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敏 张乘风 Song Limin. & Zhang Chengfeng
(1.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头脑风暴创意设计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表达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热衷程度、对某个事情的独特看法。颠覆性设计需要打破传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方式引起内心的共鸣,同时为越来越专业化的空间提供更多设计手法。
颠覆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每一个新作品,每一次新改变都是对以往的颠覆。从原始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网络设计,都遵从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韵律、反复等。现代颠覆性室内设计是通过创新思维风暴从空间的比例、大小和单位、材料的尺寸规格、灯光、多媒体、主题入手,对室内元素进行夸张、缩放、打破原有常规,造成一种超常的空间视觉,来获得高度的视觉刺激、产生意象的表征,凸显超现实的意味。如以超常的尺度极力渲染空间的敬畏之感,这是利用人对于景观感知与认知的心理行为,达到的空间个性化,它唤起了人对生活的感悟,内心的感动和坦然。但颠覆性设计不是盲目的追求,不是错误的表达,不是不符合某种精神本质的畸形作品,不是丑的艺术形式的作品[1]。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作为全世界保留到今天唯一的最完备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全面的概述设计建筑的方法,并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2]。
这是维特鲁威认为最重要的构成原则。他说“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3]”。他所强调的的法式是局部与整体、个体与大众、点与面、微观与宏观的安排要适合。其实这与我国古代的模数制不谋而合。
布置(diathesis)原则强调分配、强调构图,强调实际施工之前的图样,它实际上指设计师想像、想法、计划的表达。
任何物体不论呈什么状,它都必然存在着三个方向,它都有长宽高,比例(eurythimia)所研究的就是这三者之间的完美组合。在维特鲁威的心中比例是优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关系[4]。这种比例关系决定着物体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数制的概念,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尺寸上的协调统一,使整个设计看起来相贯通与适应。
其次,均衡(symmetria)是有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陪衬。在整个《建筑十书》中,均衡是维特鲁威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设计原则。
适合强调的设计细部,是细节,是生活的细节元素来象征某一事物。维特鲁威认为合适是匹配,是符合某种情景与主题的建筑物,例如维特鲁威举出其中一个女神庙的案例:维纳斯(Venus,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弗罗剌(Flora,罗马神话中的花神)、普罗塞尔庇涅(Proserpine,罗马神话中的女神)和泉神建成科林新式神庙具有适当的性格,出于性别的不同,需要用柔美的设计元素,设计师便从从大自然中汲取卷草纹、螺旋纹来装饰建筑物,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设计方案的主题与所要表达的方案的精神是一致的。一个好的设计方案一定是在仔细研究设计服务对象的生活起居的基础上谋划的,是人性化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步,习惯与适合是满足生活习性的一种最好的解说。
在我国与古代西方“设计”一词对应的词是“经营”,现代经营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是指房屋也有此意思。
维特鲁威的这些建筑的构成法则在现在看来都是精华,成为最珍贵的遗产流传下来,对我们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构成法则太过严谨,太过分的追求细节与局部量的比例关系,所以在现在设计中要大胆的打破这些规则,以新的设计方式来表达结构、形态与空间。
颠覆性室内设计方法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变革,是对维特鲁威以上设计方法的创新,通过新奇、夸张、变异、虚实、聚散、开合、轻重的手法达到某种主题效果[5]。
比例是指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是物与物量的关系。而尺度是指人与室内空间的对比关系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颠覆性室内设计往往通过尺度的缩放、比例的反衬来给人造成心理上的或压抑、或兴奋、或恐惧的感觉[6]。例如陕西博物馆大厅中兵马俑和小女孩的模型,同比例扩大身体,材质上一个是陶俑,一个是蜡像;年纪上一个成年,一个儿童;时间概念来说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两个角色的对比,使进入大厅的人们有一种敬仰与崇敬之感。感叹我们在伟人面前的渺小,感叹古人技术的精良,智慧的伟大。
韵律是有规律的抑扬变化,它是形式要素有规律重复的一种属性。节奏是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在设计中往往运用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是合乎客观事物周期性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形式[7]。维特鲁威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每一个建筑的空间,不管是从局部还是整体、是构成要素还是基础部分都按照某种节奏运动和某种韵律存在,只是节奏比较单纯,韵律比较有某种情趣。
