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超 编辑 | 吴冠宇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出现在每年的3月6日前后。这时太阳的位置会到达黄经345度。
从这一天开始,春日渐暖,春雷始动,蛰伏于泥土深处过冬的昆虫们被惊醒,钻出地面,开始新一年的生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群芳谱》解释为:“雨水后十五日为惊蛰,蛰虫震惊而出也。”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在这十五天里,由于气温回暖,桃花纷纷绽放,绿树抽条,黄鹂站立在树梢上鸣叫,鹰化为鸠(古人认为鹰会在惊蛰时化为布谷)。
在二十四节气里,最有气势的,当属惊蛰。宋代诗人张元幹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写道:“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惊蛰之“惊”,源于雷。民间谚语说“春雷一响,惊醒万物”,雷动而物惊,既形象,又生动。但此时国内只有长江以南的地区,惊蛰前后才会出现春雷。北方大部分地方,一般是要到清明,才能听到真正的雷声。
惊蛰前后,冬令“九九”行到尽处,松土解冻。从惊蛰之日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季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不管是听到春雷的地方还是没有听到春雷的地方,农民都开始忙活起备耕、春耕、春播。所以这个时候在农村会是一片“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的景象。唐代诗人韦应物的 《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诗中所反映的便是惊蛰时节的农忙场景。在黄河流域,农民们为了巩固已有的入冬前的分蘖和争取早春分蘖,会努力浇好小麦返青起身水;还要耙地,“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馒跑了气”,春季风多,耙地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手段。
由于这时节的水分很重要,因此形成了很多与水有关的谚语。例如,“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惊蛰打雷,小满发水”,“未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惊蛰雷雨大,谷米无高价”,“惊蛰雷开窝,二月雨如梭”,等等。
惊蛰前后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便是二月二“龙抬头”。古人把龙想象成威力无比的动物,认为它主管云雨,能兴云作雨,主宰着农业的旱涝和丰欠。人们又认为,龙是一种冬季蛰伏的动物,春天才会苏醒。准确来说,就是到农历二月二,龙就要抬头了。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天地交泰,可促使万物生育。
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意思是说农历二月二,龙王露头,此后雨水渐多。到了这一天,北方地区流行理发,叫“剃龙头”,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这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水饺叫“龙耳”,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还要吃龙麟饼和龙须面。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在天文学上,有特别的意义,春分当日,太阳运行至黄经0度,也就是春分点。这一天,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的昼夜长度几乎相等。因此,古时春分也被称为“日中”“日夜分”。自此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开始变长,夜间时间变短。所以民间就有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谚语。
在气候上,春分也有“季节平分”之意。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春天的开始,立夏是春天的结束,前后九十天,春分正好在立春、雨水、惊蛰之后,每个节气15天,三个节气正好45天,恰好是春季的一半,所以春分有平分春天的意思。
春分时节,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了莺飞草长的春季。“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无论是耕种庄稼还是植树造林,这都是一年当中的最好时机。
有关春分的节气谚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而这两类大部分都和水有关。
一类为春分农事谚语,表现春分与农事耕作的相互关系。例如,“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无雨莫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分有雨病人稀,五谷稻作处处宜”,“春分无雨莫耕田,秋分无雨莫种园”,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农谚是因为在春分时节浇地保墒是各地重要的农事活动。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所以要加强蓄水保墒。在东北地区,春分时要整地保墒,顶浆塌垄,耙压平整土地,进行播前春灌和浇灌冬麦返青水。在华北地区,土壤已全部解冻,风多且大,升温很快雨水却较少,则要抗旱播种以保夏收。
另一类是春分节气谚语,根据春分当日阴晴冷暖风向等气象要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例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后旱晴”,“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南风,先雨后旱”,“春分有风发,郎中尽被杀;春分无雨下,郎中笑哈哈”。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据1913年出版的浙江《于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祈求庄稼丰收。春分之日,各地纷纷酿酒,据说是因为当日酿酒不仅日后会更加香醇,而且会使当年的庄稼收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