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初中历史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集中,三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学习中国通史,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现代史,从远古的原始人到石器时代再到现在的电子时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正是中文的不间断传承才使得中国历史和文化不间断地保留到现在。本文将从“历史人物的相关性、历史事件的相关性、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等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和历史教学的相通与融合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一、把握历史人物的相关性
历史人物总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也是初中语文课本中常常会选录的内容。这些选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悠久灿烂 ,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语文课本上的《屈原》也正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反映。屈原本为楚国大夫,由于遭贵族排挤毁谤,在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都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将五月初五的传统端阳日(屈原逝世也为五月初五)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只有结合历史,学生对课文《屈原》才能理解更深,学习得更有趣。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相关性
历史事件是语文课本上常选的教材内容,从古代历史到近代历史,很多历史事件都能在历史和语文教材中找到。 三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节点,语文课本上的《赤壁之战》就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课文中交代,曹操北方大军八十万人,而孙权方面只有区区三万人,说明赤壁之战前,曹操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因此,“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史典范;就当时的战略格局,曹操经过长坂坡激战正要追杀刘备,要想赢得赤壁之战,就需要孙权与刘备联合破曹,否则很难胜過曹操。因此,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盟的胜利,也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开始。以此为契机,在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中,可引导学生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对比阅读,去体味史书与文学作品的异同。
三、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社会发展的脉络更是在历史和文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初中语文和历史教材中也有着明显的印迹。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也是初中语文中一篇著名的词,下阕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整个下阕把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都进行了叙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大统,在历史上意义重大;汉武帝开疆扩土,开创了汉武盛世,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影响极远;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对内文治天下,对外开疆扩土,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大唐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宋太祖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元太祖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奠基人,灭西夏,攻金国,推西征,将元朝的疆域推进到红海边上。上述的几位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从语文课本上也能把历史串起来,这样了解了历史,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
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和历史观养成的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文史不分家”的理念,语文和历史备课中可以相互借鉴。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背景讲述,使语文的学习更生动有趣,理解更加深刻。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