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省份,因为资源条件差、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人均收入低,一直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每年平均减少26.7%的贫困人口,高于全国19.7%的减贫速度。贵州探索“8个率先”扶贫脱贫治理机制,“重大企业集团帮扶”是其中的一项。
“没有贵州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二五”末,贵州贫困人口已从2011年的1149万下降到493万,减少了656万人,年平均减少26.7%的贫困人口,高于全国19.7%的减贫速度;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701元提高到2015年的10861元,年均增长18.1%;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153元提高到2014年的5909元,增幅达到87.4%。
为确保在“十三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省制定“33668”脱贫攻坚计划:“33”是“从2015年到2017年,用三年时间减少300万贫困人口”;“66”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六个小康建设任务”;“8”是实现贫困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贵州从八个方面探索扶贫脱贫治理机制,其中重大企业的集团帮扶组是“贵州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电商助力减贫
进入“十三五”时期的扶贫,讲究的是精准,大数据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基础。
浪潮集团贵州分公司云服务产品经理江跃介绍说,扶贫云是采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比对内、外部数据,对贫困人员实施全面真实的识别与评估,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大数据平台还给贵州带来电商的种种便利,即使在贵州偏远的民族村寨,随处也可感受到“互联网+”的脉动。“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不仅打通了土家同胞的购物通道,也为当地特产出山搭建起了平台。类似这样的服务点,江口县共有58个。
2016年12月2日,在京举办的2016中国社会责任公益盛典上,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荣获“2016年度中国社会责任精准扶贫奖”。作为国内最大的自营电商企业,京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号召,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密切配合政府,将互联网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依托自身强大的运营模式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3月22日,京东集团在贵阳分别与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丹寨县签订电商扶贫合作协议,探索电商精准扶贫新路。丹寨成为京东电商扶贫西南首发第一县。
京东启动实施了丹寨京东特色馆和丹寨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两个扶贫项目:丹寨县线上线下特产馆,甄选丹寨优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通过京东平台的策划、展示及销售,让丹寨黔货走出去,以提升当地农民收入;通过京东在区域内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整合线上线下推广渠道,促进电商化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2016年6月,兴仁镇城江村农村电商代购点正式运营,王玉怀是电商代办点的负责人,同时,他还是京东乡村推广员。城江西瓜首次登上了京东的网销平台,王玉怀除了摆摊销售外,每个星期都要拉上几百斤瓜到代办点,顾客下单后第一时间发货。随后,该村的葡萄、香梨也通过京东平台销售到了广东、上海。
2016年5月,丹寨县排调镇党郎村六组的王文龙领到了在京东打工的第一份工资。外出打工已六年的王文龙说,在京东的这份工作是他的第一份有公积金、社保的工作。
王文龙父母在家中务农,妹妹尚无经济独立能力,妻子为了照顾3岁的儿子不得不放弃外出工作,他属县级扶贫项目对象。得知京东西南分公司招工的消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简历。登记应聘的约300人,王文龙持有贫困证,很快接到了面试通知。通过面试后,他正式办理了入职手续。
考虑到王文龙的实际困难,公司征求他同意后,给他安排了集约配送员的岗位,主要负责乡镇、村一级地区的配送,比负责县城的配送员辛苦,但每配送一单的提成相应会高一些。
新员工都需要一个磨合适应过程,京东为此给他们提供了“集约保护”政策,比如前三个月划定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工资保护线,即使达不到配送量,也能拿到相应工资。
王文龙当快递小哥的收入,比在浙江打工略多,而且在家门口工作也方便照顾老人小孩,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正式员工还可享受其他补贴,比如连续工作满一年享受工龄补贴,每个月还有通讯补贴,防寒防暑补贴,自带车的快递员每个月还可享受油费补贴。
晟世锦绣是一家文化公司,致力于民族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据丹寨电商办负责人王主任介绍,“云上丹寨”特色馆由晟世锦绣运营,京东集团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丹寨特色馆的展示和销售,让特色产品“走出去”,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杨那牛面是丹寨县排莫村人,她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在上初中,小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丈夫在广东打工,收入只够给孩子上学提供生活费。杨那牛面在家除了带孩子,还种了一亩多地,收成仅够糊口。从小她就掌握了蜡染的手艺,她用染出来的布做衣服、办嫁妆,但她从没想到这门手艺能给她带来收入,她的作品会变成网上的商品。利用农闲时间,杨那牛面给晟世锦绣画了50幅蜡染图案,得到了300元的报酬,这让她非常高兴。
晟世锦绣从丹寨绣娘手里买下蜡染图案,统一染色、加工,做成背包、IPAD保护套等产品,通过特色馆卖到各地。丹寨熟练的绣娘一个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
近年来,晟世锦绣通过到村里建立手工坊,培训绣娘,民族地区的蜡染、刺绣、织布等传统手工艺的商业价值正在被发掘。
“手工艺人太分散,很多人觉得无法开发,但我们觉得这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晟世锦绣副总经理何博闻说:“在丹寨这样的贫困山区做电商,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