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与后续绩效:一个研究综述

2018-03-15 00:43陈阳阳姚梅芳
税务与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业者经历经验

陈阳阳,姚梅芳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创业最典型的特征是不确定性,最明显的指标则是高失败率。Romanelli等学者意识到研究创业失败的重要性,从问题原因上进行探究并尝试寻求避免失败的方法。[1]而McGrath认为失败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值得学习,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技能,扩大其获得创业机会的范围。[2]在我国,自古就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采纳新知识并转化为更具有效率的应用能力,进而取得成功。无论是失败规避还是失败学习,目标都是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即成活率和绩效水平。过程视角下,注重探讨创业者从失败中恢复到再创业的过程,重点在于创业者的归因行为;认知视角下,重点关注经历创业失败后创业者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特别是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转变的差异及原因。[3]经历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的结果可以检验经历的影响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创业失败为研究主题,整合过程与认识学派的研究,剖析创业失败与后续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机理,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二、创业失败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们对于创业失败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共识,常与经营失败、企业关闭、歇业等混淆。Thorburn[4]和Wennberg等(2010)[5]认为相较于企业走向资不抵债和破产,那些绩效表现差的企业先行自愿退出更为常见,有必要厘清创业失败与退出概念。就个体层面而言,创业者从创业企业退出,具体表现为退休、收回投资或者寻求其他雇佣机会等(Headd,2003;DeTienne,2010)[6,7],这种主动的退出常被视为积极的,而由于财务表现不佳被迫退出的多被定义为失败(DeTienne,2010)。[7]对于公司而言,创业企业从市场中退出,如自愿提前清算关闭企业、出售给其他企业(被收购)等均可被视为退出(Headd)。[6]而由于财务上难以为继被强迫关闭的公司和由于不能提供充足资金回报而关闭的公司(Coad)[8]以及公司的资产不足以进一步获得收益的公司(Wennberg 等,2010)[5],由于其经济上不可持续,多数学者将其定义为失败。这里区分创业失败与创业退出的标准主要是创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创业者的自愿性,由于公司财务出现问题导致创业者非自愿退出的称为失败,反之则称为退出。从创业退出维度对创业失败的界定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基于归因论的视角,将企业关闭的原因考虑进其中,多指向创业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业务终止的情况(Headd,2003;Shepherd等,2009)[6,9];而从认知论的视角,学者们(Cannon和Edmondson,2001;Politis和Gabrielsson,2009)认为未取得预期的结果即为失败,这里定义的失败更多指创业者感知的创业失败。[10,11]

本文认为,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确定。现有关于创业失败的研究多针对个体创业,难以将创业者从公司中分离开来(Ucbasaran等,2013)[12],经常将创业企业失败等同于创业失败,而忽略创业者的认知。Crocker和Wolfe(2001)指出,当创业者以自我价值作为赌注时,丧失自尊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失败了[13];Khelil(2016)根据收集的105个失败创业者的实验数据,认为没有典型的失败的创业者可以涵盖所有的情况,创业失败的定义及分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14]Jenkins 等(2016)的研究则从个人、企业、主观和客观四个维度对创业失败及其评判标准进行了分类[15],判定公司失败时,客观上,破产、不能引入新资金与不能在现有所有权和管理权下继续经营等事件标志着创业公司失败(Shepherd,2003)[16];主观上,取决于退出时创业者对企业绩效的判定,由于差的绩效表现导致企业关闭而不是由于其他原因退出。判定创业者失败时,客观方面与可选雇佣机会的人力资本回报有关,这是与Gimeno等提出的性能阈值理论相应,即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影响他们期望接受的最低绩效水平;主观方面的判定是基于失败的影响,如财务、情感、从失败中恢复、学习等,主要是个人对于失败的回应。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经历过创业企业失败的创业者。

