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娇, 胡静波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我国产业发展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影响,同时产业自身的内部结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积累,暴露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新常态”阶段产业结构变迁特征更加明显: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滑,失去了对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到2016年增加值比重已经跌破了40%;第三产业增速提升。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价值持续攀升,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因此,有必要探究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或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学术界关于第三产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在理论上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存在截然相反的著名假说。鲍莫尔[1]率先提出了服务业“成本病”假说,他认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流向了生产效率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部门。福克斯[2]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了“成本病”假说,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导致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因福克斯与鲍莫尔的研究结论相似,因此学术界通常将二人的研究结论统称为鲍莫尔—福克斯假说。此后,相关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部分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检验认同了鲍莫尔—福克斯假说。但是,Peneder[3]研究认为,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的是社会资源由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流动所带来的“结构红利”。“结构红利”假说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而李翔等[4]研究认为,鲍莫尔的“成本病”假说与“结构红利假说”产生分歧源于指标和数据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成本病”假说可能是“结构红利”假说中的局部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处于新旧更替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总量上看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5.1亿元, 而2015年增加到了346 149.7亿元;从劳动力比重看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2.17%,而2015年增加到了42.4%;从对经济贡献度看 1978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8.4%,而2015年达到了52.9%。现阶段“稳增长,调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研究第三产业生产效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鲍莫尔(1967)构建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该模型假设:按照劳动力产生的作用不同,可将劳动生产率稳定增长的第二产业部门定义为“进步部门”,而将劳动生产率保持恒定的第三产业定义为“停滞部门”。他认为,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减少了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投入直接影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同时,假设两部门的劳动力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一致,“进步部门”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能力提升,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有效补偿了劳动力名义工资的涨幅支出;而“停滞部门”劳动是最终产品,因此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名义工资的增长而增长。可见,劳动力成本在“进步部门”和“停滞部门”中的增长幅度不同,为了保持经济均衡增长,劳动力大量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转移,进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根据该研究成果,鲍莫尔[5]将该模型引入了“渐进停滞部门”,通过实证检验,劳动力向“停滞部门”和“渐进停滞部门”转移,进一步增加了这两个部门的总成本。与鲍莫尔具有相同观点的福克斯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快速提高源于第三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最终需求的不断增长,但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的相对落后是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引起了学者们更广泛的研究,既有认同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也有对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种种质疑。Gouyette等[6]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资本密集度变化相关程度不同,这是源于服务业比制造业的生产调整成本高。Wolfl[7]研究认为,服务业中有些行业的生产率要比制造业高。Nordhaus[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停滞部门的价格相对增长,劳动力向停滞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生产效率。Sanchez和Roura[9]指出,服务业中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的生产率较高,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服务业中其他行业相比是不同的。Fernandes[10]研究发现,2000年以后,服务业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Bogliacino等[11]指出,服务业作为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随着市场自身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这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Pugno[12]研究发现,当服务业消费增加时,劳动力向服务业流动速度加快,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不会导致实际人均GDP的下降。Timmer[13]通过对欧盟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并非所有国家都存在鲍莫尔成本病。Maroto等[14]利用OECD国家的数据得出,服务业中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高于制造业的行业,由此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更有助于人均GDP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国内学者对第三产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程大中[15]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导致了服务业就业比重相对快速增长。靖学青[16]利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有16个省级行政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导致了就业比重的提高,证明了鲍莫尔—福克斯假说。李建华等[17]按照生产过程将服务业划分为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和不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对鲍莫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可标准化的服务业不能满足鲍莫尔模型,而不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则符合其假设,即存在鲍莫尔成本病。梁东黎等[18]在程大中研究基础之上,将服务业划分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得出,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性进而提升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李钢[19]认为,“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价格快速上涨是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重要因素。1978年以后,如果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价格增长速度较快引起的,进而发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动力源于第二产业。庞瑞芝等[2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工业,从而引申出,我国服务业发展在全要素绿色框架下,服务业经济的增长并不会导致经济整体增长率的下降,由此说明鲍莫尔—福克斯假说在我国不成立。
在回顾以往有关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关于这类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服务业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单纯的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包含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分别从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检验分析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根据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验证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Yit=α+βlnXit+γln(control)it+εit
其中,Y表示第三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产出结构分为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产出比Y1、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三次产业总产出比Y2;劳动力结构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就业份额比重Y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Y4;X表示相对劳动生产率,分为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1、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2;控制变量control包括政府干预程度(gov.)、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对外开放程度(fdi)、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信息化发展水平(fin.)、居民生活水平(con.)、产业专业化程度(lq);εit表示的是随机误差项。
1.被解释变量。本文在选取产业结构变迁指标时,考虑到我国正处于服务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因而选择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为被解释变量;此外,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所以同时选择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占非农产业产出和就业的比重。产出结构分为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产出比Y1、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三次产业总产出比Y2;劳动力结构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就业份额比重Y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Y4。
2.解释变量。根据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内在逻辑,选取劳动生产率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具体分为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1、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2。
3.控制变量。参考大量文献选取控制变量的方法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1)政府干预度(gov.)。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政府进一步减政放权,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客观存在的地方政府“GDP竞赛”也势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作用。本文选取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2)对外开放程度(fdi)。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分工合作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因原始数据FDI以美元为单位,因此本文根据历年汇率将各省份FDI换算成人民币值后计算FDI占各省份GDP的比重。(3)经济发展水平(pgdp)。本文选取各省份的实际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4)信息化水平(fin.)。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产业间各类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借鉴有关文献对信息化水平的量化方法,选取人均邮电量表示各省级行政区的信息化水平。(5)居民生活水平(con.)。本文选取居民消费水平来代理。(6)产业专业化程度(lq)。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服务最终质量,因此本文选取区位商指数表示产业专业化程度。
