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文学翻译与译者的主体性

2018-03-14 03:02赵银鹤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主体性译者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间的交际活动。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融合发展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在各个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非文学翻译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译者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主体性;译者

作者简介:赵银鹤(1992-),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纵观中西翻的发展历程,文学翻译研究占据较大比重。根据奈达的说法,文学翻译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非文学翻译所占的比例为95%。现在我们接触的翻译内容大多属于日常管理类的,翻译内容以翻译实用性的材料为主。所以,非文学翻译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非文学翻译,即文件翻译、实用型翻译或应用型翻译,是指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

非文学翻译重点关注的是通过翻译来完成信息的准确传达,与此同时,译者在翻译文章、材料的过程中,要讲究选词准确、结构严谨、表达有效。这些都对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每一个译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只是具备了相关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译者本身还应掌握好翻译内容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素养、拓宽自己的翻译道路。

在非文学翻译领域里,其读者群往往是一个界定的范围。因此,译者在从事非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学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读者的需求拓展自己,必要的时候还应当与相关的读者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确保文本翻译的有效性。

译者在进行非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时,经常会遇到时间短,但翻译的任务量却很大的情况,这其中必然要求存在一个分工协作的团体。由于翻译工作量的设定,一份翻译工作可能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协作完成,这个协作的翻译过程就涉及到了统一性的问题。而部分非文学翻译工作的长期性和历史性,相应地要求翻译整体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译者在进行非文学翻译时,或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翻译文本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有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等等。面对类似情况出现,译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地解决翻译问题,译者可以自主地不用按照原文进行文本的逐字翻译,而应参照之前进行的相关内容文本的翻译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翻译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的修改、更正,然后进行相关的规范化的处理,从而尽量使其翻译结果与读者的满意度相吻合。

译者在进行非文学翻译之前,要对整个翻译的文本及涉及的相关对象、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具体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可以在事先确定相应的全文翻译的翻译策略,这样译者也能够更好地为全文的翻译奠定基调。

在过去传统的翻译史阶段,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被人们长期忽略。一方面,传统的翻译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源语言文本和源语言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完全受制于源文本。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译者可以说是源文本的“奴隶”。另一方面,在语言学家的潜移默化下,传统的翻译研究对翻译的认知局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转换,而译者在对译文进行分析时,只关注语言的等效性。另外,翻译活动的开展受限于相关政府部门,那么以盈利为目的的翻译出版行业的影响也是其重要因素。如此各种复杂错综的现实状况,共同导致了译诸主体性的不被关注。

在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会体现在译者对全文的整体掌控之中。

对原作来说,译者本身也是特殊的读者。在翻译前,译者需要用专业性的眼光去阅读并且理解原作。此外,在進行商业文件翻译时,译者还需要了解客户公司或者组织团体的背景资料,并根据所持有的文本类型搜索相关专业知识,查阅平行文本等等。在翻译初稿完成之后,译者还需要对其翻译内容进行校对和润色等后续工作。译者用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份翻译作品,这不仅表现了译者对客户、对作品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专业素养的一种尊重。

在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还会表现在自身的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中。

人类语言的表达是社会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作为译者,探寻源语及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关系对他们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时,应该学会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不同的思维模式的转换。英语在表达上较直接且重语句的结构,而汉语在表达上多委婉且重语句的语义。在英语语句中,只要其结构没有出现错误,许多英语语句的意思是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一起表达出来的,这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此外,英语思维的表达是比较抽象的,而汉语思维的表达则是比较具体的。在一些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中,译者如果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对一个句子或词语直译过去,可能会引起英语读者的迷惑、不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语句的简短精炼,结构严谨,言语得当。译者的思维理解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的典型特征,都集中体现了译者在翻译生产活动中占据主体性的重要地位。

在国内外翻译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也是译者作为主体的有意识的创造过程。在非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翻译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自己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译者才能靠能力和智慧翻译出优秀的译文,从而彰显出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翻译学科的长足发展,进而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学报。

[2]徐静品,论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

[3]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主体性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