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导语:
人,大概是这个地球上最爱迁徙的动物了——为了生存,为了事业,为了爱情……他们会毅然决然地踏上离家的征程;但是,人又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矛盾的动物——再决绝的出走有时也敌不过潜滋暗长的思乡之情的袭扰。白天黑夜,游子们心头萦绕的,常常是一种或浓或淡、或酸或甜的乡愁。许许多多的物象,都可以勾起他们的乡思;他们又每每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愁思幻化成一个个饱含深情的物象嵌入自己的诗文之中。这些寄寓着游子们无限深情的意象常常不拘一格——有植物,有动物,甚至是那些没有生命之物……
楊 柳
杨柳暗喻离别。“杨柳”一词中,“柳”字的谐音是“留”,这个“留”字传递着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意。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更有不少借杨柳来抒发思念之情的诗词歌赋。
【诗词飞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古为今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我读到的最早的与离别、与乡愁紧密关联的诗句。细思之,杨柳实乃表达思乡之情的完美意象——其形,绵软细长,恰似绵延的愁思;其名,谐音为“留”,可谓依依不舍;其迹,遍布天涯,总让漂泊者触景生情!
柳絮、浮萍
柳絮,亦称杨花。杨花姿态轻柔,暮春时节,随风飘荡,似漂泊天涯的旅人。所以古人常借杨花表达游子思乡之情或思妇怀人之感。
【诗词飞花】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清〕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古为今用】
古代民间传说中,有柳絮坠水而变为浮萍的说法,这一说法自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却巧妙地将空中的柳絮和水中的浮萍联系在一起。苏轼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便交代了杨花的来生、浮萍的前世,妙不可言。
飞 蓬
“飞蓬”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也称“飘蓬”“转蓬”“孤蓬”。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或感叹自己、友人身世飘零,或思乡念友的时候,多用“飞蓬”来寄托心曲。
【诗词飞花】
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北齐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古为今用】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永远都是根,一旦失去这个“根”,你就是一株蓬草,你就是一片飞絮,你就是一叶浮萍……你就永远没着没落,无依无靠。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家人思亲、游子思乡乃是久唱不衰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