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空巢》中的“母亲”

2018-03-14 22:14雷励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迷人空巢骗子

雷励

《空巢》的正文前写的两小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对作者的评价。一个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前一段话是:“薛忆沩对语言极其痴迷,力图将数学的精确与浓密诗意融为一体,他是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注:薛忆沩是本书作者。)后一段话是:“献给所有像我母亲那样遭受过电信诈骗的“空巢”老人,那一天的羞辱摧毁了他们一生的虚荣”。

通过前面这两段话我猜测出,本书是写一位母亲遭遇电信诈骗的事情,这位母亲是一位“空巢”老人。可是我不理解的是,这么一件如今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发生的电信诈骗这件事情,作者又是通过何等“迷人”的语言,能把它写成这么厚的一本书?我有些迫不及待想了解书中故事的进展。

本书通篇是以第一人称“我”写的。“我”是一位五天后即将过80岁生日的人,亲戚朋友们都想给我过这个生日,可是我却不想过生日。不想过的原因,一是觉得此生一事无成,二是,更重要的,两个孩子都在国外,都已明确表示到时候不能回来。儿子和女儿几年都没有回来了。我是一个生活极其规律的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都是比较规律的。我的生活是极其简单的,简单的衣着,简单的食物,不会用手机,不会用电脑。唯一的和外界的联络就是家中的固定电話。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在寂静中度过。在安静的回忆中度过。回忆一生中能回忆起来的一切事情。给我打电话的人也不多,最经常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妹妹,然后就是推销保健品的姑娘小雷。再就是在遥远伦敦生活的儿子,最后是在遥远纽约生活的女儿。

然而就在这生日前的几天里,一个陌生的电话,彻底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一个电信诈骗的电话,骗走了我平生的积蓄,以及孩子们给我的生活费。伴随着这些钱被骗的过程,我的心态、我的精神发生了可怕的巨变,从开始的内心大恐慌——为了保护自己没有污点的一生,听信骗子的话,把家中的钱集中起来转帐给骗子。到内心的大疑虑——骗子的承诺落空,银行人员善意的再三询问,亲人们的担忧、邻居的热心关注。再到内心的极大懊悔——自己也感到可能被骗了,从而陷入深深的懊悔。最后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大解脱——表面上对我好的好像亲女儿一样,我最信任的小雷姑娘竟然也是骗子,而我的儿女们却根本不关心我。这一生最关心我爱我的人,是五年前在这个家中去世的母亲。我因此常常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回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表情、动作。也常常回忆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恋爱,自己的没有感情的婚姻,自己曾经夭折的女儿,回忆并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我感觉自己从结婚第一天起,从精神上就是“空巢”状态,一直到现在。我自嘲自己是“空巢”的顶极状态-“真空”:丈夫去世了,没有儿女在身边,没有亲人在身边。这几天被骗的经历,让我身体和精神上疲劳极了,在极度的身心疲劳中,生理上的大解放,让“我”彻底回归到精神上的大解放。

读完文章,心情非常沉重。文章中没有出现“孤独”这个词,可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深的孤独、孤单、无助、渴望、自尊。如果能有一位亲人,或者朋友,能偶尔陪陪“母亲”——说说话,吃吃饭,看望等。“母亲”也不可能遭遇那么大的精神摧残。儿女们在过自己的生活时,不管自己的困难有多大,对“母亲”的漠视都是不人道的,都是自私的。

文中的“母亲”是不幸的,可是同时她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她有一位爱她、她也爱的母亲,她陪伴母亲走完了一生,75的她送走了母亲,她没有让母亲在“空巢”中孤独离去,她的母亲是安详的,幸福的。最后,她也是在对母亲的思念中、在母亲的召唤下得到了此生的大解放。

文章的语言有一种魅力,也许是“迷人”吧,读完感到语言好像化在了心里,不留痕迹,可是却有一种沉重的力量深深留在心里。

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描述,能感觉到的是他的语言过于自然、随意,但却充满了神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迷人空巢骗子
骗子?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迷人的无人机
骗子鸟
这儿真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