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改革助力审计全覆盖

2018-03-14 23:24迟明睿张静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政府

迟明睿 张静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从国家的宏观战略部署角度,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2014年国务院批转财务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和“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四个方面完成政府会计改革任务。截至目前,财政部已经出台了1个政府会计的基本准则、6项具体准则,政府会计改革基本按计划进行。与此相对应,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6年审计署将审计全覆盖列入《“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并自上而下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的相关规划和工作。由此可见,会计和审计的同步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决心和思路。

一、政府会计改革与审计全覆盖的关系

(一)两者的目的相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社会转型,民众对加强政府信息披露和公开、打击腐败、提升政府运行效率的要求越发强烈;另一方面,国际主要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主权债务危机频现,这要求党和政府不但从意识形态,更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加强行政成本和效率的核算,控制金融和债务风险,加强政府的多层次监督力度,这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政府会计制度与审计监督的变革。政府会计改革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总体目标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从“风险”和“管理”两个角度说明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目的。而《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审计“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将“经济安全”与“治理”作为当前审计工作的核心关注点。可见,政府会计改革和审计全覆盖在改革的目的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都是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改革目标。

(二)两者覆盖面相似

政府会计改革要建立健全政府的财务报告体系,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核心任务之一是清查落实政府各部门及政府本身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从而摸清家底,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根据改革方案,财务报告资产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代表政府管理的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企业国有资产、应收税款等”,负债涉及“政府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举借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其他政府债务以及或有债务”。根据框架意见,审计全覆盖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从而“摸清审计对象底数”。可见政府会计改革和审计全覆盖均要建立在较为广泛的、全面的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基础上,是一场长期的、自上而下的“摸底”、“核查”工作。其中,由于国有资源的特殊性,审计覆盖的面要广于政府会计改革的财政综合财务报告核算的领域,体现了审计在摸清底数、实行监管方面的灵活性和前驱性。

(三)两者均关注政府的绩效表现

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主要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完善政府的会计核算方式,引入“收入”、“费用”的会计要素,并通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财政经济分析”,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分析政府财政财务运行质量和效率。对于审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审计要“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要把“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可见,政府和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转是党和国家的关注点,也是本轮政府会计改革和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两者在这一点的一致性既体现了会计审计的关联性,也为将来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的接力互助打下基础。

二、政府会计改革对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助力作用

(一)有助于做好审计全覆盖范围的设定

审计全覆盖的边界界定是实现全覆盖的关键点和难点。目前,审计全覆盖的范围是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包括“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但仍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定义或界定。因此,实践中需要考虑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界定全覆盖的边界,做到不越权也不遗漏。

同一个时段,政府会计改革也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和边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在正式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中,可以看到当前政府会计改革涉及两类主体,一类是《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核算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另一类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既包括由财政和各部门、各单位汇总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也涵盖未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政府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此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审计全覆盖的边界设定提供一定的政策法规支撑和合理的参考,审计机关可以以政府会计的报告主体作为全覆盖的基准,并根据审计年度国家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行全覆盖范围的界定,使全覆盖审计工作合理合规。

(二)有助于做好审计全覆盖的审计计划管理

随着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深度的增强,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展,地域性、行业性审计项目逐渐增多,审计任务量大与现有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愈发重要。一般来说,制订审计项目计划,要在全面摸清审计对象现状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本系统、本单位审计业务承受能力进行统筹考虑,其中摸清审计对象是制定审计项目的起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全部审计对象的摸底工作有时难以达到,一方面当前法律法规并未要求相关审计单位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年度财务数据,获取信息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被审单位的深入调查一般在审计计划下达后以“审前调查”的形式开展,并不能服务于事前的审计计划环节。

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财政部门编报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结论,更为精准的做好审计计划工作。首先,审计机关可以在获取上一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本级政府的整体情况进行报表分析,如根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了解本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分析评判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政府偿债能力和当期及未来中长期债务风险情况等;根据《收入费用表》,通过政府收入费用率等指标,分析政府年度运行情况和运行效率,从而聚焦具体行业、部门,为审计计划做好大方向的参考性指引。其次,审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报告披露的报表主体清单,与财政部门建立数据通道,获取相关主体的财务数据。从而分析报表主体的增减情况,检查相关单位的财务信息变动情况,对变动较大或异常的数据进行分析,直接锁定风险单位并列入下年的审计全覆盖计划中。

(三)有助于審计全覆盖的实施

审计全覆盖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通过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政府及相关单位将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进行成本的核算,从而有利于审计机关更为直接、明确的得出政府的运行费用和履职成本,科学评价政府和单位履行职责和耗费公共资源等情况,提升绩效审计的效率和可信度,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效果。

猜你喜欢
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政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财务报告目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财政部修订印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戴德明教授畅谈财务报告的功能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