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文化的西传策略探析

2018-03-13 12:31王斯纬林奕辰贺虓啸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王斯纬 林奕辰 贺虓啸

本文为2018年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论道家文化的传译策略——以Moment in Peking无根回译为例》(编号:KY2018361B)研究成果

【摘 要】 文章以林语堂以英语母语者为目标读者写作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为例,探析林语堂在用英语表达道家思想文化时所用的写作手段及方法:善用Wh-词来表达道家虚无、缥缈的境界;文化元素等价替代或音译辅以意义阐释;诗文翻译兼顾形、意、音。以期对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异语写作和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道家文化西传;京华烟云;异语创作

近代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通过其异语创作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近代的国情以及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小说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刻,语言表达更是令人拍手叫绝。其对Wh- 疑问词的运用,对文化元素替代的巧妙选词,对晦涩文化词的音译辅助阐释,兼顾形、意、音的诗文翻译等,都值得英语学习者去仔细揣摩。本文将分析林语堂对道家文化元素的阐释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西传、中国文化元素的异语写作和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概念由来已久,而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就是近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先驱。林语堂先生中英文修养皆颇为深厚,他独立用英文创作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林语堂于用英文创作Moment in Peking这部长篇小说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彼时林语堂虽然旅居海外,却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京华烟云》,宣传抗战的真实情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小说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1]

二、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

《京华烟云》折射了林语堂的思想,而文中人物所体现出的从容豁达、超然世外反映了作者身上的道家思想。如姚老先生在晚年时逍遥出走,云游四海、姚木兰坦然接受人生不幸,决定顺乎自然,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或细节刻画都体现出了道家的处世理念。另外,作者在小说每卷首都引用了庄子的语录作为引言,直接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本质与内涵。

近年来,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众多道家文化相关读本也颇受欢迎。而相比于《道德经》等晦涩的文学经典,大众读本则更受欢迎,这也是Moment in Peking在西方国家热销的原因之一。[2]通过小说,西方读者更能够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增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有利于中学西渐事业的推进,使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

三、林语堂诠释道家文化的手段方法

1、善用Wh-词来表达道家虚无、缥缈的境界

为了更为精确传达“无为”、“随遇而安” 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在段落中重复使用 “who” “not here” “what” “here, there, everywhere” 等疑问词,引得读者自问,也营造一种虚空的状态,使得英语读者更好理解所谓道家的超脱放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如:

We are but passing guests from who knows where? / Say not thy home is here, thy home is there. /It suits me— what Ive got and what Ive not. / The plum-flowers bloom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其中what Ive got and what Ive not读来充满空虚之感,又以反问的形式发人深思。这是阅读的趣味所在,也是林语堂的高明所在。The plum-flowers bloom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一句则更为高明,读来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一幅鸟语花香之景,错过这处又见那一处,随遇而安的心境通过一句话而展现的淋漓尽致。

2、文化元素等价替代或音译辅以意义阐释

林语堂在对Moment in Peking中的这些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异语创作时,巧妙地从英文中选取意义最为相近的等價替换,如:

a.leisureliness and quietness从容雅静

b.coy and demure 腼腆矜持

类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修饰语,在考虑其所对应的英文时既要保证其准确性又要保留其褒义性。倘若将“矜持”用常用词reserved表达,虽意思到了,却少了几分神韵。而林语堂所用demure(quiet, serious, and well-behaved – used especially about women in the past)便是对旧时代女性端庄仪态的最贴合阐释。

除了巧妙使用英文单词,林语堂还常常用音译辅以意义解释的方式以求最大程度的还原其语境意思,如:

c.jen(forbearance);jang(yielding)治家之道只在两个字上,一个是忍,一个是让,我很高兴看见木兰把表让给别人。

林语堂在选词时以达意为目的,因而不拘束不死板,音译辅以意义解释的方式更是为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如“忍”的阐释jen(forbearance),似是forbearance又绝非只是forbearance,究竟何是jen就留给读者自己体会了。

但林语堂也并非处处都能考虑周全,其异语创作时不免有时形神难两全,如:

d.like garden of mildness, or deep calm, or plain simpli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 of great gardens, using a single word to comprise a whole philosophy. 木兰原本起了几个一个字的名字,如“和园”“幽园”“朴园”,都是缘用过去名园的名字,用一个字以代表一个整套的哲学。

在林语堂的脑海中,这里三个名园的中文应该分别为一个汉字加一个“园”字构成,正如张振玉译本中的“和园”“幽园”“朴园”。而用林语堂最初用英语创作时,却将三座名园的名字分别展开,用一到两个单词解释,虽使得意义周全,却失了对称的美和神韵。

3、诗文翻译兼顾形、意、音

林语堂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增添其文化韵味,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文经典,并用英语将其再次创作。而诗文翻译的三大难点“译形、译意、译音”[3]在林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

The worlds affairs, well understood, are all scholarship. Human relationships, well understood, are already literature.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首诗前后两句都以“名词,被动,are+名词”的形式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之美。同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表述,“The worlds affairs,well understood”“Human relationships, well understood”, 不生硬做作反而灵动有内涵,由此可窥见林语堂驾驭英文能力之高超。

三、结语

Moment in Peking作为林语堂以英文异语创作、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历史风云变幻的一部巨著,其中道家思想的阐释和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极具借鉴意义。通过借鉴林语堂异语创作的语言特色,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异语创作和文学翻译,促进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播。

纵观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写作,其对Wh- 疑问词的运用炉火纯青,使得道家文化中无为、虚空之感得以生动诠释;其对文化元素替代的巧妙选词,对晦涩文化词的音译辅助阐释,兼顾形、意、音的诗文翻译等,都值得英语学习者去学习。林语堂在对道家文化阐述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驾驭英文之水准令人惊叹,但也不可否认有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地方。学习并思考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技巧,对于中国文化西传、中国文化元素的异语写作和文学翻译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10(4).

[2] 王晓丽.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作者简介】

王斯纬(1998-)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2020级翻译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英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林奕辰(1998-)女,江西南昌人,苏州大学2020级英语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贺虓啸(1998-)男,江苏常州人,苏州大学2016级英语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认知语言学、语义含糊研究.