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霞
摘要:安东尼·赫克特是一位亲历二战的美国诗人。战争在他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本文选取他写于不同阶段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战争诗歌进行分析,发现他的战争书写倾向于避开对交火、屠杀场面的直接描写,反而流露出一股独立于炮火硝烟之外的孤寂感。
关键词:安东尼·赫克特;战争;创伤
安东尼·赫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他曾被征入伍,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作战,还曾采访福洛森堡集中营中的囚犯。战争中,尤其是集中营中的残酷景象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以致于他在多年后的午夜梦回中尚会尖叫惊醒。[1]本文选取他写于不同阶段的三首战争诗歌,通过分析与比较,揭示出诗人战争书写的特点。
一、“一位死于战争的朋友”
“一位死于战争的朋友”发表于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此诗用第三人称描述了战场上一位临死士兵的所见、所闻、所感。夜幕降临,死亡已经像一条毒蛇瞄准了他。四周蔓延的炮弹轰鸣声在他听来,微弱如同女子哭泣。他思及死后将升入天堂,心中十分坦然。然而在照明弹的光芒中,他看到了七位天使。这时他开始疑惑,这些天使们是否真正来自于天堂。
临死的士兵念及天堂,心情本是坦然的,然而在看到天使降临后,平静的心情竟被打破,变得疑惑起来。一位打响正义之战的士兵当然具有资格升入天堂,然而若这场战争只是一场丑陋的阴谋,那么等待着这位士兵的又会是什么?恐怕不是天堂。士兵对天使的质疑实际上是诗人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
诗人本人曾表示他对自己所在的军队十分厌恶。他发现军中长官卑劣愚昧,不可理喻,于是便向那些同他一道被征入伍的年轻人们寻求理解,指望赢得共鸣,结果却大失所望。[2]这种缺乏理解的孤独感正反映在诗人为此诗所选取的视角上——一位濒死士兵。这位士兵与他周围的现实世界有一层隔膜。他的听力衰退,轰鸣的炮声于他只是隐约入耳。他眼里见的是天使,是不属于尘世的异象。他对外界的感知甚少,而外界对他也十分冷漠。没有医护人员抢救,没有战友关心,他孤身静静躺在原地等待死亡降临。他与外界的沟通是切断的。这正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剥夺人类交流互助的天性,将人变成一座孤岛。
二、“冬天的乌鸦”
“冬天的乌鸦”一诗收录于赫克特1992年出版的诗集《透明人》。此诗以旁观者口吻描绘了战争结束后萧条肃杀的场面。乌鸦们聚在树上开会,它们对遍地的颅骨十分满意。空气中弥漫着沥青融化的气息。黎明将至,乌鸦们愈发开心。它们预见到墓园的扩张。在它们高谈阔论时,刺骨寒风拂过,无数人的性命就此葬送。[3]
诗歌开头写到,“这是一群殡葬业者的会议”。“殡葬业者”乃是靠死人牟利的。这便暗示了乌鸦的身份——战争策划者。它们挑起战争,致使无数生灵涂炭,而自己却从中大发横财。诗中提到,黎明的到来让乌鸦们格外高兴。对诗人而言,黎明是别具深意的。曾经在一个黎明,他亲眼见到己方部队屠戮了一群挥舞白旗投降的德国妇女与儿童。他表示,这段经历使他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爱国热情荡然无存。在他看来,黎明是黑夜尚未散尽时白昼所讲述的一个谎言。[2]黎明的到来取悦了乌鸦正表明乌鸦是谎言的同伙。
当乌鸦们在高谈阔论时,与它们电喇叭似的大嗓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周死一般的寂静。“宁静的海淹没了整个社区”[3]——这里的静不仅指听觉上的静,也暗指生命的凋零,话语权的丧失。死去的人再也无法开口揭发阴谋,控诉战争,偌大世界只剩乌鸦一族的声音。更为恐怖的是,随着一阵寒风吹过,在悄然无声间,还有更多人葬送在一个虚伪的承诺上。这个承诺正是战争策划者精心编织出的慌言,哄骗不明真相的人葬送性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寻常百姓在国家战争机器面前,竟是深受蒙蔽,任其摆布,毫无反抗之力的。这不禁让人感到深深的恐怖。