颠覆性设计实际上是打破单纯的节奏和一味反复的韵律[8]。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新馆(图1),卢浮宫金字塔设计,当时设计方案并不为当地人看好,90%的法国人都反对,他们认为既是对艺术结晶的卢浮宫又是对古代埃及石头金字塔的亵渎。但是当设计完工时,他们不禁拍手叫好,成为法国新的地标。卢浮宫是古典建筑的代表,有着统一的节奏和韵律,而玻璃金字塔是现代的设计形式,没有遵循古典艺术的设计方法,它的建造是挑战性的、颠覆性的、冲破头脑的、打破常规的,无疑现在的它已是是法国人心目中的第二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是为活人设计的。远远望去金字塔与周围的卢浮宫旧馆,只能把旧馆当做背景,金字塔类似一个镶嵌在其中的宝石,因为它的独特,因为它的新奇、因为它所代表的是现代,颠覆性设计、所以它是成功的。
维特鲁威对时间的概念大都是从日月星辰几个方面来阐述的。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有机统一体的,他们从不同维度来展示生命、生活的延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信息化的普及,导致"时空差"在某种程度上被缩短了。人们的想象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延伸,颠覆性设计通过光影的形式来显现的[9]。光是时间的影子,通过阳光洒向大地,并且变换不同的角度,方向,温度,色调,情感。地点不一样,光影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1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场是一个人记忆的物质化、空间化,具体是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颠覆性设计中,主要是将内容化的东西视觉化,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当然“场”是在时间的烙印中不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文化性,传统型、稳定性。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厕所文化是避而不谈的。比如监狱空间是我们忌讳的话题。但是颠覆性设计反其道而行之,在重庆就有一家重口味的便便餐厅。他们的饮食的器具全是卫生洁具缩小模型,食品的造型和颜色甚至味道都来自厕所。便便主题餐厅颠覆的不仅是餐饮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理念、一种非传统、一种怪诞、一种非主流,一种从五官彻底颠覆的设计。
再如天津的“监狱风云”主题餐厅(图2)设计,在这里,室内的功能划分是按照监狱的布置环境设计,包间变成了监狱牢房,我们常见的地域命名的包间改而为之的是“水牢”“天牢”“禁闭室”“接见室”“放风区”等。材质是模仿真实监狱的铁栅栏,照明的方式是烘托氛围局部照明。家具陈设简单,装修简陋。“监狱”餐厅的主题的创建是希望人们珍爱自由,远离犯罪。顾客在这里用餐就是被这里的场所感所吸引,是我们在平常的餐厅所体验不到的。
装置艺术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材质、状态、巧妙的组合、裁剪、切削、布置等手法激发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情感[11]。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是在同一的背景空间内进行视觉上的排列组合,它脱离传统的设计方法,制作和加工也是现代高科技手法,在时间空间的概念里面传达一种控诉、一种感情、一种文化[12]。它可以用单一的两种元素表达丰富的内容,用当时性表达时间的延续性、用六维空间表达二维的效果。单一、干净利落、点线面冲击造成视觉的充斥是颠覆性设计最常用的手法[13]。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给我们提供基础的设计方法,与现代的思想相结合会产生更多的设计方法,有更多层次需要深入、更多文化的展现、更多的素材运用,颠覆性设计方法无疑给我们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艺术世界。
[1]黄开林,吴逸帆.现代艺术中的“丑”的美学价值[J].山西建筑,2017,(02):217-218.
[2]高杉.从《建筑十书》探析西方古代工程知识及思维方式[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古罗马)维特鲁威,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4][美]Kimberly Elam,谭浩译.分寸,设计:发现黄金比例恒久之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甘飞.体验时代的展示设计——颠覆性的展示因素分析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2007.
[6]刘金凡,张政,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2):24-25.
[7]徐守珩.道·设计:建筑中的线索与秩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赵晓悦,赵晓明.现代标志设计中对传统美学的颠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24-125.
[9]李琳,宋欣婷.颠覆的建筑:伊东丰雄和哈姆·库哈斯设计理念的探讨[J].ARCHICREATI ON,2008,(06):164-169.
[10]傅昊,张书鸿.基于形式语言理论下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语言特征[J].设计,2017,(07):64-65.
[11]吴刚.鹤鸣居,恰到好处的轻穿越——老民居改造的加减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110-115.
[12]李世慧.装置艺术视域下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形态拓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7,(01):77-78.
[13]范伟,黄瑾.“形意场”下装置艺术设计的空间创新表达[J].美与时代,2017,(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