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忠
近期,笔者从一些区县审计机关走访了解到,他们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对公共投资建设领域监督力度,投资审计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赞誉。但也发现一些区县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方面,存在由中介机构负责工程结算审计,审计机关不参与组织和管理,全盘接受审计结果,即俗称的社会中介起草报告、审计机关打印报告的现象。这种做法隐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尽快纠正。
笔者认为,加强对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管理是规避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应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关于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法规和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如采用招标入库+抽签选择的方式,这样就能避免审计机关人为确定服务对象的行为,较好地防范和化解廉政和质量风险。二是把好质量关。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求,从制度上设计规范的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如建立资料交接制度、审计方案编制制度、现场踏勘制度、初审结果对接制度、工程造价核对制度、解决争议联席会议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等。其次项目管理内容要到位。审计机关作为项目组织协调者,要从项目的内容上加以管理,看招标的成果是否有效利用、签证变更程序是否到位、组价是否合理等。最后就是加强对参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三是把好管理关。实行动态评价机制,由专业审计人员,对中介机构的廉洁自律、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效率、审减率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优胜劣汰,不断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