三、创业失败与后续绩效的关系

在研究创业失败与新企业绩效关系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于过程视角,将创业失败视为一种经历,探讨其与后续绩效间的关系;二是基于认识视角,探讨对失败的认知和思考对后续绩效的影响。

(一)创业失败经历与后续绩效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学者们发现创业者先前经验,特别是创业经验,是创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17]在量化时,大多数只考虑了量的影响(创业经历的时间和次数),忽略了质的作用(如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区别、经验水平的高低等)。本文认为,这里界定为创业经历更为确切。从语义上来看,经历是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强调的是事情的体验;而经验更多指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注重于知识的获得,两者区别明显。从研究结果上看,创业经验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结论尚未统一(积极促进、消极影响或者不相关),Starr等认为创业者从先前创业过程中获得的优势和教训,后续绩效表现取决于优势和缺陷的博弈结果,如果优势被抵消,则很难产生更高的绩效。[18]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量变是不显著的、渐进的,而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推广到经历研究,经历的质变研究(由失败到成功)对于后续绩效的影响可能是不同寻常的。学者们通过实证、访谈、叙事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相差甚远,不相关、积极影响、倒U形关系等结论均有出现。

从变量选取的角度来看,造成不同影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1)失败经验的量化问题。将失败经历的次数等同于失败经验,好比学生曾就读过的学校的数目等同于获得知识的多少[19],忽略了失败程度和规模的影响。并不是每次失败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同的,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是可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必要进行细分区别。(2)创业绩效指标。衡量创业绩效的指标不同,有的用成长绩效,有的用财务绩效,还有关注创新绩效、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这些指标的关注点不同,结果难免不同。

(二)创业失败认知与后续绩效

基于认知视角,学者们从经验学习、选择学习和认知偏差三个理论来分析创业经历与后续绩效的关系。[20]本文参照Mitchell等对创业认知研究的定义:创业失败认知可以定义为以创业失败的发生和恢复为情境,关注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和恢复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风格,进而归纳出对今后创业成功有用的认知和决策过程。[21]因此,本文从情绪管理、认知发展和失败学习三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并评述。

1.情绪管理。学者多将创业失败与失恋或者失去爱人等情况进行类比,认为都会让人产生悲伤,进而引用相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Ucbasaran等通过对英国576名创业者的调查,指出相比初创业者,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表现出乐观的情绪的可能性更小。[22]对此,Shepherd总结出两种悲伤恢复的过程:损失导向和恢复导向。前者强调面对并处理损失,后者则是回避和转移注意力,并认为这两种恢复过程结合起来的双环过程比单一过程能够更快地减少悲伤程度,进而促进失败学习,提高后续创业绩效。[16]Shepherd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预期悲伤作为调节因素,说明在一定程度内,预期悲伤可以作为减少失败引起悲伤的机制,可以推动后续创业活动。[9]在谈到情绪对后续创业活动的影响时,多从恢复和学习的角度进行考虑,这就涉及到对待失败的态度问题,对此,我们将其归纳为认知发展进行解释。

2.认知发展。由于失败偏见,早期对于失败的研究关注的是分析原因,避免失败。McGrath的研究指出了失败的价值后,如何对待失败、失败对今后创业的影响等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主流。[2]如上所述,失败能够普遍地引起创业者的悲伤和消极情绪,但是对待失败的态度却并非全部消极。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面对失败,他们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Politis等[11]和Singh等(2015)[23]发现创业者会积极地应对失败相关的耻辱,主要从意识到失败的价值和正视创业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这种顿悟(epiphany)的影响因素未能进行深度探究。对此,Hayward等详细探究了自信对情感弹性和后续创业绩效的影响,指出创业者越自信,情感和认知弹性越强,越有利于从失败中恢复。[24]他们将失败视为一种纠正过度自信和认知偏差的经历,其改变了原有的创业思维和决策模式,进而提升后续绩效。Hsu将心理所有权引入到创业失败中,指出失去事业时,创业者失去了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25],根据损失厌恶理论,创业者会选择重新进入创业。风险投资者认为这可以提升创业者的自我意识,从而更愿意注资[26],进而提升绩效。还有学者尝试将自我怜悯、心理弹性等心理学构念引入到失败研究中,以便更好地探究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但受到实证可操作性的影响,定量研究较少,多为理论构念。特别是涉及心理学方面,可能情景模拟实验是更好的方法,但受制于目标群体的特殊性,也较难进行。

