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热点分析

2018-03-14 05:57钟贞山龚文霞胡五生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南昌00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智库期刊文献

■ 钟贞山 龚文霞 胡五生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 南昌 00

2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 南昌 330031

3南昌师范学院教务处 南昌 330032

1 引言

高校智库是依托高校学科资源、学者资源,以国家发展为导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的协同性研究,为政府提供智库成果,培养智库人才的专业咨询机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智库的发展,2013年5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充分发挥高校独特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指出,“高校智库应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这无疑对高校智库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校智库建设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研究事业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把握当前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对建设高校智库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已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于丰园等对2010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我国高校智库研究进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研究领域视野狭窄,研究同质化现象突出等不足,反思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文献计量分析”[1]。唐果媛等采用文献计量法、Cite space III等工具,从文献数量增长态势、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作者、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等方面,对1961—2015年间我国智库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2]。铁茜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高校智库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发表高校智库成果的学术期刊较分散,系统研究论著较少,创新内容少以及整体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总体来说,国内采用BICOMB词频分析软件、SPSS多元统计软件对高校智库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成果较少,为更科学、全面地反映历年来国内高校智库的研究现状,本文从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载文期刊来源与知识基础、高被引作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等方面对2010—2016年该领域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智库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以“高校智库或含大学智库”为主题,时间段设置为2010—2016年,其余选项为默认设置,检索的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检索出初始文献383篇,剔除文丛总序、会议纪要、访谈等无关文献,获得有效文献245篇。此外,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886个有效关键词。

2.2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BICOMB词频分析软件、SPSS多元统计软件、EXCEL等多种工具,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计与共现分析。其中,BICOMB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崔雷和沈阳宏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能够对CNKI的书目文献进行准确提取、生成矩阵,对文献内容进行直观描述。通过上述工具,本文对2010—2016年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期刊文献年度分布

为了解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发表情况,对2010—2016年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共计245篇,依照文献发表的年份顺序,绘制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2010-2016)Figure 1 Literature quantity and annual distribution(2010-2016)

由图1可知,高校智库研究的年度分布形势与政府的期望程度吻合,2013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标志着中国智库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2月发布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更明确提出,“应加强高校智库的建设与研究”[4],这一年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增加。目前,2016年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共143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58.4%,2010—2016年共发表期刊论文245篇,年均35篇,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

3.2 载文期刊来源与知识基础

3.2.1 载文期刊分布 对文献进行来源期刊分析,能够反映研究成果的分布情况。利用BICOMB软件对245篇期刊论文进行期刊频次统计,发现文献来源涉及245种,其中,《中国高校科技》与《高校教育管理》载文最多,均达到10篇,确定以频次≥3作为高频次,最终统计出高频期刊14种,见图2。这些高频期刊成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传播载体。由表1看出,高等教育类期刊6种,占42.9%,表明高等教育类期刊已经成为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渠道,高等教育界对高校智库的研究热情与关注度最高。从刊期来看,高频期刊有7种是月刊,4种是双月刊,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传播平台大多为月刊与双月刊。从期刊所在地域来看,这些高频期刊多集中在北京、湖北及黑龙江,合计8种,占比57.1%。从期刊影响因子可以看出,上述高频期刊的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0.83,平均综合影响因子为0.56,相对其他同类期刊而言,期刊影响力较高,刊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我国高校智库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图2 高频期刊载文分布(频次≥3)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high frequency periodicals(Frequency≥3)

3.2.2 知识基础 文章被引频次可以作为表征该研究成果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245篇文献按照被引频次进行排序,确定出研究领域的h指数为17。h指数也表征了该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相对学术地位[5]。由表2统计发现,徐晓虎等的《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影响力最高,被引76次;其次是秦惠民所撰的《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被引频次为52次;再次是文少保写的《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被引36次。这些文章从高校智库建设与服务国家治理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探索和实践性的尝试,构成了我国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重点和基础。但是,从这17篇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研究者在高校智库这一领域当中存在一定的研究“同质化”现象。秦惠民[6]从营造社会环境、构建多元关系网络、健全运行体制机制及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方面论述了高校智库建设策略;杨静[7]主要从协同创新理念下提出3条高校智库建设策略,包括,制度协同、机构协同及人力资源协同;杜静元[8]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重视研究辅助系统运用、关注长期性战略问题、建立培训平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5个角度建设高校智库。还包括杜宝贵、顾岩峰、李玲、和陆雪梅等学者都对高校智库建设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可以发现,国内高校智库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智库建设现状与策略方面,研究重点趋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

表1 高频期刊性质描述Table 1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frequency periodicals

表2 高被引文献列表Table 2 List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3.2.3 作者分析与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1)核心作者分析

