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梁靖晨(2001-),女,汉族,北京人,北京市一O一中学高中生。
书中“我们仨”的故事,六十年,难以从中找出几件里程碑似的事件可以概述。六十年的时光,恰如流水一般,飞逝,平静而又流畅,偶尔泛起波澜。与所有普通家庭一样,这个学者家庭也需操心柴米油盐,养家糊口,也会经历没房子住,借住他处,去年轻的朋友那里蹭饭的“困难时期”。我们也许把这看作真实、平淡,甚至有些不如意的生活。然而这个家庭,三人相守相助,夫妻二人的相敬如宾,父女似“哥们”,母女似“姐妹”的相处方式,成就了这平淡岁月中最温暖,最令人艳羡的不凡。在这平凡与不平凡之间,我能找到我自己所生活的家庭的影子,也能看到令人向往的,我想象的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的样子。
杨绛与钱锺书,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终生相守。
杨绛像是钱锺书的生活助理,钱锺书像是杨绛在学术上的顾问。二人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把物质需求放在人生清单中的最后一项,以“自给自足”为目标,于是让自己的生活总看起来从容不迫。不管是在老金家吃着不合口味的西式餐食时,还是迁居时,二人唠叨着的,却总只有读不完的书。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二人在为人处事时并不呆傻或“拙手拙脚”。他们聊以自解的不谙世故,是真的不谙吗?我想其实不然,这两人都很明确自己想致力于做的是什么,只不过不花心思纠结这些世道规则罢了,这是他们的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他们的智慧在于有勇气地保持骄傲,与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但从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处事原则并非刻薄,夫妻二人的好人缘不仅印证了二人的人格魅力,反而证明了这条原则的适用性。
(说到人际交往方面,不得不提钱锺书和钱媛的“格物致知”。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评价一个人的两种方法。一种像读书一样,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还有一种像使用绳子一样看人,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钱锺书与钱媛,我们仨中最相像的两人。
二人在书中最有趣的片段莫过于趁杨绛出差时合起伙来造反,抗议杨绛时刻保持屋内整洁的理论。我想,我和我爸爸也是这样,大概在生活习惯上爸爸都是家里最“不修边幅”的,所以在自己犯懒时总去煽动爸爸一起抗议妈妈代表的“整洁派”。但一般做出行动,抗议也总是失败。也难怪钱媛总在失败后嘀咕:“狗巢真舒服!”当然二人作为父女的血缘关系,也产生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一样的翻书动作,一样的聪颖,一样的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样的正直。(当然还有一样的不爱打扫房间……)
钱媛与杨绛,割舍不下的人。
杨绛对于钱媛,有着最真实的母爱,毕业分配希望女儿留在身边,看到女儿点灯熬油总劝说女儿偷点懒。钱媛对杨绛,多数印象在于第二部分中在古驿道上,钱媛对杨绛的陪伴;还有附录上钱媛去世前不久寄給母亲的一封短信,教母亲如何制作简易餐食。她们都是对方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还在挂念的人,是互相割舍不下的人。
“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是人生路上彼此最合适的旅伴。人们虽都深知现实生活中再美好的故事也不会有童话故事一样的结局,但如梦泡影似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家变为客栈,最后只剩一个老太太在回顾徘徊的结局对于这样一个家庭还是太残酷了。我想,对于那个最后活着的老人,那颗已硬成疙瘩的心能挤出的泪水必早已哭干了。老人倦了,只能沉浸在这温馨的万里长梦中不愿醒来。但“我们仨”,终究是失散了。
家,因为我们仨,才称之为家。珍惜有家的时候,珍惜你的家庭中的我们仨,或我们四个,或我们五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