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节令殊胜之观音菩萨

2018-03-15 09:10崔月姣
紫禁城 2018年3期
关键词:观音菩萨幻化白衣

崔月姣

寂照慈威化不同 闻声清净得殊功

宋 彩绘木雕水月观音菩萨高一二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许多人口中的念念之词,这是观音菩萨心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佛教的地方就有观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因此观音信仰也被称作「半个亚洲的信仰」。

农历二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菩萨圣诞日。观音菩萨,梵文名为Avalokiteśvara,译作「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简称「观音」,是佛教中慈悲的象征。佛经中记载,他生于阿弥陀佛观想中的一道白光,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同时,他还是协助释迦牟尼成佛的八大菩萨之一,在佛教中地位崇高。有关观音的经典最早可追溯至曹魏时期,在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三》中记载,观音可幻化不同的形象,「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成就功德,并宣称只要人们一心称颂观音名号,便可解脱七难(火、水、风、刀杖、鬼、枷锁、怨贼)、三毒(贪、嗔、痴)。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闻声即来、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无疑成为人们内心向往安定、「离苦得乐」的心灵依托,随之而来的是众多观音经典的译承和形象上的创造。

清康熙 铜鎏金四臂观音高七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莲花手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送子观音等等皆为观音菩萨的变化身,显、密教经典的不同使得观音菩萨存在不同的形象,当然也有世俗化的演变。时至唐代,观音形象得到极大丰富,《历代名画记》称唐代周昉「妙创水月之体」,于胜光寺「塔东南院绘水

月观自在菩萨」。水月观音自唐代始创至五代、宋时期逐渐流行,常表现为半跏趺坐于山岩,一手支于身侧,一手抚膝的悠闲姿态,在绘画中还常绘有竹林、山水,身后绘圆光。但水月观音之名在佛教经典中并无记载,也无造像仪轨,其形象是观音信仰盛行之下佛教艺术本土化和这一时期佛教宣讲空性与唯识观的结果。「水月」二字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是一种隐喻象征,「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华严经》),白居易所作《画水月菩萨赞》,「静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所说的也正是「诸法空相」的思想。以特定的某种形象特征来隐喻佛教思想的还有我们熟知的白衣观音,就是以白衣来象征观音菩萨纯净的菩提之心。

自元代起藏传佛教开始深入宫廷,继而影响到明清宫廷的观音信仰,并在清代达到极盛,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四臂观音。四臂观音为六字真言所幻化,具有大慈大悲的胸怀和增福延寿的实际功用。由于与帝王期盼多寿的愿望相契合,这使得四臂观音成为清宫中数量仅次于无量寿佛的造像。康熙皇帝就曾为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制作了一尊四臂观音,供奉于慈宁宫后殿的佛堂,希冀「赖菩萨感应」,保佑圣祖母万寿无疆。

猜你喜欢
观音菩萨幻化白衣
白衣赞歌
The Beasts Within
幻化兽
白衣英雄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白衣渡我
天外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