学术研究队伍作为研究的先行者,是研究领域得以深入发展的先决因素,核心作者更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为考察作者发文情况,将245篇文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分析,发文量最多的为4篇,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为76次,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发文量≥2篇,文章被引频次≥7次的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因此,最终确定核心作者共18位(发文量≥2),见表3。上述18位核心作者发文量共计42篇,占总文献数量的17.1%。根据普赖斯定律,当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文献总量的20%时,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才算形成,因此,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为了解研究队伍的合作情况,根据BICOMB统计可知,245篇文献共出现了391位作者,从期刊文献的合著情况发现,共有106篇文献的作者在2人或2人以上,合著度为43.3%,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期刊文献合著率较高,作者交流频繁,合作意识相对较高。

(2)机构分布情况

为探析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核心机构分布情况,利用BICOMB软件统计出245篇文献的研究机构共301个,平均每个机构0.81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论文发表过程中存在不同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现象。将统计结果导出至EXCEL中,根据普赖斯定律,发文量≥3篇的作为核心研究机构,共计33个,见图3。由分析可知,这些核心机构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安徽)、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以及华中、西南、西北、华南等部分地区,而广西、宁夏、西藏均未分布;从机构属性可以发现,研究机构为新疆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高校,以及苏州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类高校,可知师范类、财经类高校是当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主要阵地,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要指出,目前,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对于高校智库研究这一领域的参与度及影响力较小,说明这些院校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力及水平还较为薄弱,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3.2.4 关键词统计分析

(1)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

词频是指词的频率,即词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9]。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提炼,对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选取高频关键词,可以从中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不同作者对相同或类似概念的关键词的表述不同,需要对所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使用BICOMB对这245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初次统计得到原始关键词共5,886个,并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高校智库”与“大学智库”统一修正为“高校智库”等)。高频关键词由高频阈值确定,而高频阈值则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确定,该计算公式为:m≈0.749(nmax 1/2)。(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关键词被引频次最高值)[10]。结果显示,关键词频次最高为125,因此,确定频次≥9的20个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见表4。由表4可知,这10个高频关键词累计频次为446次,占总频次(586个)的50.3%,表明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热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智库研究、建设路径研究、高校研究、智库建设研究及新型高校智库研究等方面。

图3 核心机构发文分布(发文量≥3篇)Figure 3 Quantity of articles in core institutions(quantity of articles≥3)

表4 高频关键词列表(频次≥9)Table 4 List of the high frequency key words(frequency≥9)

(2)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高频关键词统计只能体现单个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总共出现的次数多少,无法反映关键词相互之间的关系,利用BICOMB对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生成词篇矩阵,导入SPSS中转换成相似矩阵,如表5所示。系数取值范围为0~1,代表2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大小,系数越接近0,说明相似系数越小,两个关键词之间相似度越小,反之越接近1,相似度越大。

从表5中看出,各关键词与高校智库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智库(0.850)、建设路径(0.654)、决策咨询(0.624),高校(0.611)、美国(0.608)、智库建设(0.606)、新型智库(0.594)、发展现状(0.587)、高校智库建设(0.581)、智库评价(0.571)、高校图书馆(0.569)、存在问题与地方高校(均为0.568)、影响力(0.542)、发展困境(0.539)、人才培养(0.535)、协同创新(0.533)、运行机制(0.527)以及新型高校智库(0.524)。表明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群体对于高校智库与高校的关系、如何建设及美国智库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同时,对于高校智库的职能及与智库之间的关系研究热情较高,在探索国内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同时,对于西方智库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在加大对美国高校智库借鉴的同时,对于其他西方高校智库研究相对较少。

表5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Table 5 Similar matrix of the high frequency key words(part of the data)

4 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0—2016年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大致梳理了当前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的现状,体现了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以及今后可以完善的几个方面。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高校智库是国内新兴研究领域,从2014年开始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研究文献相对不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实现高校智库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拓展。第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高校智库建设、智库人才培养及美国一流高校智库等方面,对于国内单个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其他西方高端高校智库的关注度较低,研究视角较窄,研究成果针对性不高。第三,核心作者群是一个研究领域得以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界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队伍需要加强建设。第四,普通高校对于开拓高校智库研究视角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开展高校智库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城市及985、211等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对这一领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提升。第五,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者们主要从学理角度对高校智库的内涵、功能职能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研究工具、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创新。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今后开展高校智库研究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推进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落地。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是高校智库研究影响力的最终体现,当前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增长势头迅猛,但真正转化为国家政策及呈递至各级政府单位的咨询报告数量较少。据统计,至2016年,我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发表论文约158万篇,但是转化为公共政策建议的仅6万余份,转化率仅为3.47%,大部分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11]。温馨、王惠明[11]基于智库成果转化的视角提出树立民主与科学的决策层思想、激发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治理、推进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等3条对策;沈国麟、李婪[12]从构建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的角度提出创建中国特色“旋转门”制度、改革学术评价标准、创新高校知识生产体制机制及强化政府推动作用等;张宏宝[13]从高校智库知识供给范式转型的角度提出要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型。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智库研究者们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

