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8-03-14 05:28:34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区培育海洋

◎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 王建祥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海洋强国和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使命。获批三年多来,按照“承接新战略、探索新机制、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的发展思路和“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愿景,强化充满斗志的创新意识,弘扬充满激情的创业精神,凝聚充满活力的创造力量,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六大战略”,一座活力新区、实力新区、魅力新区正在加速崛起。2017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2.7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3.7亿元、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19.1亿美元、增长10.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65元、增长8.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区获批以来,围绕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建设,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平台支撑、科技项目支撑、科技人才支撑、科技改革支撑、科技品牌支撑“五大支撑”,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要效益,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成功创建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等10多个国家级基地(园区)。

一、突出科技平台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新区十分注重科技平台建设,坚持协同创新、自主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做活科技平台,着力强化高校、院所、企业三个创新主体之间协作互动,大院大所引进取得重大突破。

着力引进建设高端科研机构。全面推进与中科院、中船重工、中国电科等“国字号”、“中字头”科研机构的合作,在高技术船舶、智慧海洋、5G等领域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国家首个“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落户青岛中德生态园,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等10余个高端平台开工建设,中电科高端智能仪器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国内首个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研院所建成使用。今年计划再引进10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

着力培育发展优质科创平台。布局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先期启动绿色制造、海工船舶等5个应用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每年安排3000 万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用于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协同研发。同时,加大存量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对新建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重点补助。2017年,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49个、累计达209个。下步,重点加快绿色制造、海工船舶装备等5个应用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提升一批高端科研平台。

着力集聚高等教育资源。出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高校项目“加速集聚”。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学城,清华美院、复旦大学国际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等项目落户,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已经开工建设。实行增量引建和存量服务“双机制”,成立高校引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校工委,全力推进高校建设、科技服务等工作。目前,新区引进(扩建)的高校已达到11所。新区将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质高等院校力度,高水平建设古镇口大学城,推动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共赢发展。到2020年,驻区高校数量将达到20所,在校大学生由15万人增至30万人。

二、突出科技项目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新区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坚持以存量改造项目培育新产能,以新兴产业项目催生新动能,以科技产业项目蕴育新潜能。

聚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立区之本、兴业之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更大的力度抓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破“四大基地”、“七大中心”,率先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等十大大功能区主战场作用,实施挂图作战打响引进、开工、投产三大战役,700多个项目签约、开工或投产,32个百亿级大项目加速崛起。重点发布实施总部经济招商新政,项目落地最高给予4000万元补贴,规划“2+N”总体功能布局,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着力形成发展新动能,2017年底,30个实体经济总部项目集中签约入驻。下步,依托大功能区,规划建设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等“四大基地”,发展中央活力区经济中心、实体经济总部中心、智慧医疗中心、绿色金融中心等“七大中心”,分行业开展精准定向招商,锲而不舍开展重点项目“挂图作战”,确保再签约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各200个优质高端项目;再引进30个实体经济总部项目,新培育30个本土实体经济总部项目。

聚焦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新区坚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突出“蓝高新”,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园和海洋经济领军企业,着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三年来,海洋生产总值保持了17%以上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承载起新区崛起的力量。总投资300亿元的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聚集了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中海油青岛海工制造基地等10余个项目。“科学号”海洋考察船常驻海西湾,“海洋石油201”钻井平台、“深潜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推进电机等均有新区企业参与设计和研发制造。新区将进一步突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船用柴油机总部、国家海洋基因库等核心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国家级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

聚焦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西海岸新区是国家已批复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的新区。新区围绕战略母港保障服务,依托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创新示范,重点培育海洋防务与船舶海工装备、军民两用信息技术、涉军涉海新材料等6大产业,不断加快“军转民”、“民参军”进程,先后引进了中科院轻型动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测试研发基地等涉军涉海项目125个,总投资超过千亿元,打造起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三体超高速船、舱室环境工程、海洋新材料领先全国并实现军民两用,全自动化船体表面清洗机器人船体水下部分清洗作业效率提高80%。新区将继续深化军民融合创新,支持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发展,抓好轻型航空发动机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共生型军民融合产业,努力将古镇口打造成全国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陆海统筹特色海军城。

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面貌

三、突出科技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区坚持以战略眼光引进人才,以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以保姆式机制服务人才,获批国家级引智示范区、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

