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8-03-13 12:31冯海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成因对策

【摘 要】 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屡见不鲜,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对策主要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提高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理性对待学生;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控欺凌行为。

【关键词】 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成因;对策

一、引言

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是校园频发的攻击行为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种行为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情绪抑郁、自尊心下降、认知发生改变,甚至造成身体上的损伤。显而易见,欺凌行为对中小学生伤害是最严重、最直接的,同样也会给经常欺凌他人的中小学生带来影响,例如缺乏人际关系、社交困难、有暴力倾向,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贻害一生。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研究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已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是个人方面存在的原因,还有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气质类型。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与气质的类型相联系。欺凌者大多属于胆汁质类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对情绪控制能力差、不稳定,在解决问题中缺乏耐心、易冲动。相反被欺凌的学生属于抑郁质类型,这种气质的人比较内向、孤僻、懦弱、自卑,缺乏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即便发生欺凌事件也不愿求助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反复发生。

(2)年龄的特点。据统计,八至十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90%以上,这个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最容易发生欺凌行为,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在与同伴交往中特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他们易产生报复心理。同时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加上心理发展不成熟和缺乏自主判断能力,不能自觉的、理智的处理事情,面对困难、挫折和他人的批评质疑时,易产生反感,激起了反抗情绪。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品德陶冶、个性形成、知识获得以及行为的养成都至关重要。因此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欺凌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气氛近乎无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的养成。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发生冲突,长时间下去就会使中小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爱的氛围,易使孩子的性格发生扭曲,甚至持有敌意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带到学校去,就会出现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释放和满足。

(2)家庭贫富悬殊。经研究显示,家庭经济条件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产生影响。家庭富裕、生活条件充足的中小学生显得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家庭贫穷、生活节俭的中小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和不满的情绪,甚至产生对金钱的渴望以及报复的心理,报复的想法付之于行动,进而产生欺凌行为。

(3)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实践以及对情感表现一种整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根据社会化理论学习,孩子通常会通过观察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而建立自己的行为方式,并把这种习得的行为用于其他情景。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采取非打即骂、专制霸道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学生模仿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学校里一旦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就会企图采用暴力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品德、规范学生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学校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只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習惯用成绩来评价学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采取放任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助长了他们的反叛心理,长此以往会对老师、同学产生敌对情绪,进而成为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诱因。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若不能妥善处理并加以制止,那么会对欺凌的中小学生形成一个负强化,助使这种行为再次发生。同时教师的管理方式也促使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产生,中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对中小学生的管理采取专治专断的方式,那么中小学生也会倾向于这种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别人。

三、纠正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针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所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提高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良好行为塑造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的中小学生特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势在必行。家长、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榜样者的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引导中小学生思想认识,通过示范和正确讲解指明欺凌行为是一种坏行为,使孩子明白欺凌行为的后果和危害性,进而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这种不良行为的苗头。

2、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的方式方法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持有民主的教养态度,学会聆听、学会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和想法。在教养方式上,要学会细心的教育,避免使用暴力,要学会冷静处理,采用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言传身教,引导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预防欺凌和受欺凌的可能性。

3、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理性对待学生

中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离不开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有效使用,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塑造自己。面对犯错的学生,要采取理智说服的方式去教育,要尊重中小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避免使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避免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暴力行为。

4、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控欺凌行为

学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明文手段,对消除中小学生的欺凌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针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要制定明确、合理、有效的处理原则,要持有“坚决杜绝欺凌行为存在”的态度,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欺凌行为的恶劣性、严重性,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杜绝欺凌行为。同时学校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充分了解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多发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校园无死角,便于及时处理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消除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因此,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可以有效的杜绝中小学生的欺凌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 孙临美.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J].校园心理,2009(3).

[3] 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j].甘肃教育,2009(8).

[4] 王一鸣.不再让“校园欺凌”暗伤花季少年[J].黑龙江教育,2012(9).

【作者简介】

冯海玲(1995—)女,山东日照人,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成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