3.失败学习。现有研究主要从经验学习角度出发,创业者个体通过学习和信息转化将失败经历转化为知识、思维和能力,进而影响后续绩效。Politis指出经历较多失败的创业者偏好效果逻辑,多选择探索式学习[27],寻求变异和突破,从而改变原有思维模式甚至职业取向(短暂或螺旋形职业取向),进而影响后续创业行为。Yamakawa等将学习作为失败内部归因促进后续企业成长的解释机制来分析,通过对200家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创业者的分析,发现创业者的认知严重影响失败经历与未来创业间的关系,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从失败中学习并且在二次创业中受益。[28]Cope[26]和Toft-Kehler等[29]同样质疑失败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用于后续创业中,他们认为这与先后创业的具体情境有关,受创业者之前的创业经验、通用知识、具体行动相关的专有知识等条件的影响(Petkova[30])。总体来看,经验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结果和应用虽有不同的争论,但大多认可失败学习对于后续绩效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前提条件(调节变量)的确定。然而对于失败学习对后续绩效的影响机制(中介变量)则鲜有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创业失败经历与认知和后续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尚无清晰有力的解释。从影响因素方面来看,有以下几方面:(1)创业活动的情境依赖性。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创业成功的表现是相似的,有据可循的,而失败则各有原因,进而学习结果各不相同。再次创业的情境与前次创业情境是否相似?知识是否可以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否会直接影响后续绩效表现?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来看,无论国内外的研究均集中在发达地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而现有创新创业政策多针对初次创业者,再次创业时不享受上次的优惠待遇,之前获得的失败经验是否足以应对新弱势?相比一般组织失败,创业失败更具有离散型和碎片化的特征,因此在研究时,应更加关注情境的依赖性和特殊性,综合考量,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细化到地域、行业、不同组织结构等条件下进行深入探讨。(2)创业者个体与组织间的互动。从创业失败的定义来看,多是研究创业企业的失败,而创业失败经历和认知的研究对象是以创业者个体为主,后续绩效则是组织的表现。这种“组织—个体—组织”的创业者个体与组织的互动,每一层次传递的影响因素不同,形成结果不同,特别是个体经验如何转化为组织知识和能力的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3)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从失败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关闭、破产等均表明组织不复存在,再创业前均是创业者、创业团队的个人行为,因此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影响了该过程的发展和走向。可借鉴传统意义上的特质论,并综合个人价值观、心理弹性、心理所有权、个人经历等内容,分析创业者个人特质对于失败经历与后续绩效的影响。对于连续创业者而言,失败经历对后续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现有关于创业失败经历和认知与后续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可简单梳理如下(见表1)。

表1 创业失败经历与后续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四、创业失败对后续绩效的作用机理

赵文红等认为创业经历不直接作用于创业绩效,而是通过创业学习产生影响。[40]郝喜玲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创业失败经历向创业思维、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转化,进而影响后续绩效。[3]本文认为创业失败本身作为一种创业经历,其转化为经验需要经过情绪管理、认知发展,最后通过学习,产生思维的转变、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通过管理、战略的实施作用于再创企业,进而提升后续绩效。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阶段的转变:

第一阶段:经历—经验。经历不等同于经验,多次创业经历只是次数上的增加,不能代表经验的丰富。经过认知过程,经历才转变为经验,才会进一步对后续创业产生影响。创业失败作为事件本身是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创业者如何对待这一经历才是问题的关键。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转化为不同的应对态度取决于创业者之前的经历、知识储备和个人特质等。客观地面对失败,认识失败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元认知、类比思维、复杂思维等思维方式的相互作用[41],极大程度地改变创业者心智模式、思维方式和认知逻辑,从而完成经历向经验的转变。