加快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出台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30条政策,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新区海洋经济跨越升级、服务美丽新区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培育顶尖人才30名、领军人才300名、紧缺人才3000名、带动集聚15万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和海洋高技能人才就业创业;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和奖励,首次实现对各类人才全覆盖。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试点,在人才股权激励方式、激励标准等方面大胆突破,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电科第41 研究所等 20余家单位开展试点。下步,新区将深入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继续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率先组建新区招才中心。依托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整合招才引智资源,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组建招才中心,作为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突出“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工作联动,加强与国内外顶尖人力资源公司、高端智库联系合作,聘请“招才顾问”、“招才大使”,促进新区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下步,新区将充分发挥招才中心优势,整体专业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为建设美丽新区夯实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布局海外引才工作站。面向全球布局引才网络,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建6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大力引进培育高端人才。目前,青岛市首个“顶尖人才团队”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团队入驻新区;新区共有两院院士4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3人、泰山学者51人,人才总量达到46万人。下步,新区将加快海归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舞台。

四、突出科技改革支撑

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要靠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热情、内生动力和内生活力。新区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改革“双轮”驱动,打造科技发展的“双引擎”。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优势,大胆闯、勇敢试、自主改,43项国家和省市级改革试点不断深化,51项区级重点改革接力突破,改革创新成为新区最大共识和自觉行动。在青岛市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券改革试点,全面实行了以奖代补和重大项目后补助制度,助优扶强、普惠支持、以赛代评的改革元素贯穿整个政策体系。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变优惠政策扶持为市场化引导,带动300亿的海内外资本投向工业4.0、机器人、深远海装备等新经济项目。新的一年,新区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与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科技经济引导基金,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启动基金组建工作。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创客三创行动,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出台建设创新创业创客新区的意见,打造“青蓝汇”创新创业品牌。IUIA国际创新中心、中德“双创”中心等创客中心投入使用,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到18家,在孵企业突破1500家;支持63个创客项目加快成长,44个项目入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黑马大赛全国决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新区蔚然成风。建立线上线下西海岸技术市场,2017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近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功能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机制,联合驻区高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班和科技成果推介会。积极开展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合作,联合举办“2017青岛创新经济与军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下步,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展壮大西海岸技术市场,筹建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立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中心,首创全国进出口环节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组建了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巡回法庭和国内最大知识产权保护展示中心,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投入运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2017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1550件,有效发明专利5111件,8项发明专利成果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山东省各区县首位。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重点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大保护体系和运营生态体系。

五、突出科技品牌支撑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新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品牌创建双创互动,策划推出琅琊榜,建设品牌新区。

大力开展明星企业培育。着力培育国内外知名、行业竞争优势突出的工业明星企业,叫响“新区制造”区域名片。澳柯玛集团、双星轮胎、明月海藻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山东省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名单,自升式海工平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核心模块等一批世界级高端装备建成或交付使用,世界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顺利交付挪威,海尔集团建成全球首个中央空调智能工厂,明月海藻集团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琅琊台集团打造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海洋微藻DHA、异麦芽酮糖等研发生产基地,环球集团粗细联合粗纱机系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下步,新区将深入推进质量立区,实施工业明星企业培育“511工程”,培育更多行业竞争优势突出的明星企业。

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出台加强品牌创建推广工作的意见,开展“瑯琊榜”评选活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全力打造品牌新区。上汽通用五菱旗下五菱品牌首款SUV在新区下线,澳柯玛、圣元乳业等4个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目前,新区累计拥有中国名牌24个、马德里国际商标115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家电电子、船舶海工两大产业基地荣获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基地。新区将进一步推进品牌兴区战略,强化品牌营销推广,打响“琅琊榜”品牌。

大力实施标准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引领效应,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建设标准化新区。2017年,海尔集团主导首个IEC冰箱保鲜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家电行业实现了牵头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目前,新区企业主持或参与标准制修订234项,其中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76项、行业标准105项、地方标准46项。新区将进一步实施标准强区战略,支持更多新区企业积极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落实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新区特色、高点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强区建设,发展科技经济,提升创新活力,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海岸片区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知名的高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努力在全国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在山东担当对外开放桥头堡、在青岛担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猜你喜欢
新区培育海洋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经济与管理(2022年3期)2022-05-20 10:38:10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雄安新区的期许
商周刊(2017年10期)2017-08-23 13:30:41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宁波三门湾新区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