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沈阳 110161)
为构建适合辽宁地区的水稻高产耕层机械化作业模式,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根据秸秆在耕层内的分布情况,设计多种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作业模式,并选择配套机具进行作业。通过观察分析秸秆残存对秧苗的影响,确定作业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完善相关技术参数,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机械化作业模式。2018年春,针对秸秆在耕层内的分布情况,将作业过程设置为秸秆粉碎、高速旋耕埋茬、水泡田、打浆平地4个作业环节,旨在为构建秸秆还田高产耕层提供借鉴。
试验于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块地表平整,上年度收获后秸秆平放地表。根据合作社生产安排及农艺要求,试验于2018年4月3日——5月24日期间完成。
2017年收获后,秸秆整齐平铺于地表,过冬期间损失很少,符合全量还田要求,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耕层秸秆残留情况Table 1 Residue of straw in ploughing layer
针对秋季机收水稻秸秆整株铺放地表的情况,设计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作业模式,作业过程为:秋收后秸秆全量覆盖地表→春播前秸秆粉碎抛撒→高速旋耕掩埋秸秆→放水泡田→打浆平地。试验机具及其配套动力见表2。
表2 试验机具及其配套动力Table 2 Test machine and matched powder
试验地块单池尺寸为75 m×55 m,故取样点位置设置如图1所示。单点取样面积设定为1 m2(1 mx1 m)。
图1 数据采集点示意图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data collection point
4JH-168型秸秆粉碎还田机工作效率高,粉碎长度10 cm,抛撒均匀。采用雷沃1204拖拉机作牵引动力,动力输出轴转速 720 r/min,切刀轴转速 2 570 r/min,作业方向为垂直秸秆倒伏方向。
经现场取样测试,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到达90%以上,符合作业标准要求;秸秆抛撒均匀度为83%,达到标准(≥80%)要求。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效果比2017年明显提高,这是因为拖拉机动力增加和更换新的粉碎刀片,解决了水稻秸秆切不断、缠刀等问题。抛撒均匀度明显提高的原因是作业期间风力小。
要取得良好的作业效果,需注意如下几点:动力满足作业需要(建议74.6 kW以上);刀片及时更换;作业时风力小于3级,且秸秆充分干燥。
秸秆粉碎后直接进行翻耕埋茬试验。由于2017年秸秆粉碎后直接旋耕埋茬的效果不理想,故增加翻耕环节,通过深翻(30 cm)把碎秸秆埋入土层还田。
作业试验结果显示,掩埋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如下:1)动力不足。配置的1204拖拉机前驱动失效,影响翻耕效果;2)缠绕严重。采用7组犁结构,增加了缠绕可能性;3)作业速度慢,扣垡效果不好。
2.3.1 1GK-210型旋耕机1GK-210型旋耕机具有碎土能力强、耕深稳定、耕后地表平坦、碎茬效果好等特点, 耕作效率可达 0.53~0.67 hm2/h, 作业深度达 20 cm;变速箱、开垦刀的使用寿命提高3~5倍,且不需要更换刀具就可同时用于旱田和水田灭茬整地。
翻耕埋茬作业后进行旋耕作业,与2017年直接旋耕作业相比,秸秆掩埋效果明显提高,若翻埋深度达25 cm以上,则效果更好。不足之处是增加的翻耕作业环节增加了机具进地次数及作业成本。
2.3.2 1GLZ-230A型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秸秆粉碎抛撒后,直接采用1GLZ-230A型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进行埋茬作业。1GLZ-230型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由动力部件、履带式底盘部件、操纵部件、旋耕机部件组成,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主要为水作机具,在南方应用普遍。为验证此机具的旱旋埋茬性能,开展尝试性试验,试验效果较好,但相比水作有一定差距。
插秧前行打浆平地作业,作业后采集打浆深度、单位面积秸秆漂浮量进行还田效果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打浆平地作业试验结果Table 3 Test results of pulping level the land
由表2可知,打浆深度平均为14.4 cm。通过对地表秸秆的采集观察,秸秆量较作业前有所增加,分析原因是打浆作业将已经埋入土层中的秸秆搅动出来,并随着水量增加而增多。
插秧后观察秸秆残留情况,考察秸秆还田对机械插秧及缓苗的影响。通过对插秧后地表情况观察可知,残留秸秆并未影响机械插秧作业,秧苗也未出现倒伏现象;地表有气泡冒出,应是秸秆腐烂产生的。挖取耕层内秸秆可见,其已经开始腐烂发酵。
作业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粉碎作业效果较好,1GK-210型旋耕机的旋耕埋茬作业效果优于1GLZ-230A型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但不足之处是作业环节及机具下地次数多。通过观察插秧后地表情况可知,残留秸秆未影响机械插秧作业,秧苗也未出现倒伏现象。该模式的整体作业效果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