第二阶段:经验—能力。经验不等同于能力,也可能是纸上谈兵,只有转化为具体情景中的行为才能进一步作用于后续绩效。尹苗苗等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相关能力、战略相关能力、网络相关能力、管理相关能力和领导相关能力五个维度。[42]赵文红等通过分析文献,将失败学习对能力的提升归纳为三方面:机会搜寻和识别的能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创业者及其团队自我管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43]本文认为,创业失败经验还可以转化为创业者及其管理团队的战略和管理相关能力。回顾整个创业过程,从萌业创建到具体运营,无一不受创业者决策速度和质量的影响。对于失败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反思和学习,也是创业者需要重点关注和总结的。再次创业时,失败经验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和超载的信息,能够识别出哪些是新企业成功的要素和组织活动应该关注或者避免的,进而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实施战略,实现经验向能力的转变。

第三阶段:能力—绩效。现有关于创业能力与绩效的研究认为,创业者的能力直接体现在应对和处理创业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决定了完成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进而影响绩效,二者是正相关关系。[44]与初创业者相比,经历失败后的创业者在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识别风险、应对新进入缺陷和危机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重蹈覆辙。当识别出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时,连续创业者会“有计划的失败”或者选择创业退出路径,避免损失的发生或者扩大,这无疑对于下一次创业是有利的,总体来说会提高后续绩效。值得注意的是,创业者将失败经验转化为能力作用于后续创业时,还应注重情境的适用性,结合跨情境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进行。盲目地将失败经验转化为能力延伸至后续创业行为中,可能会再次失败。

五、研究评述及未来展望

总体上,创业失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失败后的行为,如失败学习、后续创业意向和表现等。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虽然当前理论进展在理解失败的独特性方面有所探索,但缺乏对创业失败到后续创业间的过程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同时,现有研究主要从创业失败经历和认知两方面对后续绩效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但结论并不一致,特别是创业失败认知中的情绪管理、认知发展和失败学习三部分,彼此之间存在顺序关系和交叉影响,需要进行整合、分析。关于创业失败对后续绩效的影响,整体而言,缺少完整的链条来阐明作用机制和对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本文认为,整合过程论和认知论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阐述创业失败对后续绩效的机制,完成了“组织—个体—组织”的学习及学习成果的转化,或许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但是这种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检验,如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跟踪对比研究,这对于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理论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创业失败率持续居高不下,如何利用失败创造出价值,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

1.创业失败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创业失败的定义是研究的基础,现有的定义多从某一方面(如财务视角、归因论、认知论等)出发进行的定义,难以描绘创业失败的全貌。从研究主体来看,定义多是侧重企业的失败,较少关注创业者自身的失败,而这对于失败认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企业失败,创业者能够相对较快地平复情绪,而且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反思学习;而创业者失败,创业者则多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反思的过程,更多是自身思维结果和认知逻辑的调整,应该进一步区分说明。从程度上看,现有的定义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区分出失败具体进行到哪一步,是萌芽期的失败还是运营中现金流出现问题等近失败的情况或者是进行了破产清算等完全失败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失败对于创业者的影响不同,能够从中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也是不同的,进而对后续创业影响也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程度细分。

