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雪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组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86—01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一些学生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一些学生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教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无可厚非,但教师在教学时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忽略个体的发展是不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对观念进行及时改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新课改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明确这些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作为总调度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学生的思维拉上正轨。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三不”: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控制、帮助而不包办。
2.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使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另外,要对成员之间的职责进行动态调整,使每个学生都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3.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在学生展开小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4.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