4.数据来源。由于本文选取的变量较多,考虑到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数据整体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取1995~201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部分省份的统计年鉴。同时根据城镇化率不同,以2010年末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基础,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地区、城镇化率在45%~55%之间地区以及城镇化率在45%以下地区。
面板数据在选择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时,经常采用豪斯曼检验来确定。本文经过豪斯曼检验发现,随机效应要优于固定效应。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对产出结构影响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内表示是t统计量的估计值。
表1显示出全国整体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产出结构变迁影响的估计结果,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结果看,各模型解释情况基本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解释力。无论是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1,还是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X2都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非农产业产出比Y1和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三次产业总产出比Y2具有负向效应。
表2 对就业结构影响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内表示是t统计量的估计值。
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非农产业产出比的影响系数为-0.121,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三次产业总产出比的影响系数为-0.05;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非农产业产出比的影响系数为-0.188,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与三次产业总产出比的影响系数为-0.036。逆向分析看,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说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相对落后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初步判断,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比重上升较快,而第三产业虽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但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并没有同步成长。
为进一步检验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以下将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方面分析。表2显示出了全国整体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迁影响的估计结果,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结果看,与产出结构各模型相比,就业结构中各模型的解释情况显著性更强。无论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是X1还是X2,回归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为正。说明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有正向效应。
其中,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非农产业就业份额比的影响系数为0.265,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影响系数为0.301;第一、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非农产业就业份额比的影响系数为0.098,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影响系数为0.628。在引入政府干预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以及产业专业化水平控制变量后,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系数大部分有所降低且仍然是正向效应。以上结果说明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能够释放大量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因本文选取的是1995~2010年面板数据,此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检验结果说明在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提高第一、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方式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可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生产领域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技术进步迅速提升了相对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同时,从各控制变量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程度对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尤其是对第三产业劳动力占非农部门就业比重的提高,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因素影响并不稳定,初步推测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可能与服务业整体进出口比重仍然较低有关。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看,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影响系数为正。信息化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非农产业就业份额比重影响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最终消费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符合预期。产业专业化程度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系数均为正。
通过梳理实证结论,可以发现,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升;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是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重要原因,符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一般性结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城镇化建设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最终消费对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加强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发展趋势。然而,这样的结构变动却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鲍莫尔—福克斯假说认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是由于服务业存在成本病,所以导致经济增长的放缓。这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我国工业化深入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较大,这将促进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比重快速上升,资本的大量投入促进了第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而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见在这一时期服务业并没有与工业同步成长。经过实证检验,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第一、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方式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是导致第三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重要原因,符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一般性结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推动下,核心技术逐渐成为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重要的竞争支撑,因此,提高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生产效率,建议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资,破除阻碍企业创新的不利因素。
第二,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较大。城镇人口密集程度较高,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需求增长速度较快,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比重处于高水平时,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并没有同步成长,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生产率导致其占非农产出比重下降。城镇化水平越低的省级行政区,这种情况表现得越为明显。
第三,从就业结构方面看,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级行政区,工业化程度高,随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能够释放更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相反,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级行政区,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促进更多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并没有同步升级。因此,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政府应采取有助于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支持政策,消除劳动力流向高效产业部门时政策上限制性障碍,为产业效率的提升提供充裕的劳动力保障。
[1]Baumol 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3): 415-426.
[2]VR Fuchs.The Service Economy[M].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
[3]M Peneder.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4):427- 448.
[4]李翔,等.第三产业份额提升是结构红利还是成本病[J].统计研究,2016,(7):46-54.
[5]Baumol,Blackman,Wolff.Unbalanced Growth Revisited:Asymptotic Stagnancy and New Evide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806-817.
[6]Gouyette C.,Perelman. S..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OECD Service Indus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7,8 (3):279-295.
[7]Wolfl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Service Industries[R].Paris:STI Working Paper,2003,(7):6-64.
[8]Nordhaus W.D.Baumol′s Diseases: A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6,(5):2-57.
[9]Sanchez,Roura.Is Growth of Services An Obstacle to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Analysi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9,20:254-265.
[10]Fernandes A.M.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9,17(3):467-501.
[11]Bogliacino,etc.. Job Creation in Business Services: Innovation ,Demand, Polarisation[R].WP-EMS,2011,(7):1-27.
[12]Pugno M.The Service Paradox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6,17(1):99-115.
[13]MP Timmer,etc.. The EU KLEMS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Accounts: An Overview[J]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2007,(14): 71 - 85.
[15]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8-32,204.
[16]靖学青.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6):36-42.
[17]李建华,孙蚌珠.服务业的结构和“成本病”的克服——Baumol模型的扩展和实证[J].财经研究,2012,(11):27-37.
[18]梁东黎,张淦.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决定:“鲍莫尔—富克斯”模型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8):16-23.
[19]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3,(4):43-55.
[20]庞瑞芝,邓忠奇.服务业生产率真的低吗?[J].经济研究,2014,(12):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