2.创业失败学习。现有研究认为失败的学习价值对后续创业成功至关重要,进而对于学习的研究也是最多,但缺乏广泛的认同和解释力,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梳理这些文献,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创业失败,是将其作为事件、经历还是情境,这涉及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是完全不同的,而现有研究中鲜有进行甄别,难免产生不同的结论。经典学习理论将创业失败视为一项经历,侧重信息的获取与转换过程,通过感悟、分析、反思或者实践的方式,将经历转化为经验。而社会学习理论将创业失败视为学习的情境,强调以生态学的方法对情境进行认知学习,产出以行动为目的的知识,更符合创业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学习不局限于自身的失败,还可以从相关行业、企业中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间接观察学习,这些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应用。未来研究中,可以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进行创业失败情境学习的研究,进一步区分不同学习主体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在此基础上整合经验学习的成果,构建综合性创业失败学习的框架。

3.研究方法和量表开发。现有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整体比例不高,更多是从理论上进行机理阐释或者提出命题以后加以研究证明。实证研究的缺位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量表开发问题,二是数据收集受限。现有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多延续了初次创业活动的研究量表,针对创业失败相关研究进行开发的量表较少。由于创业失败中很多概念和研究主体有待进一步确定,难免量表开发缺位。但创业失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依赖性,与一般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不同,根据具体情境进行量表开发是极为必要的。出于“失败污名”的考虑,大多数创业者对于自己的失败经历较为回避,不愿意谈及,因而较难收集大量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因此应在研究方法上进行突破。如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长期跟踪失败过的创业者,观察其后续行为表现,根据具体情境对相关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构建和验证创业失败相关理论;采用访谈调查的方法,通过创业者的叙事来分析背后的逻辑思维,验证分析现有理论;采用实验的方法,模拟创业失败的场景,采取对照组的方式揭示创业失败对后续绩效的作用机理和不同条件下的个体表现的差异。随着创业失败研究视角的拓展,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研究方法进行,更多角度地拓展研究的范畴,进行机理阐释和说明。

4.多学科融合的视角。现有关于失败研究多是基于认知论和过程论的视角,由于创业失败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应融合多学科视角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剖析失败与后续创业的关系及机理。现有研究中多将创业失败视为突发事件,从财务稳健性的视角来看,失败是可以划分阶段也是有指标可预测的,如股东资本占总资本比例、销售现金流量率、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等指标都可以用来预测失败。[45]基于预警理论,创业失败是可控的或者说可计划的,那么如何控制失败,不同程度(或阶段)对于后续绩效是否有不同的影响等问题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特质论的视角来看,失败发生后,创业者再次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创业者个人特质影响从情绪管理到失败学习整个失败认知过程,同样也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效果和机理鲜见相关研究。后续再创业时,创业者个人特质与初创业者有哪些不同,对于后续绩效的影响又如何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从战略管理的视角,个人知识、能力转化为企业绩效中间需要由个体施加到组织上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运营和战略实施。现有研究中缺乏对这样的“桥梁”的研究,有必要对比前后战略选择的不同和管理的区别,进一步揭示不同情境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失败对创业战略选择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对于后期绩效如何影响,是影响其成长绩效还是盈利绩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显然可以扩展现有对创业失败与后续绩效的研究视角,增进对于二者间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

[1]Romanelli E. Environments and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Start-up: Effects on Early Surviv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34(3):369-387;31.

[2]McGrath R.G. Falling Forward: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 24(1):13-30.

[3]郝喜玲,张玉利.认知视角下创业失败研究述评和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8):3-14.

[4]Thorburn KS. Bankruptcy Auctions, Costs, Debt Recovery, and Firm Surviv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337-368.

[5]Wennberg K,etc.. Reconceptualizing Entrepreneurial Exit: Divergent Exit Routes and Their Driv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 25(4):361-375.

[6]Headd B. Redefining Business Success:Distingushing between Closure and Failur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1(1):51-61.

[7]DeTienne D.R. Entrepreneurial Exit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Entrepreneurial Process:Theoretic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 25(2):203-215.

[8]Coad A. Death Is Not A Success: Reflection on Business Exit[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4, 32(7): 721-732.

[9]Shepherd D.A.,etc.. Moving Forward: Balancing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Costs of Business Failur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 24(2): 134-148.