三、“黑暗与光明在你看来都一样”
“黑暗与光明在你看来都一样”一诗收录于诗人2001年出版的诗集《黑暗与光明》。与前两首诗直接描写战场不同,此诗写的是战后人们饱受煎熬的精神状态。从日薄西山到夜幕四合,华灯初上,再到第二日的旭日东升。有一群人在不眠中度过这段时间流逝,见证这段光影变幻。
诗人曾在距他离开战场54年之久的一次采访中承认他至今仍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煎熬。[2]即使已远离战场多年,他的头脑中还会不断闪现死去的战友,杀戮的场面,枪声喊声等等。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失眠、与周围人疏远等,正符合诗中所说的“熬过整个夜晚”、“冷漠的眉毛和沉默的嘴唇”。
诗中写到,“对他们而言,上升的阳光/承担了他们的暗淡,在他们失败的时刻放射光芒。”这指当饱受战争创伤的老一代人在日益衰老,走向死亡的同时,新的一代人也正如旭日般渐渐升起。诗歌的标题“黑暗与光明在你看来都一样”出自《圣经·诗篇》。 其原文内涵是,黑暗与光明在全知全能的上帝看来都是一样的。不论黑暗还是光明,上帝都将与他的子民同在。诗人想表达的是,对待创伤,唯有忍耐。旧的一代人忍耐着创伤,渐渐陨落。同时,新的一代人正在崛起,带来新的希望。即使身处黑暗之中,也要保有信心,坚信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力量保佑人们生生不息,指引人们走过整个族群的跌宕起伏。
四、结论
“一位死于战争的朋友”与“冬天的乌鸦”都是直接描写战场。与前者相比,后者更显压抑绝望。前者中,濒死士兵一息尚存,还保有自己的意志和判断力,对战争正义性发出质疑。而后者中,无数受害者们已经失去了生命,被永久剥夺了话语权。可以说“冬天的乌鸦”充斥着更多在寂静的海水中被淹沒的窒息感。
与这两首诗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不同,“黑暗”一诗隐晦描写了战争给人带来的长久性伤害,进而对怎样应对战争创伤给出了答案,乃至延伸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在时光的长河中,在生命的交替轮回里,没有什么苦痛是跨越不了的。
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避开了对战争交锋过程和屠杀场面的直接描写。这或许是受到战争创伤的诗人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有意回避恐怖场面在诗歌中的重现,以免再次加深心灵上的折磨。诗人曾说过,战争中有些残酷的真相是他没有写出来,并且永远都不会写出来的。[2]正是这种对血腥场面避而不写的做法助长了他诗歌中的孤寂气质。诗人本是战争亲历者,然而描写起战争来却总是像隔岸观火,雾里看花。“一位死于战争的朋友”里,濒死战士仿佛处于战场上隔绝出来的一小块孤岛,一个透明玻璃罩里,外界的战火硝烟都似乎与他无关。“冬天的乌鸦”更是一片白骨皑皑,风雪交加的萧条死寂。“黑暗与光明在你看来都一样”里的人们则有着“冷漠的眉毛和沉默的嘴唇”。这种孤寂感恰好正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伤害的强有力证明。
赫克特作为一位亲历战争的诗人,他的战争书写真实且沉重,给当代人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着人们战争的阴谋与残忍,告诫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赫克特战争书写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Poetry Foundation.Anthony Hecht[On-line].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ts/anthony-hecht.22 June,2017.
[2]David Yezzi.Anthony Hecht&the trauma of war[J].The New Criterion,2017(8):30.
[3]安东尼·赫克特,张缨(译).冬天的乌鸦[J].译林,2014(5):5.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