白,但是良莠不齐的平台资质给市场良好运行带来了不可忽略的风险隐患。因此政府、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迅速行动,打造属于在校大学生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避免诱导消费、诈骗等案例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