[10]Cannon M.D.,Edmondson A.C. Confronting Failur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hared Beliefs about Failure in Organizational Work Group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1, 22(2): 161-177.

[11]Politis D.,Gabrieflsson J. Entrepreneurs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and Research,2009, 5(4):364-383.

[12]Ucbasaran D.,et al. Life after Business Failure: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Business Failure for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 39(1):163-202.

[13]Crocker J., Wolfe C.T.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J].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593-623.

[14]Nabil Khelil. The Many Faces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sights from An Empirical Taxonom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6,31: 72-84.

[15]Anna Jenkins,Alexander McKelvie. What is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6, 34(2): 176-188.

[16]Shepherd D.A. Learning from Business Failure: Propositions of Grief Recovery for The Self-employed[J].2003, 28(2): 318-328.

[17]Birley S., Westhead P. A Comparison of New Businesses Established By “ Novice” and “Habitual” Founders in Great Britain[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4,(12):38-60.

[18]Starr J., Bygrave W.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Prior Startup Exper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ultiple Venture Entrepreneurs[M]//Churchill N.C.,et al.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Wellesley, MA: Babson College, 1991:213-227.

[19]王瑞,薛红志.创业经验与新企业绩效:一个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6):80-84.

[20]窦军生,包佳.连续创业:文献评介、整合与新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4):90-104.

[21]Mitchell R.K., et al. The Central Ques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1):1-27.

[22]Ucbasaran D. Westhead P, Wright M.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by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2):99-115.

[23]Singh S.,et al. Failed, Not Finished: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Venture Failure Stigmatiz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5,30(1):150-166.

[24]Hayward M LA, et al.Beyond Hubris: How Highly Confident Entrepreneurs Rebound to Venture Agai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6):569-578.

[25]Hsu D.K. This is My Ventu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n Intention to Reenter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2013,26(4):387-402.

[26]Cope J. 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7):373-397.

[27]Politis 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4):399-424.

[28]Yamakawa Y., et al. Rising from The Ashes: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Venture Growth After Entrepreneurial Failur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39(2):209-236.

[29]Toft-Kehler R., et al. Practice Makes Perfect: Entrepreneurial-experience Curv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29(4):453-470.

[30]Petkova A.P.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Performance Errors[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9,5(4):345-367.

[31]Parker S.C. Do Serial Entrepreneurs Run Successively Better-performing Business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5):652-666.

[32]Yamakawa Y.,et al. Revitalizing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 for Future Entrepreneurial Growth[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0,30(6):1-11.

[33]Leoncini R. Learning-by-failing,An Empirical Exercise on CIS Data[J].Research Policy,2016,45(2):376-386.

[34]于晓宇,陶向明.创业失败经验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倒U形关系:创业导向的多重中介作用[J].管理科学,2015,28(5):1-14.

[35]王华锋,等.创业失败、失败学习和新创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7,(4):94-103.

[36]Wolfe M.T., Shepherd D.A. “Bouncing Back” From A Los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motions, and Failure Narrativ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39(3):675-700.

[37]赵文红,孙卫.创业者认知偏差与连续创业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7):1063-1070.

[38]郝喜玲,等.创业者的目标导向、失败事件学习与新企业绩效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100-110.

[39]于晓宇,蔡莉.失败学习行为、战略决策与创业企业创新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13,(12):37-56.

[40]赵文红,等.连续创业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管理学报,2014,(2):293-301.

[41]Byrne O., Shepherd D.A. 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of Emotion, Cognition, and Making Sense of Business Fail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3):375-405.

[42]尹苗苗,费宇鹏.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状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0):22-30.

[43]赵文红,等.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5):95-105.

[44]谢雅萍,黄美娇.创业者创业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研究模型述评[J].技术经济,2013,(5):54-61.

[45]Laitinen E.K. Prediction of Failure of A Newly Founded Firm[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4):323-340.

猜你喜欢
创业者经历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经验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