第二,组建高校智库研究核心团队。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大部分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仅限于同一所高校或同一个研究方向,校际合作、跨研究方向合作还比较少。高校智库作为一个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的特殊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显而易见。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李艳杰、姜红[14]提出建立项目主导联盟管理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旋转门”制度,实现智库研究人员在高校之间、社会各资源之间进行转换;陈钦萍、陈伟雄[15]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校际壁垒,及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构建科学完善的联系网络;武慧娟[16]从激励视角下提出要建设“高校智库联盟”“地区智库联盟”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三者共同咨政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综上,开展高校智库研究需要集中多方力量的智慧与谋略,建设与高校智库研究特点相匹配的研究团队。

第三,创新高校智库比较研究对象。国内研究者们在对高校智库进行比较研究时,通常都以美国尖端高校智库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但对其他西方国家高校智库的研究较少。陈英霞、刘昊[17]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探析了美国一流高校智库的聘任模式和组织方式;叶琳静[18]剖析了贝尔弗科学与国际关系中心的管理模式、人员配备机制和传播推广机制;何振海[19]则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智库建设的历程与路径进行了分析;管辉[20]2016年11月份发表的《印度智库建设对我国高校智库的启示》一文,分析了印度智库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启示。陈梦然、杨耀防[21]论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江西省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和路径;李慧茹[22]指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智库缺乏智库意识和智库能力、评价机制不健全及整体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戴栗军、颜建勇[23]通过对全国26所主要财经类大学的基本定位、学科布局、科研实力等层面的分析,提出了财经类高校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建议;张思文、朱民田[24]对国内中医药高校智库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研究者对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高校智库的研究热情正在提高,对于国内各区域、各类型高校智库的比较研究的成果正在涌现,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广大研究者在进行高校智库比较研究时,应着力加强对比较对象及领域的拓展。

5 结语

本研究主要对2010—2016年间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现状、热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今后开展高校智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研究结论可以预见,未来开展该领域相关研究应着力推进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落地,组建高校智库研究核心团队以及创新高校智库比较研究对象等,助推高校智库咨政议政功能的实现。但是,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很难对文献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政府发布的有关高校智库政策文件及特定国家和机构的高校智库建设现状缺少分析,下一步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

[1] 于丰园, 于群英. 中国高校智库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 2017(1): 72-76.

[2] 唐果媛, 吕青. 我国智库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1(1): 31-41.

[3] 铁茜. 中国高校智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10): 53-57.

[4] 教育部.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 [2017-10-01]. 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5] 安旺国.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实证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37(24): 29-35.

[6] 秦惠民, 解水青.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4): 15-20.

[7] 杨静, 陈赟畅.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7): 7-11.

[8] 杜静元. 高校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管理观察, 2015(6): 88-92.

[9] 安旺国. 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主题结构及发展态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29(9): 10-17.

[10] 王佑镁, 伍海燕. 中国高教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基于《中国高教研究》2000—2011年刊载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 33-37.

[11] 温馨, 王惠明.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改革思路:基于智库成果转化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 15-18.

[12] 沈国麟, 李婪. 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46-50.

[13] 张宏宝.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高校智库知识供给范式转型[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3): 8-13.

[14] 李艳杰, 姜红. 我国高校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设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3): 28-32.

[15] 陈钦萍, 陈伟雄. 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及改革重点[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3): 44-45.

[16] 武慧娟, 秦雯, 孙鸿飞. 激励视角下高校智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以吉林省高校智库建设为例[J]. 现代情报,2017(3): 8-12.

[17] 陈英霞, 刘昊. 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4(2): 66-71.

[18] 叶琳静. 一个美国大学智库的建设:“贝尔弗科学与国际关系中心”剖析[J]. 教育导刊, 2016(3): 86-90.

[19] 何振海. 一流大学智库的孵化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智库建设的历程、路径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7(4): 91-100.

[20] 管辉. 印度智库建设对我国高校智库的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 2016(11): 19-21.

[21] 陈梦然, 杨耀防, 王琦.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江西省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研究[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 5-10.

[22] 李慧茹.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7(3): 63-65.

[23] 戴栗军, 颜建勇.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1): 26-29.

[24] 张思文, 朱民田, 金倩倩. 中医药高校智库融资模式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13): 31-32.

猜你喜欢
智库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